画德育同心圆?育德才好少年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以不同形式占据了孩子的生活,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时空体系。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社会是谋生大环境,无论哪方面教育出现盲点,都将使教育出现时空断裂。因此,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德育体系,有利于实现教育时空闭环,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以不同形式占据了孩子的生活,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时空体系。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社会是谋生大环境,无论哪方面教育出现盲点,都将使教育出现时空断裂。因此,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德育体系,有利于实现教育时空闭环,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探索静态制度设计,强化动态实践运作,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协同构建德育网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统筹引领
  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出统筹引领作用,通过描绘共同愿景、创建协作机制、开放育人途径等方式,协同家庭和社会科学育人,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一)描绘共同愿景
  共同教育愿景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激发出家庭及社会育人工作的驱动力和创造力,并形成长效的凝聚力支持育人活动的持续开展。我校在结合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从实际出发,形成以“养正力行”为主题,以传统蒙学为内容,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四维”育人体系,即:书香启智,弘文养正;修行向善,立德养正;阳光运动,健体养正;环境熏陶,博学养正,为家校社共育锚定目标,理清路径。学校发挥引导作用,抓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社区活动等契机,向家长、社区传达学校育人目标及理念,并通过具体的项目协作的方式,将“高高在上”的目标、理念落实落细落小。
  (二)创建协作机制
  为使德育工作能够常态化开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协作机制,为此学校构建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委员会办公室、家长接待室,完善家校交流制度,推动家庭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协力支持育人目标的达成。社会角色不似家庭能轻易找到相应的责任主体,因此学校创新性地采取了定点合作的思路,逐步摸索引导社会参与育人过程的策略。比如,学校会先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厘清相关权责,既能够激发出合作单位的育人积极性,又不为其增加过重负担,合理设计教育场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校社合作之路,再以此为例,拓宽合作思路,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到教育工作中。
  (三)开放育人途径
  为使家校社协力育人发挥出效能,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开放育人场域,创新育人方法。我们首先对德育工作进行主题化设计,细致思考并完善教育链条,理顺每一个环节,同时根据育人目标,适时引入家庭、社会角色,支持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育人成效的显现。比如,在设计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相关德育主题时,学校会聘请社会上有名望的专业人士,担任德育辅导员,将黑白色的书面文字还原为立体多彩的生活场景,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阐释相对专业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课后,教师再通过“思一思”“做一做”的小任务,引导家庭也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使整个教育过程立体、生动、有效。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渗透融合
  家庭是起点,为孩子提供最基础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的心房是学生的教室。如何让这“心房”为孩子提供滋养一生的“营养”?
  (一)为家长赋能,让家庭像家庭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必须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为此,我校通过组织系列的家长活动,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多鼓励、少批评,利用成功的实人实事来教育、引导孩子;强化示范带动,言教不如身教,敦促家长做好表率,以良好道德观念、理想追求、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育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人际交往,学习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及时化解矛盾;了解学校协同下规划的教育愿景和路径,确保学校、家庭同向发力,防止出现家庭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茫然不知所措,降低德育效果的问题。此外,我们还会重点关注特殊家庭,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家庭活动,经常在情感上给孩子贴心的关爱,在生活上给孩子细心的照料,优化家庭氛围,让孩子享受家的温暖。
  (二)以任务驱动,让育人有抓手
  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特长即在生活教育,但如何引导家长根据学生发展规律,有序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的模式,帮助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新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劳动内容作出要求,其中就有要求学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于是学校将“要求”作了细分、拆解。通过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让家长作为生活导师,引导学生学习各项生活技能,并对学生的表现作评价。这些小任务并非以学会为目标,而是引导家长将这些小任务内化到学生的每日生活中。连续的小任务促进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家庭责任感。
  (三)建互动机制,让矛盾易化解
  衡量家校合作是否高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家校间是否建立了良性的沟通机制。因此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机制。一是形成主题制的家长会。每个班级每学期保证召开2—3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孩子的表现及家长反馈的信息拟定主题,形式也會根据家长的接受度进行适度调整,座谈、沙龙、经验分享交流会等形式多样,提升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探讨共性问题,交流育儿经验。二是规范线上互动。线上沟通多通过文字进行,表达形式较为单一,不同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能够及时校正不妥之处。因此,我们从学校层面先对教师提出要求,引导教师规范线上表达,避免矛盾的产生。我们也会将信息沟通的基本原则告知家长,引导家长学习相关处置策略。三是实现家校互访。我们不仅有家访,还有校访。也就是家长对学校的访问,比如学校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开放的教学日、校长接待日、重大的德育活动交流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活动,感受孩子的成长。   三、以社会资源为支撑,辐射带动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我校坚持将社会教育纳入“三方协同”机制中,让孩子接受社会教育,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和事,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一)请进来
  社会资源要请进校园不难,但难得是如何做出教育成效。引入社会资源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引导社会资源产出亲近学生的内容,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因此社会资源的整合,我们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相应的教育主题,支持相应教育目标的达成,但同时注意不喧宾夺主。社会资源也不是直接拿来即用,我们首先要过滤掉不合适的内容,再对内容进行创新化转译,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有内容。比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法治专册的学习时,相关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学校邀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法院等机构中的专业人士,结合相应主题,为学生进行互动讲解。讲解选取了学生身边常能见到或听到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帮助其充分理解法治专册中的内容。
  (二)走出去
  为了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学校整合资源,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服务性劳动、主题式教育创设真实场域,分别与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红色苏区馆等机构建立合作,为学生构建起资源网,满足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資源的构建仅是我们“走出去”中的一步,如何走好这一步,学校根据不同的学习场景及学习目标,设计了不同的学习记录表,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模块的要求进行思考,并记录自己思考及学习的过程,让学习看得见。
  (三)美周边
  学校坚持艺术性、知识性、教育性相结合,优化美化环境,让德育无处不在,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利用周边有限的空间资源,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制作、放置孔子雕像,开展“童蒙养正”专题宣传,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理解。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周围萌生了许多商业场所,非法小商贩聚集,在学生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我校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配合相关部门综合治理,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还学校一方净土,得到家长一致好评。
  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一个完备的育人时空,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发挥学校统筹作用,激发家庭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
  【李宏,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郭鑫超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数据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信息化、智慧化和科学化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场景虚拟化等新的挑战,更带来了全新的大数据思维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和个性化教育模式。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供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融合发展,构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评价机制,从而提升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大
提到食堂,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排排捆绑的桌椅、一块块擦不掉的污渍、一阵阵散不去的油味……很少有人会将它与育人挂钩。  食堂其实是一个极具育人价值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育人场所。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出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由此,审视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学校食堂的育人价值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如何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落到食堂层
:杨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巴南区是如何认识和定位德育工作的呢?  杨松:有效推进德育工作,必须要提高认识。智育工作很重要,但德育工作更重要,德育工作应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不能把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截然分开。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警惕什么?我认为是单一的应试教育丢掉了人、强制的统一教育扼杀了人、生疏的师生交往冷落了人、单向的日常教育不尊重人、机械的学校
教育的力量在于感召和影响,这种力量理应是持久的,而最后一课有理由成为这股教育力量迸发的阵地。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一名连续带过两届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而言,高三的最后一节课,在老师、学生心中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最后一课怎么上?怎么给师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怎么发挥它应有的教育效能?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的课堂活动,让最后一节课走心明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一、未成
孙彩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最受老师们关注的问题。在备课中,在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们最花心思的地方是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制定。在观摩课中,好的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但是,如果问老师们如此关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原因,常听到的解释有:(1)引起学生的兴
:张局长,您好!据我们了解,天桥区教体局开展了“天桥e家”家长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请问,天桥区如此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张萍: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和基础,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开展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首先,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依据教育生产函数框架,《2018世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学习危机”的三个主要成因。首先,家庭教育投入是影响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学生婴儿时期大脑的生理发育,更决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效果。第二,学校教育投入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保障。第三,学校管理方式决定着不同类别教育投入的融合效率。《报告》总结归纳现有各地区的成功實践经验,认为高效高质的教育系统通常由三个
约翰·杜威曾指出:“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新一代学习者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自然会参与到“信息技术 教育”的学习范式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这样的世界里,教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过多的知识和信息。纯粹的知识本身不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现代教育仍然过于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塑造等作为学生成人的根本,都需要教
摘要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臻成熟,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功利化诉求不断扩张的当代社会,人工智能推进了教育传授标准化知识的“工具化”历程,人的个性和本质由于技术理性的异化而越来越模糊。为此,讨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使教育更好地践行“成人”这一使命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成人;育人使命  作者简介杨世玲,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本科生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
近些年,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在教师培训中开展国际比较教育課程,但事实证明,在教师培训项目中与之相关的课程却很少。近日,一项研究以美国北园大学为例,通过对14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他们对于国际比较教育课程的态度。所有参与访谈的教师均认为在培训中加入国际比较教育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国际比较教育课程有助于让教师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有一个总体的系统认识,包括对不同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教育哲学、教学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