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爱的包袱”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ge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女儿交完学琴的800块钱学费,我对她说:“宝贝,你可得好好学啊!学费800多元呢,你爸平时连100块钱的衬衣都舍不得买,我买菜为了1毛钱还得讨价还价。我们舍得花这么多钱让你学琴,你一定要争气!”
  女儿听完我的话,低着头说:“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的。”平时我总是刻意在女儿面前强调我们为她付出很多,目的是让她学会体谅父母,懂得感恩。
  我以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知道,不然孩子会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这是天经地义的。做饭的时候,我会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想吃红烧排骨,我会给她做,然后告诉她:“其实妈妈上了一天班,特别累,但为了你,妈妈也要做。”女儿很心疼地说:“妈妈,别做了,歇会儿吧。”我把手一挥,说:“没事,为了宝贝,妈妈心甘情愿!”女儿在我脸上亲一下:“妈妈,我爱你!”有女儿喜欢的东西,我也尽量买给她,然后再告诉她:“妈妈这么爱你,你可要给妈妈争气啊!”女儿也会很懂事地点点头。
  我一直以为这种做法很不错,把爱说出来,孩子会更理解父母、体谅父母。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儿有一天突然哭着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太笨了,学琴一点进步都没有,你花了那么多钱,我辜负了你的期望。”说完,她大哭起来。我劝了女儿半天,可女儿坚决不肯再去学了,还催着我把学琴的钱要回来。
  我把这件事对老公说了,他说:“你呀,这是给孩子‘爱的包袱’了,她不堪重负。尽管很努力学琴,但心里有负担学不好。越学不好,负担更重,最后导致这样的结果。”
  仔细想想老公的话,还真有道理。平时我都是把“妈妈付出这么多,你要给妈妈争气呀!”放在嘴边,还以为这句话对孩子是一针强心剂,没想到成了“爱的包袱”。怪不得那次女儿考得不好,回到家无比惭愧,还抢着帮我做家务,好像要“赎罪”似的。当时我还想,孩子懂事了,知道将功补过了。其实,是“爱的包袱”让女儿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想到这里,我决心让女儿彻底丢掉“爱的包袱”。在知道她对学琴不感兴趣之后,我尊重她的选择,不再让她去学了。
  后来,我再也不对女儿说自己付出多少之类的话了。给她做了好吃的,我会说:“今天妈妈学了一道菜,打算露一手。”给她买了喜欢的东西,我告诉她:“妈妈爸爸也买了。”这样做,让女儿从压力中解放出来。
  如今,女儿变得开朗多了,她说,现在学习轻松又有趣。
其他文献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全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共享晚餐,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优秀,学习更专注,而且更善于社交。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和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分析了2007年“美国儿童健康调查”中2.4万余名儿童饮食习惯、行为、学校表现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发现全家人共进晚餐频率越高,孩子社交能力更强,学习专注度更高,总体表现比很少共进晚餐家庭的孩子优秀10%左右,而出现不良行为的几率则低8%。研究结果
儿子学习成绩下滑,我批评他几句,他竟然大声跟我顶撞起来:你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于是我问,那你需要什么?他说,我需要你的陪伴。我伤心欲绝———完全不懂感恩的家伙。过去近十年的时间,哪一天不是保姆式的陪伴。为了他早日成才,经济拮据的我,省吃俭用,给他报读画画班、奥数班、小主持人培训班……送他上学,等他下课,全程接送。  对一个学教育心理学的朋友诉苦的时候,他呵呵地笑了起来。他说中国的父母的所谓陪伴
前些日子,同事问我:“你家孩子小时候是不是也总说‘不’呢?”同事家的孩子现3岁多一点,凡事总是要加上一个“不”字,父母说东他偏说西,你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这让父母很是头痛,不知如何是好。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表现常感到生气和无所适从,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  心理学家认为,3岁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3岁时孩子的许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了,他希望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却被压抑着,因而就反抗。他
目前,修辞幻象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房地产广告语的创作宣传中。对搜集到的房地产广告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修辞幻象大致可以分为颜色词修辞幻象、数字词修辞幻象、山水自然修辞
中古时期是汉语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上古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阶段,此期的语法自有其特点。  本文以《宋书》的列传中各类有标志被动式为研究对象,描写列传语料中的五类
李安是唯一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题材横跨中西,在美国乃至全球都引发了大规模的文化轰动。本文运用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李安的成长经历和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重复一个动词的句式——重动句为研究对象,在对组成重动句各个构件的具体成分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熊仲儒(2004)的“功能范畴假设”和“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