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3日晚,一场精彩纷呈的“开幕式暨环游歌剧音乐会”向与会嘉宾集中展现了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教学创新成果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院校、院团的优秀歌唱家的精彩表演,堪称一场“群英会”。音乐会曲目包括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歌剧作品片段,演员既有著名歌唱家,也不乏基层声乐教师,体现了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以及日益求新的追求。
北大歌剧研究院金曼院长致欢迎辞[HT5”SS]
在11月4日的主论坛会议中,16位嘉宾首先进行了发言,集中探讨了“中国歌剧的民族性与当代性”“中国歌剧创作的技术现状”“中国歌剧文学”等相关热点议题。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以“呼唤新时代的‘人民歌剧’”为题做开场白,介绍本届论坛的背景是来自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国歌剧怎样走向世界?中国歌剧怎样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央?怎样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中国歌剧?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牛根富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出“新时代我国文化要有新气象,中国歌剧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主张“探索民族性与当代性,实现歌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培养中国歌剧人才”。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金曼院长简述了建院历程,并对中国歌剧“井喷”式发展背后“泥沙俱下”的现象发表了批评性见解,指出中国歌剧既要吸收西方歌剧的精华,又必须有自己的鲜明特质。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先生以《中国歌剧的流变与歌剧院团的担当》为题,梳理了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提出国有院团要有更多的政治担当,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能。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以《加强文化自信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音乐要反映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必然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刘聪教授在《现代京剧交响化歌剧化的探索与实践》中,通过讲述与北大歌剧研究院合作《“中國美声”——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幽默风趣地阐述了“中国美声”要如何为中国歌剧拓展出路,中国歌剧如何与世界对话。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王晓岭教授以《中国民族歌剧的再认识》为题,认为民族板腔体歌剧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中国歌剧创作不仅需要体裁、题材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认识和观念创新。
沈阳音乐学院徐占海教授以《歌剧的中国表达》为题,从歌剧的音乐、语言、呈现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恰当地表词达意。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韩万斋教授以《中国歌剧当以民族歌剧为主体》为题,对比外国的民族歌剧形成过程,表示中华民族精神并未过时,中国歌剧的形成也要赋予其中国精神。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卫新老师以《我与〈二泉〉》为题,讲述了创作歌剧《二泉》的详细过程,从而归纳出写词与编剧的异同。中央歌剧院景作人老师以《加强文化自信,促进歌剧事业发展——谈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为题,客观地评判我国歌剧创作所受到的制约,并表示经典作品值得借鉴,但不可照搬。中国歌剧舞剧院陈小朵老师作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黄埔一期”毕业生,以《歌剧在当代,歌剧在中国——歌剧〈林徽因〉的制作思路》为题,回顾了北大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提升,并指出原创歌剧的痛点——成本高,场次少,观众敬而远之,从制作思路和宣传营销方面讲述了自己制作推广歌剧《林徽因》所得到的经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纪宴老师以《当下歌剧剧本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为题,强调了戏剧规律的重要性,表示歌剧剧本要有深度,而不是简单地连接优美的唱段。
此外,四川省歌舞剧院谭凯老师,中国歌剧舞剧院李元华老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老师,先后进行了特邀发言。他们分别针对歌唱的逻辑,中国文化的传统以及中国美声相对于西洋美声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主论坛延续了首届北大歌剧论坛的讨论,秉承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思想传统,并集思广益,获得了许多新思路、新成果。民族性和当代性是现阶段我国文艺创作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在歌剧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歌剧井喷式数量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创新创作乏力,经典作品稀缺,理论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中国歌剧如何尽快改变“有高原无高峰”的局面,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本届论坛重点关注的议题。这些在次日的主、分论坛上均有体现。此次论坛与往届不同之处在于除主旨演讲嘉宾外,还邀请了普通报名嘉宾广开言路,缩短了讲台上下的距离,从而使全场讨论更加“接地气”。大家均表示像这样的论坛能够更加激发群策群力,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可谓一场专家见解与群众心声并重的论坛。
11月4日晚,“中国美声”之“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此次演出由著名指挥家王永吉先生执棒,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担纲伴奏,金曼、戴玉强、魏松等众多艺术家携手来自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师生和直属合唱团共同参演,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奉献了一场独具特色的音乐盛宴。
本场演出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师生的一次教学成果汇报,选取了《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四部耳熟能详的现代京剧作品,以西洋交响乐配器中国传统戏曲,在熟练掌握西方歌剧发声、演唱方法的同时,认真借鉴汲取中国戏曲的发声和演唱方法,创造性地以“中国美声”这一具有时代语境的新概念,用国际主流歌剧表演形态美声唱法为基础进行民族化探索。当晚,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内座无虚席,上自耄耋之际的老人,下至垂髻之年的小童,五湖四海的观众齐聚一堂,共同分享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带来的精彩夜晚。
11月5日,前晚演出热度仍未减,各位专家、学者和音乐爱好者共同参加了以“现代京剧交响化的探索和启示”为主题的分论坛专题研讨会,就11月4日晚的音乐会展开讨论,为演出查漏补缺,同时也为中国歌剧走向国际舞建言献策。[BW(D(S,,)][BW)]
分论坛开始前,傅显舟老师先就“歌剧旋律创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从剧场分类、风格分类、旋律与风格、旋律与主题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述,视频资料与现场讲解相结合,让与会者受益匪浅。接着是“以字行腔”的传承人冯宝宏老师以“中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进行主题演讲。五十多年前,冯宝宏的老师应尚能总结了其一生的教学方式,率先提出了“以字行腔”的学说,作为唯一传承人,冯宝宏向在座同人传授了四项发声基本原则:1.字头轻巧着力;2.字腹延长饱满;3.介母不到半拍;4.字尾归韵短暂。他说应先生的《以字行腔》一书就像爱迪生的一盏灯,照亮了我们,但仍需要继续发扬光大。最后以著名维吾尔族作曲家、指挥家努斯来提·瓦吉丁先生提出的京剧作为国粹,需要百花齐放作为结语,宣告主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分论坛研讨会正式开始。研讨会以多人“脱口秀”的形式开展,由台上冯宝宏、韩万斋、景作人、李树仁、刘聪、王京荣、徐辉(从左至右) 几位专家与台下参会者们展开热烈互动,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昨晚“中国美声”之“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展开热烈讨论。优秀的文化在探索与批判中不断发展。金曼说:“我们不是要把完全中国风格的京剧推向世界,让世界人都来听原汁原味的中国精粹,而是要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展现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让外国人来听国际化的中国歌剧。”首先,从乐队配器方面,讨论中提出音乐会弱化打击乐的问题,京剧的打击乐极具其风格特征和节奏性,如昨晚《杜鹃山》中,高潮部分铜管倒进了两小节,这样的处理没有形成合力,研讨中有人提出可以考虑借鉴爵士乐的处理办法。由于乐队的色彩性和节奏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建议要试着破除传统浪漫派古典派交响乐队模式,可引入爵士乐的強节奏方式,同时保留京剧的配器特色。有人提出三大件是京剧的筋,打击乐是骨,抽筋剔骨以后就只剩下了肉,我们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化,需要我们运用国际没有的东西,为什么京剧非要为了走向国际化去掉三大件和打击乐不可呢?金曼院长就此表示,昨天所演的“样板戏”,用中国美声演唱,并不是完全还原京剧,实际上是一种探索:用美声能不能唱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没有照搬京剧,而是按照歌剧的要求与规矩用美声唱京剧,
歌唱家戴玉强不是一定要照搬京剧的样式。金曼说,今天会上对昨天演出的配器有非常好的建议,它是批判性的,我们接受批判,并且在批判中不断进步,因为这仅仅是开始,我们始终在探索,我们希望做的东西不仅是向国外推京剧,而是中国美声。她解释道,好的东西一定是不断在探索中发展,不要把我们简单归类为京剧。我们保留了京剧“咏叹调”的完整性,因为它的旋律实在太美妙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的,都可以用委婉这两个字来形容,它有着中国的含蓄美、欲说还休,引人探究,京剧旋律的委婉像水袖一样起承转合,曲径通幽。我们保存了传统中适合本次演出汲取的部分,同时加以现代化的改编。她强调:“只有一手挽起传统一手接起现代,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
京剧作为国粹,如何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是始终值得探讨的主题。让中国京剧以歌剧的形式走向世界,还是让京剧作为文化遗产发展,在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研讨会中有不同观点,所以以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行动方式。“中国美声”之“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是一种对传承的探索和尝试。文化在流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因此京剧交响化、国际化的道路会继续走下去,广大文化工作者当以饱满的文化自信,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研讨会上,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作为特邀嘉宾介绍了他对目前“有高原无高峰”局面的破解之道。华夏之根艺术团是近年十分成功的民间音乐表演团体,声誉愈隆。他的“精品”见解和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中国歌剧的创作和经营不无启发。
北大歌剧研究院金曼院长致欢迎辞[HT5”SS]
在11月4日的主论坛会议中,16位嘉宾首先进行了发言,集中探讨了“中国歌剧的民族性与当代性”“中国歌剧创作的技术现状”“中国歌剧文学”等相关热点议题。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以“呼唤新时代的‘人民歌剧’”为题做开场白,介绍本届论坛的背景是来自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国歌剧怎样走向世界?中国歌剧怎样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央?怎样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中国歌剧?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牛根富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出“新时代我国文化要有新气象,中国歌剧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主张“探索民族性与当代性,实现歌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培养中国歌剧人才”。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金曼院长简述了建院历程,并对中国歌剧“井喷”式发展背后“泥沙俱下”的现象发表了批评性见解,指出中国歌剧既要吸收西方歌剧的精华,又必须有自己的鲜明特质。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先生以《中国歌剧的流变与歌剧院团的担当》为题,梳理了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提出国有院团要有更多的政治担当,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能。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以《加强文化自信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音乐要反映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必然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刘聪教授在《现代京剧交响化歌剧化的探索与实践》中,通过讲述与北大歌剧研究院合作《“中國美声”——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幽默风趣地阐述了“中国美声”要如何为中国歌剧拓展出路,中国歌剧如何与世界对话。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王晓岭教授以《中国民族歌剧的再认识》为题,认为民族板腔体歌剧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中国歌剧创作不仅需要体裁、题材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认识和观念创新。
沈阳音乐学院徐占海教授以《歌剧的中国表达》为题,从歌剧的音乐、语言、呈现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恰当地表词达意。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韩万斋教授以《中国歌剧当以民族歌剧为主体》为题,对比外国的民族歌剧形成过程,表示中华民族精神并未过时,中国歌剧的形成也要赋予其中国精神。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卫新老师以《我与〈二泉〉》为题,讲述了创作歌剧《二泉》的详细过程,从而归纳出写词与编剧的异同。中央歌剧院景作人老师以《加强文化自信,促进歌剧事业发展——谈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为题,客观地评判我国歌剧创作所受到的制约,并表示经典作品值得借鉴,但不可照搬。中国歌剧舞剧院陈小朵老师作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黄埔一期”毕业生,以《歌剧在当代,歌剧在中国——歌剧〈林徽因〉的制作思路》为题,回顾了北大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提升,并指出原创歌剧的痛点——成本高,场次少,观众敬而远之,从制作思路和宣传营销方面讲述了自己制作推广歌剧《林徽因》所得到的经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纪宴老师以《当下歌剧剧本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为题,强调了戏剧规律的重要性,表示歌剧剧本要有深度,而不是简单地连接优美的唱段。
此外,四川省歌舞剧院谭凯老师,中国歌剧舞剧院李元华老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老师,先后进行了特邀发言。他们分别针对歌唱的逻辑,中国文化的传统以及中国美声相对于西洋美声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主论坛延续了首届北大歌剧论坛的讨论,秉承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思想传统,并集思广益,获得了许多新思路、新成果。民族性和当代性是现阶段我国文艺创作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在歌剧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歌剧井喷式数量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创新创作乏力,经典作品稀缺,理论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中国歌剧如何尽快改变“有高原无高峰”的局面,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本届论坛重点关注的议题。这些在次日的主、分论坛上均有体现。此次论坛与往届不同之处在于除主旨演讲嘉宾外,还邀请了普通报名嘉宾广开言路,缩短了讲台上下的距离,从而使全场讨论更加“接地气”。大家均表示像这样的论坛能够更加激发群策群力,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可谓一场专家见解与群众心声并重的论坛。
11月4日晚,“中国美声”之“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此次演出由著名指挥家王永吉先生执棒,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担纲伴奏,金曼、戴玉强、魏松等众多艺术家携手来自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师生和直属合唱团共同参演,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奉献了一场独具特色的音乐盛宴。
本场演出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师生的一次教学成果汇报,选取了《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四部耳熟能详的现代京剧作品,以西洋交响乐配器中国传统戏曲,在熟练掌握西方歌剧发声、演唱方法的同时,认真借鉴汲取中国戏曲的发声和演唱方法,创造性地以“中国美声”这一具有时代语境的新概念,用国际主流歌剧表演形态美声唱法为基础进行民族化探索。当晚,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内座无虚席,上自耄耋之际的老人,下至垂髻之年的小童,五湖四海的观众齐聚一堂,共同分享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带来的精彩夜晚。
11月5日,前晚演出热度仍未减,各位专家、学者和音乐爱好者共同参加了以“现代京剧交响化的探索和启示”为主题的分论坛专题研讨会,就11月4日晚的音乐会展开讨论,为演出查漏补缺,同时也为中国歌剧走向国际舞建言献策。[BW(D(S,,)][BW)]
分论坛开始前,傅显舟老师先就“歌剧旋律创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从剧场分类、风格分类、旋律与风格、旋律与主题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述,视频资料与现场讲解相结合,让与会者受益匪浅。接着是“以字行腔”的传承人冯宝宏老师以“中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进行主题演讲。五十多年前,冯宝宏的老师应尚能总结了其一生的教学方式,率先提出了“以字行腔”的学说,作为唯一传承人,冯宝宏向在座同人传授了四项发声基本原则:1.字头轻巧着力;2.字腹延长饱满;3.介母不到半拍;4.字尾归韵短暂。他说应先生的《以字行腔》一书就像爱迪生的一盏灯,照亮了我们,但仍需要继续发扬光大。最后以著名维吾尔族作曲家、指挥家努斯来提·瓦吉丁先生提出的京剧作为国粹,需要百花齐放作为结语,宣告主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分论坛研讨会正式开始。研讨会以多人“脱口秀”的形式开展,由台上冯宝宏、韩万斋、景作人、李树仁、刘聪、王京荣、徐辉(从左至右) 几位专家与台下参会者们展开热烈互动,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昨晚“中国美声”之“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展开热烈讨论。优秀的文化在探索与批判中不断发展。金曼说:“我们不是要把完全中国风格的京剧推向世界,让世界人都来听原汁原味的中国精粹,而是要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展现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让外国人来听国际化的中国歌剧。”首先,从乐队配器方面,讨论中提出音乐会弱化打击乐的问题,京剧的打击乐极具其风格特征和节奏性,如昨晚《杜鹃山》中,高潮部分铜管倒进了两小节,这样的处理没有形成合力,研讨中有人提出可以考虑借鉴爵士乐的处理办法。由于乐队的色彩性和节奏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建议要试着破除传统浪漫派古典派交响乐队模式,可引入爵士乐的強节奏方式,同时保留京剧的配器特色。有人提出三大件是京剧的筋,打击乐是骨,抽筋剔骨以后就只剩下了肉,我们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化,需要我们运用国际没有的东西,为什么京剧非要为了走向国际化去掉三大件和打击乐不可呢?金曼院长就此表示,昨天所演的“样板戏”,用中国美声演唱,并不是完全还原京剧,实际上是一种探索:用美声能不能唱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没有照搬京剧,而是按照歌剧的要求与规矩用美声唱京剧,
歌唱家戴玉强不是一定要照搬京剧的样式。金曼说,今天会上对昨天演出的配器有非常好的建议,它是批判性的,我们接受批判,并且在批判中不断进步,因为这仅仅是开始,我们始终在探索,我们希望做的东西不仅是向国外推京剧,而是中国美声。她解释道,好的东西一定是不断在探索中发展,不要把我们简单归类为京剧。我们保留了京剧“咏叹调”的完整性,因为它的旋律实在太美妙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的,都可以用委婉这两个字来形容,它有着中国的含蓄美、欲说还休,引人探究,京剧旋律的委婉像水袖一样起承转合,曲径通幽。我们保存了传统中适合本次演出汲取的部分,同时加以现代化的改编。她强调:“只有一手挽起传统一手接起现代,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
京剧作为国粹,如何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是始终值得探讨的主题。让中国京剧以歌剧的形式走向世界,还是让京剧作为文化遗产发展,在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研讨会中有不同观点,所以以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行动方式。“中国美声”之“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是一种对传承的探索和尝试。文化在流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因此京剧交响化、国际化的道路会继续走下去,广大文化工作者当以饱满的文化自信,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研讨会上,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作为特邀嘉宾介绍了他对目前“有高原无高峰”局面的破解之道。华夏之根艺术团是近年十分成功的民间音乐表演团体,声誉愈隆。他的“精品”见解和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中国歌剧的创作和经营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