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的影响。[方法]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法进行学业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测量。[结果]调查研究显示(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情绪上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2)留守儿童学业情绪与社会支持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留守儿童学业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3)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策略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业情绪;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1、前言
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而待在在乡下老家,未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未满17岁青少年群体[1]。据保守估计,我国当前存在不少于千万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处在成长关键期,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扰和难题[1]。①安全问题:父母由于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在家乡的子女分隔两地聚少离多,这种较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导致父母家庭角色缺失,形成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现象。由于爷爷奶奶年级较大不能很好的监护儿童,加上儿童年幼比较顽皮淘气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②学习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引发的分离焦虑会导致儿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从而对学习的热情锐减,学习水平下降。③心理问题:长期的亲子分离使得留守儿童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甚至有些儿童在很年幼的时候就与父母分离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不健全的家庭模式以及分离的焦虑易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对留守儿童造成很大困扰,如影响学业成绩。情绪在作为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同时,与其它心理过程产生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的认知加工水平[2]。俞国良等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如高兴、厌倦、焦虑等各种情绪体验,并将其称为学业情绪[3]。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一些中小学生存在普遍的消极学业情绪,如产生厌学感、对作业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和开学恐惧症等消极学业情绪[3]。然而,在素质教育被倡导,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者更加普遍开始关心重视跟学习活动有关的情绪问题,即学业情绪。
学业情绪在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①学业情绪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成就目标及自我效能感等。积极的学业情绪能够激发个体在学习上积极进取,追求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成就目标,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具有自信心就越发的愿意探索学习,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反之消极的学业情绪会导致其形成挫折感和无力感,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水平。②学业情绪影响身心健康;而家人过高的期望和过大的学业压力易产生消极学业情绪,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因而,有效调节学业情绪是当前社会尤其是许多院校的重要任务。
了解学业情绪的影响要素是对其进行有效调节的重要切入点。研究发现,学业情绪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4]。①教师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授课有利益提升课堂氛围、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强学生们课堂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业情绪。②家庭环境。家庭作为学生感情的寄托和源泉,家庭成员对孩子们的鼓励与支持对培养其学习的进取心显得至关重要。③同伴关系。学校作为一个生活圈里的微小系统,既能给我们提供社会支持又会给我们带来压力。④个体应对方式。在面对困难情境状态下选择积极应对能缓解压力事件带来的焦虑、不安等情绪。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应付困境时,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5]。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遭遇情绪困境,父母不能给予陪伴,同伴关系较为疏远,此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对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具有缓冲作用[6]。
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日趋退缩,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自身安全感,在与同伴交往时难以建立亲密联系,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群体如父母、亲戚和朋友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并伴随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存在的。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获得更少的来自父母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在日常生活和应对压力事件情况也更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问题,可见其也是弱势群体之一。调查研究显示,作为重要应对资源的社会支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能有效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冲击,对其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增益作用[7]。
综上所述,学业情绪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能是其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假设: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学业情绪有预测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某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240份问卷,回收问卷23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2%。其中非留守儿童67名,留守儿童154名。
2.2 研究工具
①小学生学业情绪量表;②领悟社会支持量表;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2.3 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对小学生进行施测,并要求小学生按照指导语在课堂填写并回收。
对调查回收的量表采用SPSS17.0软件对數据进行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以及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研究结果
①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在年级上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在学业情绪总分上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中间年级的学生。
②留守儿童学业情绪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在社会支持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应对方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③学业情绪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学业情绪积极情绪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学业情绪消极维度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④以学业情绪作为因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对非留守儿童的预测效应不显著。积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非留守儿童的预测效应不显著。
4、讨论
①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年级差异显著;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更加看重学习,家长和学生都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学生渐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体验着学习的压力。而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时期,明白成功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此时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好表现自己,渴望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能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此外面临小学升中学的升学压力,易引发不良学业情绪。处中间年级的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良好,较少体验到适应不良所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中间年级的小朋友相较于高年级,较少体会到升学的压力,较多体会到平静、放松等情绪。
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情绪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情绪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此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父母由于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后,多为爷爷奶奶在家看护,爷爷奶奶多为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不能很好监督留守小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为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解疑答惑,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问题上完全依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无人帮助和鼓励,易在焦虑情况下感受到较多的消极学业情绪。(2)教育水平:农村经济水平有限,学校建设受到限制和制约,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理念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学校未能与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进行良好而又及时的沟通。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可能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学业情绪。
③留守儿童学业情绪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情绪的积极情绪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体会到的积极情绪就越多,就越能提升学业情绪水平。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体验到的社会支撑水平较高,随着体会到较多的积极学业情绪。学业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积极应对方式与积极情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非留守儿童遭遇困境时往往获得父母在身边的陪伴和鼓励,促使其多使用积极应对,往往会体会到较多积极学业情绪。
④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积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积极应对方式对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的预测效应并不显著。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习困难的时候往往自己解决,自我解决问题增强了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自立能力良好。过早独立应对生活的种种难题,留守儿童更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来缓解负性生活事件和消极情绪问题带来的冲击
5、结论
5.1学业情绪受年级差异与留守情况影响,不受性别影响。
5.2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受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影响。越多的社会支持越有利于形成积极学业情绪,积极应对策略也对产生积极学业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5.3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作为留守儿童情绪的保护因素,对留守儿童消极情绪具有增益作用能进一步促进积极学业情绪产生。
6、研究展望
本研究讨论的是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的增益和促进作用,作为学业情绪的保护因素对促进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只是探讨了学业情绪的部分保护因素。在往后的科研中可以继续探讨对学业情绪具有积极意义的保护因子。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2]陈琳,桑标,王振.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8-762.
[3]余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5(10):39-43.
[4]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N].心理科学进展.2009(17):92-97.
[5]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N].河北師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23-128.
[6]姜圣秋,谭千保,黎芳.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123-128.
[7]魏军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希望与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5):361-365.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业情绪;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1、前言
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而待在在乡下老家,未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未满17岁青少年群体[1]。据保守估计,我国当前存在不少于千万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处在成长关键期,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扰和难题[1]。①安全问题:父母由于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在家乡的子女分隔两地聚少离多,这种较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导致父母家庭角色缺失,形成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现象。由于爷爷奶奶年级较大不能很好的监护儿童,加上儿童年幼比较顽皮淘气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②学习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引发的分离焦虑会导致儿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从而对学习的热情锐减,学习水平下降。③心理问题:长期的亲子分离使得留守儿童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甚至有些儿童在很年幼的时候就与父母分离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不健全的家庭模式以及分离的焦虑易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对留守儿童造成很大困扰,如影响学业成绩。情绪在作为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同时,与其它心理过程产生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的认知加工水平[2]。俞国良等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如高兴、厌倦、焦虑等各种情绪体验,并将其称为学业情绪[3]。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一些中小学生存在普遍的消极学业情绪,如产生厌学感、对作业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和开学恐惧症等消极学业情绪[3]。然而,在素质教育被倡导,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者更加普遍开始关心重视跟学习活动有关的情绪问题,即学业情绪。
学业情绪在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①学业情绪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成就目标及自我效能感等。积极的学业情绪能够激发个体在学习上积极进取,追求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成就目标,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具有自信心就越发的愿意探索学习,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反之消极的学业情绪会导致其形成挫折感和无力感,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水平。②学业情绪影响身心健康;而家人过高的期望和过大的学业压力易产生消极学业情绪,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因而,有效调节学业情绪是当前社会尤其是许多院校的重要任务。
了解学业情绪的影响要素是对其进行有效调节的重要切入点。研究发现,学业情绪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4]。①教师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授课有利益提升课堂氛围、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强学生们课堂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业情绪。②家庭环境。家庭作为学生感情的寄托和源泉,家庭成员对孩子们的鼓励与支持对培养其学习的进取心显得至关重要。③同伴关系。学校作为一个生活圈里的微小系统,既能给我们提供社会支持又会给我们带来压力。④个体应对方式。在面对困难情境状态下选择积极应对能缓解压力事件带来的焦虑、不安等情绪。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应付困境时,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5]。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遭遇情绪困境,父母不能给予陪伴,同伴关系较为疏远,此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对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具有缓冲作用[6]。
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日趋退缩,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自身安全感,在与同伴交往时难以建立亲密联系,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群体如父母、亲戚和朋友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并伴随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存在的。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获得更少的来自父母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在日常生活和应对压力事件情况也更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问题,可见其也是弱势群体之一。调查研究显示,作为重要应对资源的社会支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能有效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冲击,对其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增益作用[7]。
综上所述,学业情绪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能是其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假设: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学业情绪有预测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某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240份问卷,回收问卷23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2%。其中非留守儿童67名,留守儿童154名。
2.2 研究工具
①小学生学业情绪量表;②领悟社会支持量表;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2.3 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对小学生进行施测,并要求小学生按照指导语在课堂填写并回收。
对调查回收的量表采用SPSS17.0软件对數据进行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以及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研究结果
①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在年级上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在学业情绪总分上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中间年级的学生。
②留守儿童学业情绪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在社会支持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应对方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③学业情绪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学业情绪积极情绪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学业情绪消极维度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④以学业情绪作为因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对非留守儿童的预测效应不显著。积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非留守儿童的预测效应不显著。
4、讨论
①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年级差异显著;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更加看重学习,家长和学生都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学生渐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体验着学习的压力。而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时期,明白成功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此时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好表现自己,渴望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能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此外面临小学升中学的升学压力,易引发不良学业情绪。处中间年级的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良好,较少体验到适应不良所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中间年级的小朋友相较于高年级,较少体会到升学的压力,较多体会到平静、放松等情绪。
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情绪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情绪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此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父母由于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后,多为爷爷奶奶在家看护,爷爷奶奶多为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不能很好监督留守小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为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解疑答惑,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问题上完全依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无人帮助和鼓励,易在焦虑情况下感受到较多的消极学业情绪。(2)教育水平:农村经济水平有限,学校建设受到限制和制约,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理念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学校未能与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进行良好而又及时的沟通。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可能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学业情绪。
③留守儿童学业情绪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情绪的积极情绪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体会到的积极情绪就越多,就越能提升学业情绪水平。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体验到的社会支撑水平较高,随着体会到较多的积极学业情绪。学业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积极应对方式与积极情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非留守儿童遭遇困境时往往获得父母在身边的陪伴和鼓励,促使其多使用积极应对,往往会体会到较多积极学业情绪。
④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积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积极应对方式对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情绪的预测效应并不显著。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习困难的时候往往自己解决,自我解决问题增强了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自立能力良好。过早独立应对生活的种种难题,留守儿童更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来缓解负性生活事件和消极情绪问题带来的冲击
5、结论
5.1学业情绪受年级差异与留守情况影响,不受性别影响。
5.2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受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影响。越多的社会支持越有利于形成积极学业情绪,积极应对策略也对产生积极学业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5.3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作为留守儿童情绪的保护因素,对留守儿童消极情绪具有增益作用能进一步促进积极学业情绪产生。
6、研究展望
本研究讨论的是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业情绪的增益和促进作用,作为学业情绪的保护因素对促进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只是探讨了学业情绪的部分保护因素。在往后的科研中可以继续探讨对学业情绪具有积极意义的保护因子。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2]陈琳,桑标,王振.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8-762.
[3]余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5(10):39-43.
[4]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N].心理科学进展.2009(17):92-97.
[5]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N].河北師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23-128.
[6]姜圣秋,谭千保,黎芳.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123-128.
[7]魏军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希望与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5):36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