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的化学试题加大了计算题的考查力度。而2013的化学试题对学生中学化学知识、技能、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面的考查尤为突出。
一、试题编制特点
1、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试卷所涉及知识点覆盖面较广,能较好地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理解程度,以及对诸多基础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之能力。如选择题题干简洁明了、设问指向明确,第8题考查了由键线式推出分子式以及有机物(必修部分)官能团的性质,第12题略难,灵活地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13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第9题将元素推断和水的电离相结合,基础而不失灵活。11题考查对溶度积常数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应用。在化学用语方面,除了分子式、有机物结构简式外,着重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信息化学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尤其第27、28题对信息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力度之大,引起备考学生的高度重视。
2、着重考查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不少试题都需要考生用牢固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判断,用敏锐的观察力进行分辨,用灵活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如:(1)数据处理能力。这里包括两方面的考查:首先是利用化学基本规律列出计算过程,其次是通过计算给出最后结果。整个化学试卷中涉及数据处理的问题,在必做题有三个小题。其中必做题28题第5小题要求列式计算,第3小题要求分析信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其中就需要算出正确的△H,而第26题第7小题只要最后计算结果。相对于去年计算量大大减少,比较正常。但这类考题仍是学生的易错点。(2)图像分析能力。今年考查仅在第28题出现,也非常简单,仅仅看个趋势,不涉及复杂的分析。这是与去年高考的最大不同。但图像分析仍是近年的热点,备考生需引起注意。因为图像分析能力对考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要求较高。平时靠死记硬背,对化学原理理解不深刻的学生难以得分。(3)结合工艺流程图和所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艺流程图是三年课改以来首次(第27题)出现在我省考试题中,难度非常之大。试题综合程度高,更加强调能力,摈弃了凭记忆靠题海就可以得高分的可能性。从试卷大题来看,试题素材新颖(如26题以环己醇制环己烯为背景),以文字(26、27题为例)、流程图(27题)、数据表(26、37题)、图表(26、28题)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情景设置多变,图文交相辉映,在美化试卷结构同时,体现着学科价值取向。
二、试题中值得商榷与推敲的地方
理综化学试题虽然体现了“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必修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等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特点,但试题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与推敲的地方。
1、出现了超出中学人教版教材要求的内容
(1)中学只要求认识直形冷凝管(中学简称冷凝管),从没使用也没见过球形冷凝管。
(2)吸滤瓶是过滤时使用的,只有参加过化学竞赛培训的学生才明白,中学从没见过和任何教材实验用过。
(3)无水氯化钙除水,学生明白。除乙醇也是竞赛培训课上方才介绍的知识。普通学生和老师对此并不清楚。
2、过高要求学生的知识面
第28题中铝土矿成分以及选择题中黑火药的成分等。
三、2013年试题给我的启示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广度。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上(特别是一轮复习)。
首先是重视课本。课本是根本,课本不但涵盖了考试全部内容,也包涵着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挖深挖透,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如今年的实验题则涉及:石油的分馏(仪器选择,沸石的添加方式及作用)、乙酸乙酯制備(高沸点制低沸点、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等细节知识的变式考查。
其次是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最后是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下功夫。
2、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多年的高考重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但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另外,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如今年第27题第5问“沉钴”过程化学用语的书写是需要分析的,不再是简单的元素守恒和简单复分解。
3、重视新型题型的训练
工艺流程题和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及对有机实验的连续考查三部分内容是刚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新题型,尽管它们还是考查我们的基础知识,但大量信息、数据、图表的分析处理是我们学生攻克的难点。
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老师、学生都得去适应这种变化,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一、试题编制特点
1、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试卷所涉及知识点覆盖面较广,能较好地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理解程度,以及对诸多基础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之能力。如选择题题干简洁明了、设问指向明确,第8题考查了由键线式推出分子式以及有机物(必修部分)官能团的性质,第12题略难,灵活地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13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第9题将元素推断和水的电离相结合,基础而不失灵活。11题考查对溶度积常数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应用。在化学用语方面,除了分子式、有机物结构简式外,着重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信息化学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尤其第27、28题对信息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力度之大,引起备考学生的高度重视。
2、着重考查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不少试题都需要考生用牢固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判断,用敏锐的观察力进行分辨,用灵活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如:(1)数据处理能力。这里包括两方面的考查:首先是利用化学基本规律列出计算过程,其次是通过计算给出最后结果。整个化学试卷中涉及数据处理的问题,在必做题有三个小题。其中必做题28题第5小题要求列式计算,第3小题要求分析信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其中就需要算出正确的△H,而第26题第7小题只要最后计算结果。相对于去年计算量大大减少,比较正常。但这类考题仍是学生的易错点。(2)图像分析能力。今年考查仅在第28题出现,也非常简单,仅仅看个趋势,不涉及复杂的分析。这是与去年高考的最大不同。但图像分析仍是近年的热点,备考生需引起注意。因为图像分析能力对考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要求较高。平时靠死记硬背,对化学原理理解不深刻的学生难以得分。(3)结合工艺流程图和所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艺流程图是三年课改以来首次(第27题)出现在我省考试题中,难度非常之大。试题综合程度高,更加强调能力,摈弃了凭记忆靠题海就可以得高分的可能性。从试卷大题来看,试题素材新颖(如26题以环己醇制环己烯为背景),以文字(26、27题为例)、流程图(27题)、数据表(26、37题)、图表(26、28题)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情景设置多变,图文交相辉映,在美化试卷结构同时,体现着学科价值取向。
二、试题中值得商榷与推敲的地方
理综化学试题虽然体现了“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必修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等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特点,但试题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与推敲的地方。
1、出现了超出中学人教版教材要求的内容
(1)中学只要求认识直形冷凝管(中学简称冷凝管),从没使用也没见过球形冷凝管。
(2)吸滤瓶是过滤时使用的,只有参加过化学竞赛培训的学生才明白,中学从没见过和任何教材实验用过。
(3)无水氯化钙除水,学生明白。除乙醇也是竞赛培训课上方才介绍的知识。普通学生和老师对此并不清楚。
2、过高要求学生的知识面
第28题中铝土矿成分以及选择题中黑火药的成分等。
三、2013年试题给我的启示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广度。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上(特别是一轮复习)。
首先是重视课本。课本是根本,课本不但涵盖了考试全部内容,也包涵着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挖深挖透,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如今年的实验题则涉及:石油的分馏(仪器选择,沸石的添加方式及作用)、乙酸乙酯制備(高沸点制低沸点、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等细节知识的变式考查。
其次是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最后是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下功夫。
2、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多年的高考重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但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另外,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如今年第27题第5问“沉钴”过程化学用语的书写是需要分析的,不再是简单的元素守恒和简单复分解。
3、重视新型题型的训练
工艺流程题和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及对有机实验的连续考查三部分内容是刚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新题型,尽管它们还是考查我们的基础知识,但大量信息、数据、图表的分析处理是我们学生攻克的难点。
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老师、学生都得去适应这种变化,这也是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