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挥作为一个团队(乐团或合唱团)的灵魂人物,其主要任务就是解释音乐。对于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指挥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会造成处理以及方法的不同。但是这种个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共性的规律上,即指挥对乐曲的解释必须与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与情绪相符。可以说,只有在正确解释作品的前提条件下才有资格论及指挥个性风格的体现。然而在合唱艺术领域,纵观国内大大小小的合唱比赛,这种将作品风格诠释错误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在一些权威性较高的重大合唱赛事中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指挥对自身工作认识得不够深入;二是指挥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于提高。因此,要提高国内合唱事业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首先统一指挥的工作思想方法。而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一切从作品出发,以作品为源本,坚决摒弃以表现自我为目的的错误思想。关于指挥的工作思想方法问题,德国著名指挥家F.魏因加特娜也曾说过:“当指挥将一个总谱拿在手里的时候,他不可以想‘从这个作品里我能做出点什么?’,而必须想‘作曲家在这个作品里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指挥由拿到一部新作品到最后再现作品(即与观众见面),期间必不可少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内心体验作品阶段,是指挥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步,这期间,指挥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对作品本身的认识和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指挥凭借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实践经验对作品进行处理加工。第二阶段——构思与设计作品阶段,牵涉到指挥如何调动所掌握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作品中的问题。第三个阶段——表达与再现作品阶段,就是指指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处理外化于实际的音响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指挥不断将作品内化于心的过程。因此,将一切从作品出发作为指挥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是有据可依的、合理的。
另外,笔者以为,该思想对于急需与国际合唱指挥潮流相合拍的中国合唱指挥界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澄清了目前国内众多合唱指挥容易混淆的两大关系,即:挥拍技术中“如何”与“为何”的关系,感性指挥与理性指挥的关系,为国内众多的指挥从业者与学习者指点了迷津。
首先,关于挥拍技术中的“如何挥”与“为何挥”。
“如何挥”是指对某一作品的手势设计,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为何挥”是指依据作品内容对所设计的手势的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如何挥”是“为何挥”的个人风格体现,“为何挥”是“如何挥”的依据和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指挥都会遇到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而且看法往往不 一致。有些人认为“如何挥”是主要的,而有些人将“为何挥”视为关键。但从国内来说,偏重于前者的指挥从业者或学习者占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往往比较注重拍子“如何挥”,而忽视拍子“为何挥”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指挥手势动作的盲目与缺乏深度。而笔者认为,指挥不仅要强调“如何挥”,更要注重“为何挥”。这就是说,指挥需要在深入研究作品的基础上再谈“如何挥”的问题。正所谓心里有了,手上才会有。
其次,关于感性指挥与理性指挥。
感性指挥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指挥主要依据自己的感性经验和对音乐的直觉来诠释作品。而理性指挥则是指挥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依照作品的原意来诠释音乐。一般来讲,感性指挥较为注重作品中的旋律,通常由局部来把握整体。而理性指挥强调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之后,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性认识。若从指挥的效果上看,理性指挥对作品的解释往往比感性指挥更深刻,更可靠,更有依据。关于这一问题,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也曾提出,每个指挥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这是合乎情理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可见那种单凭感性的指挥是不可靠的,指挥只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把作品指挥好。那么在明确了工作思想方法后,指挥又该如何具体实践来体现这一思想呢?
1.研读总谱并写出分析笔记
研读总谱是指挥熟悉、理解原作的重要阶段,也是一切以作品为出发的思想的最直接体现,这其中又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对作品的背景分析,包括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意图、内容与风格,熟知作曲家其他的音樂作品等等;二是对作品的技术分析,即指挥运用所学的作曲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研究,如旋律、和声、曲式、配器等等。这一点需要指挥有相当的作曲理论学识,他必须学习作曲学的每一门课程,以作为分析作品的工具;三是对作品的精神分析,实质就是指挥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挖掘隐藏在乐谱背后作曲家想传递给欣赏者的思想与情感。其中前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谱面以及查询有关书籍、资料而获知。而后一个方面则需要指挥通过个人的艺术修养去领悟。为将上述理论真正转变成有实效价值的活理论,分析笔记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这其中包括对各种音乐素材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从整体、全局来把握作品,以达到对作品的整体调控。
2.合理的创造性加工
当将作品中有关音乐结构、规律、内容、主题思想、歌词等问题都掌握清楚之后,就应对整个作品在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加工。它实际上就是指挥将作品中的所有音乐层次标示出来,包括:和声层次(明暗、张弛、尖锐、舒缓)、力度层次(强、弱)、速度层次(快慢、急缓、松紧)、节奏层次(急缓、动静、走向)、声部层次(前后、浓淡)等等。指挥从技术练习到分析作业,再到排练的方法,归根到底都是在追求音乐的层次。而这些音乐层次有些谱面上已标有,有些却隐含于谱面之内,这就需要指挥仔细揣摩总谱才能有所把握。因此在这一阶段,指挥需要在遵从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将作品中的层次以及内在意蕴充分地表达出来。
以上笔者阐述了作为一名指挥如何来开展工作的问题,旨在为青年指挥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思路。与其说是思路、方法,倒不如说是指挥对待艺术的态度问题。相信那些尊重作曲家、忠实于作品并对艺术持有严谨负责态度的指挥,必定是受欢迎的,其艺术之树亦必定长青!
指挥由拿到一部新作品到最后再现作品(即与观众见面),期间必不可少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内心体验作品阶段,是指挥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步,这期间,指挥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对作品本身的认识和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指挥凭借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实践经验对作品进行处理加工。第二阶段——构思与设计作品阶段,牵涉到指挥如何调动所掌握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作品中的问题。第三个阶段——表达与再现作品阶段,就是指指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处理外化于实际的音响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指挥不断将作品内化于心的过程。因此,将一切从作品出发作为指挥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是有据可依的、合理的。
另外,笔者以为,该思想对于急需与国际合唱指挥潮流相合拍的中国合唱指挥界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澄清了目前国内众多合唱指挥容易混淆的两大关系,即:挥拍技术中“如何”与“为何”的关系,感性指挥与理性指挥的关系,为国内众多的指挥从业者与学习者指点了迷津。
首先,关于挥拍技术中的“如何挥”与“为何挥”。
“如何挥”是指对某一作品的手势设计,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为何挥”是指依据作品内容对所设计的手势的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如何挥”是“为何挥”的个人风格体现,“为何挥”是“如何挥”的依据和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指挥都会遇到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而且看法往往不 一致。有些人认为“如何挥”是主要的,而有些人将“为何挥”视为关键。但从国内来说,偏重于前者的指挥从业者或学习者占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往往比较注重拍子“如何挥”,而忽视拍子“为何挥”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指挥手势动作的盲目与缺乏深度。而笔者认为,指挥不仅要强调“如何挥”,更要注重“为何挥”。这就是说,指挥需要在深入研究作品的基础上再谈“如何挥”的问题。正所谓心里有了,手上才会有。
其次,关于感性指挥与理性指挥。
感性指挥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指挥主要依据自己的感性经验和对音乐的直觉来诠释作品。而理性指挥则是指挥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依照作品的原意来诠释音乐。一般来讲,感性指挥较为注重作品中的旋律,通常由局部来把握整体。而理性指挥强调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之后,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性认识。若从指挥的效果上看,理性指挥对作品的解释往往比感性指挥更深刻,更可靠,更有依据。关于这一问题,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也曾提出,每个指挥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这是合乎情理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可见那种单凭感性的指挥是不可靠的,指挥只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把作品指挥好。那么在明确了工作思想方法后,指挥又该如何具体实践来体现这一思想呢?
1.研读总谱并写出分析笔记
研读总谱是指挥熟悉、理解原作的重要阶段,也是一切以作品为出发的思想的最直接体现,这其中又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对作品的背景分析,包括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意图、内容与风格,熟知作曲家其他的音樂作品等等;二是对作品的技术分析,即指挥运用所学的作曲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研究,如旋律、和声、曲式、配器等等。这一点需要指挥有相当的作曲理论学识,他必须学习作曲学的每一门课程,以作为分析作品的工具;三是对作品的精神分析,实质就是指挥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挖掘隐藏在乐谱背后作曲家想传递给欣赏者的思想与情感。其中前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谱面以及查询有关书籍、资料而获知。而后一个方面则需要指挥通过个人的艺术修养去领悟。为将上述理论真正转变成有实效价值的活理论,分析笔记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这其中包括对各种音乐素材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从整体、全局来把握作品,以达到对作品的整体调控。
2.合理的创造性加工
当将作品中有关音乐结构、规律、内容、主题思想、歌词等问题都掌握清楚之后,就应对整个作品在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加工。它实际上就是指挥将作品中的所有音乐层次标示出来,包括:和声层次(明暗、张弛、尖锐、舒缓)、力度层次(强、弱)、速度层次(快慢、急缓、松紧)、节奏层次(急缓、动静、走向)、声部层次(前后、浓淡)等等。指挥从技术练习到分析作业,再到排练的方法,归根到底都是在追求音乐的层次。而这些音乐层次有些谱面上已标有,有些却隐含于谱面之内,这就需要指挥仔细揣摩总谱才能有所把握。因此在这一阶段,指挥需要在遵从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将作品中的层次以及内在意蕴充分地表达出来。
以上笔者阐述了作为一名指挥如何来开展工作的问题,旨在为青年指挥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思路。与其说是思路、方法,倒不如说是指挥对待艺术的态度问题。相信那些尊重作曲家、忠实于作品并对艺术持有严谨负责态度的指挥,必定是受欢迎的,其艺术之树亦必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