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秦文东进之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厉王时,西戎猖獗,宗周岌岌可危,但动荡的王室对于作乱的戎狄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清剿,如果不是其西邻那个边缘华夏部族担任了抗戎的主力,甚至付出了其一个支族被灭的代价,那么宗周倾覆的时间可能发生得更早。
  周人历来惯于借秦人与戎狄间的仇怨将其当作屏藩王畿的血肉城墙,但这个临近宗周,不断为宗周立下赫赫战功的嬴姓部族却一直没有得到周人的分封,直到周宣王即位,才第一次封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不过仍不是诸侯。五年后,秦仲战死于伐戎的疆场。周宣王便召来秦仲的五个儿子,给了他们象征性的七千兵力,让他们继续父亲未尽的事业。秦仲长子秦庄公没有对菲薄的待遇表示怨言,而是擦干血泪全力奔赴战场,不久就大破西戎,用鲜血夺回了先祖大骆的犬丘故地。
  秦庄公的长子世父发誓要为祖父报仇:“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于是将秦君之位让给弟弟,自己专心投身于伐戎大业。这让我想到小说《大秦帝国》中秦孝公之兄公子虔的设定,也许就投射了世父的影子。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卒,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魂断沙场还是寿终正寝,但从国君交接之时的情形看可能是前者。世父的弟弟继位,便是秦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襄公。襄公在继位元年将妹妹缪嬴嫁给了居于丰地一代的戎王。这一行为可能类似春秋时郑武公嫁女于胡、赵简子嫁女于代———以姻亲的方式令敌国放松警惕,以便日后侵吞征伐。看起来很是无情,但那个男人拼性命、女人拼身家的狞厉岁月本身就酷烈得让我们无法指摘。
  襄公七年,赫赫宗周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幽王废黜的王子宜臼,及其母舅申国勾结犬戎共举伐周,大破王六师,杀死幽王,都邑镐京毁灭。王畿遭此劫难,诸侯立刻意识到新的格局划分就在当下,遂纷纷赶来勤王。诸侯合力轻松地击退了乌合之众的犬戎,拥立王子宜臼为新周王,史称周平王,护送王室东迁雒邑。在这次轰轰烈烈的事变中,秦人前所未有闪亮地展现在历史舞台,一如《史记》中的记述的那样“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因救周之功,秦襄公终于被封为诸侯,“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终于,在秦襄公身上成就了秦人百年以来跻身华夏之列的理想。
  东迁的周平王无暇顾及周人故地,便干脆交付秦人,遂与秦襄公盟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心态很明显:我既然拿不回这片土地,还不如做顺水人情,夺回来更好,反正总比给了戎狄强。从《史记》记载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一向重视礼仪的周人在这次盟誓中竟然用了秦人的“緌驹、黄牛、羝羊”三牲,而不是周人惯用的太牢(猪牛羊);并“祠上帝西畤”———祭祀的是秦人先祖西帝少昊,祭祀场所也选在秦人的“畤”,而不是在周人祭祀的宗庙。这个细节不能不让我们猜测,秦人此时可能已经拥有了睥睨周天子的底气,再也不是之前可以随意使用的国之利刃了。
  虽然周王的赐封是空头支票,但关中的沃土确很诱人,而且这一次不再是为人作嫁,是为自己拼争。即位之初的秦襄公踌躇满志,大举伐戎,为此还徙都汧邑(今陕甘交接的陇县一带)。经过十二年的东征,一直打到了周人的发祥地———岐下。秦人也为这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襄公殉身沙场,实践了历代秦国君主特有的宿命。
  襄公之子文公继位,调整了东进战略,忍痛放弃了父亲好不容易开拓的东进驿站汧邑,撤回了西垂宫(今甘肃礼县)重整旗鼓。三年后,秦文公带着七百人马试探性地东进,他没有到父亲曾短暂定都的根据地汧邑,而另辟蹊径,沿陈仓渭水道东下,次年到达“汧渭之会”(今宝鸡斗鸡台),最终定都于此。徐日辉先生在《秦文公兵进“汧渭之会”考》一文中详尽地分析了秦文公为何主动放弃秦襄公所都之“汧邑”,另辟新地的战略意义:
  “‘汧’地处陇山之东,与陇山西侧今甘肃张川县境的秦邑(秦亭)遥相呼应。控制着除宁夏进入关中之外的陇山交通,意义十分重要。秦襄公之所以徙都于‘汧’,就是从巩固‘陇山道’这一战略高度来考虑的。回顾历史,当年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并‘邑之秦’,其目的之一也正是让秦人看守‘陇山道’,以确保宗周的安全……秦襄公是从西部率兵向东进军的,一路征战,最后在岐,即今陕西岐山一带被戎人杀死。岐是周人的发祥地,是其祖庙所在。周人连自己的祖庙都保不住,可见戎人的势力是多么的强大。在这特殊的环境下,秦文公另辟新都无疑是高明之举。”
  秦文公到达的汧渭之汇,根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大概在今陕西眉县一带,这里成为东进关中的据点后,秦人再也没有回甘肃老家,而是在悠悠岁月里沿着周人的路线,东进,再东进———只不过,秦人东进的方式和周人完全不同———那是后话。
  秦人在新都邑养精蓄锐十二年后一举破戎,正如《史记·秦本纪》所载:“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由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先秦史书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将征途的艰辛一笔带过,斗鸡台距岐山不到百里,而秦文公却用去了艰难的十二年。仅仅十二载,秦部族便从一个在西戎海洋中艰难生存的孤岛发展成一股横扫雍陇的强大力量,若得如此,一味穷兵黩武是做不到的。究其原因,从秦文公的谥号“文”可见一斑。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纵观秦君世系,只有三人的谥号用得此字,另两人是战国时的“惠文”与“孝文”。但根据谥法的习惯,多加一字使得其意大打折扣,单用一个“文”字的也只有秦文公一人。
  若说襄公开国是秦国历史上的头等大事,那么文公迁都则是秦人历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沿渭水东下,避开故都汧邑一带纷乱的环境,为突进关中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以秦邑为桥头堡,以巩固陇山以西侧为根本,同时进入关中,向东拓展。站稳脚跟后再以秦邑和汧渭之会形成钳夹,向北开拓,完成战略转移。这盘很大的棋直到秦德公建都雍城才算真正下完。
  凛冽的西北风卷着沙土袭来,拜伏在鄜畴冰冷地上的秦德公不为所动,依旧在虔诚地祈告天帝先祖,就都居雍城进行着占卜。终于,贞人呈上了卜辞,赫然写着:
  “子孙饮马于河”。
  秦德公的嘴角出现一抹笑容,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遥远的东海边是秦人先祖西帝少昊的故乡。秦邑,汧邑,汧渭之会,雍……尽管秦人已在蛮荒的西部营居了千百年,但先祖的东方才是最终的归途。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社会上对国学有了一定热度。多所著名高校开办了国学班;公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热衷于学习西方式的管理,转过来学习我国古代哲学智慧与管理方略;一些MBA、EMBA、总裁班开始通过学习中国经典来丰富人生;不少民间人士开拓空间,让儿童诵读经典……然而,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导郭齐勇教授却指出,国学复兴之日远未到来,所谓的“国学热”只是表面现象。采访过程中,郭教授的儒者风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深
期刊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  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感到自己不进反退,原来仅有的一点佛心反而变得若有若无了。他很纳闷,于是就去问方丈。方丈没有直接给他解释,却告诉他下午要到集市去买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挑中了一个甜瓜,摊
期刊
有个农夫牵着一头驴子,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没有成功,过了好长时间,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嚎叫着。农夫就放弃了要救驴子上来的想法。他听到驴子绝望的叫声,于心不忍,就请来左邻右舍帮忙,将井中的驴子埋了,这样就可以早一点结束它的痛苦。  大家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叫得很凄惨。但过了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了下来。到后来,驴子叫了一声,大伙都
期刊
春季养肝但不宜补肝  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因此,肝是不能随便补的,补多了会伤肝火。这点在春季要特别注意,因为春天肝气已经很旺了,假如补肝会适得其反,所以很多人在春天会血压升高,眼睛发红或者容易头晕,或者容易上火,这些都是肝气太旺的症状。所以我们不需要补肝,那应该怎么办,顺应这个症状来理肝。  那么,如何理肝呢?顾名思义,理肝就是不要让肝气淤积在体内。首先,春天心情一定要非常愉快的,在一年
期刊
走进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第一个院内大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制“留余”匾。匾的造型别具一格,既像一面空中飘扬的旗帜,又像案上展开的书卷。该匾使用不同字体,主题突出,书写流畅,呈现出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匾文内容取自南宋进士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以及明万历进士高景逸、明万历举人夏峰之名言,共174字。其中心意思是:凡事留有余地,忌尽忌满,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不偏不倚,不事张扬,通篇体现出儒家学
期刊
春满大地,正是一年山好水好风景好的时节,花木繁茂春草萋萋,江南江北数不尽的好风光,都展现在人们眼前。  从古至今,不论民间或是文人雅士,都不会辜负这样的好春光,于是才有了那样丰富盎然的踏春故事,以及那些历尽岁月仍然余香婉婉的踏春诗词。  古人踏春的形式多种多样,观赏名山大川,游览古迹风光,结伴野炊,采摘百草,骑马狩猎,草地放风筝,细数不尽。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如果我们只懂得埋头于繁杂事
期刊
人参是人们熟悉的上等补药。它禀气中和,性味甘平,有补气益血、滋阴生津的功效,为治虚症之要药。人参虽属贵重药物,但对于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当然不在话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红楼梦》中曾多处提及人参。在书中第三回讲到林黛玉吃过人参养荣丸,第二十八回中林黛玉吃过天王补心丹,都以人参为主要药物;在第十回中提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也用了人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期刊
自秦始皇以后的历朝历代,一旦确立太子,他们的书斋里便有了《吕氏春秋》。不仅如此,从有关记录来看,自秦王朝到清代八十三朝做过帝王的人,大凡读过《吕氏春秋》,都从中借鉴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教训。  然而,自《吕氏春秋》成书至今,历朝历代,皇家都将其列为禁书,百姓与官员乃至重臣视为禁书;而太子皇帝却必须看,天天翻。所谓御人者必窥,御于人者不得窥,帝王者心术可见一斑。本刊特邀专家解析吕氏谋国之道……  编者
期刊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孝顺父母,尊敬亲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建立文化强国,首先要建立真正有文化的家庭,拥有和美敦厚的家,修养每个人的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心首在孝道,孝亲让我们敦厚、知本、感恩,孝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作为人何为正确?我想首当其冲就是是否孝养双亲?是否孝敬双亲?有人说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无法孝敬,
期刊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有的甚至管住了贵族的嘴、皇帝的手,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因为宋朝有一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管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