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城八区经适房、廉租房申请家庭标准6号公布,其中2人户家庭申请经济适用房,家庭年收入应在3630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家庭总资产净值在27万以下;3人户家庭年收入须不超45300元,、家庭总资产净值在36万元以下。
北京市建委发布的城八区申请住房保障和购买经适房的家庭收入、住房、资产标准,均按照家庭人口予以确定。
从全国住房工作会议决定扩大廉租房制度范围到一系列土地、房贷政策出台,至近几个月开始传出的深沪等一线城市房地产交易量下降的信息,承上之惯性,保障性住房申请标准也紧锣密鼓地推出,尽管意在落实住房保障制度,但问题并没有迎刃而解。
“夹心层”尴尬依旧
经济适用房制度争议已久,其申请标准更是众矢之的。6万元的上限是否可以涵盖了所有需要经济适用房的群体,而没有导致所谓“夹心层”的出现。
就北京市目前的房价水平以及工资情况来看,其尴尬局面并未得到消解。以3人家庭为例,年收入必须在453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不到两万元,即便考虑到非工作人口,其月收入也限制在了2000元以下,这样的要求设置是否意味着月入超过两千即可进入到购买商品房队伍中呢?
“北京市五环内房价已难觅万元以下,而且小户型房的数量短期内并未得到有效增加,这样购买一套房屋的资金总量在百万元左右,加上贷款利息,每个月的月供很难保证在三千以下,买不了商品房,却也进不去经济适用房领域,这就是很多中等收入者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宏新副教授说,商品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衔接部留下了大片空白,“中间存在着夹心层,要知道我们的估算还没有把家庭的其他开支给加进来。”
2006年,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4128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己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一年的时间里,有正在上学或上幼儿园子女的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总费用平均为3522.1元,约占全家年收入的30.2%。
扣去教育、医疗、日常开销,“夹心层”作为城镇家庭的一部分购买商品房的能力或租赁住房的能力大为降低,其住房状况也随之恶化,而经济适用房的大门也拒之门外。
对此,有专家表示,可通过扩大两限房的数量来为中等收入家庭拓展住房渠道。
标准仅仅是开始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问题沉弊已久,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普通百姓对于经济适用房的改革虽有极大热情表示关注,但是也对其效果持怀疑态度。一不愿具名的专家则重提回购制度,表示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投机性空间导致其初衷与效果的背驰。
他认为,“在市场上屡现经济适用房高价出让的情形,禁止经济适用房直接上市,对于打击借经济适用房投机牟利,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而政府回购,也有望保证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王宏新也提出,首先限定经济适用房的户型面积,然后规定只能自住,不能出租和买卖,一旦发现,处以没收,“通过关闭经济适用房的自由上市投机渠道来筛选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群。”
经济适用房回购并不是新鲜的理论,社会利益群体曾就此进行过激烈讨论。早在2006年,北京市规划委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住房建设规划就提出禁止经济适用房直接上市,由政府回购;加强建设、销售、流转全过程管理。
不过,由于阻力过大,该规定并未在官方正式版本—《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得到直接体现,而是换成了“建立包括‘内循环’在内的相关制度”这一婉转说辞。
流通渠道的通畅使得经济适用房被给予了很强的投机性。而标准的确认仅仅只是开始。比如,前述的回购制度是否实施,及家庭收入的确认、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整个定位等等。
北京市建委发布的城八区申请住房保障和购买经适房的家庭收入、住房、资产标准,均按照家庭人口予以确定。
从全国住房工作会议决定扩大廉租房制度范围到一系列土地、房贷政策出台,至近几个月开始传出的深沪等一线城市房地产交易量下降的信息,承上之惯性,保障性住房申请标准也紧锣密鼓地推出,尽管意在落实住房保障制度,但问题并没有迎刃而解。
“夹心层”尴尬依旧
经济适用房制度争议已久,其申请标准更是众矢之的。6万元的上限是否可以涵盖了所有需要经济适用房的群体,而没有导致所谓“夹心层”的出现。
就北京市目前的房价水平以及工资情况来看,其尴尬局面并未得到消解。以3人家庭为例,年收入必须在453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不到两万元,即便考虑到非工作人口,其月收入也限制在了2000元以下,这样的要求设置是否意味着月入超过两千即可进入到购买商品房队伍中呢?
“北京市五环内房价已难觅万元以下,而且小户型房的数量短期内并未得到有效增加,这样购买一套房屋的资金总量在百万元左右,加上贷款利息,每个月的月供很难保证在三千以下,买不了商品房,却也进不去经济适用房领域,这就是很多中等收入者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宏新副教授说,商品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衔接部留下了大片空白,“中间存在着夹心层,要知道我们的估算还没有把家庭的其他开支给加进来。”
2006年,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4128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己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一年的时间里,有正在上学或上幼儿园子女的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总费用平均为3522.1元,约占全家年收入的30.2%。
扣去教育、医疗、日常开销,“夹心层”作为城镇家庭的一部分购买商品房的能力或租赁住房的能力大为降低,其住房状况也随之恶化,而经济适用房的大门也拒之门外。
对此,有专家表示,可通过扩大两限房的数量来为中等收入家庭拓展住房渠道。
标准仅仅是开始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问题沉弊已久,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普通百姓对于经济适用房的改革虽有极大热情表示关注,但是也对其效果持怀疑态度。一不愿具名的专家则重提回购制度,表示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投机性空间导致其初衷与效果的背驰。
他认为,“在市场上屡现经济适用房高价出让的情形,禁止经济适用房直接上市,对于打击借经济适用房投机牟利,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而政府回购,也有望保证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王宏新也提出,首先限定经济适用房的户型面积,然后规定只能自住,不能出租和买卖,一旦发现,处以没收,“通过关闭经济适用房的自由上市投机渠道来筛选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群。”
经济适用房回购并不是新鲜的理论,社会利益群体曾就此进行过激烈讨论。早在2006年,北京市规划委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住房建设规划就提出禁止经济适用房直接上市,由政府回购;加强建设、销售、流转全过程管理。
不过,由于阻力过大,该规定并未在官方正式版本—《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得到直接体现,而是换成了“建立包括‘内循环’在内的相关制度”这一婉转说辞。
流通渠道的通畅使得经济适用房被给予了很强的投机性。而标准的确认仅仅只是开始。比如,前述的回购制度是否实施,及家庭收入的确认、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整个定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