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科的重点教学目标,它来源于素质教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深化和提炼。按照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传统单向型灌输式教育模式弊端逐步被革除,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师的培养策略和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求之间就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保证核心素养的顺利培养,教师应当以深度学习指导为目标,给学生提供框架构建、史料阅读、思维养成等方面的帮助。
一、框架构建的帮助
首先,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零散知识出发,构建形成完善的历史学习框架。在传统课堂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师通常会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进行教学,教材中有什么,教师便面面俱到地讲什么,这时学生通常不能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讲解,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更无法产生独立的、深刻的见解。所以笔者认为,深度学习的首要一步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构建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体系,用框架体系串连原本零散和孤立的概念及知识点,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举例来讲,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等内容时,鉴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的复杂性,教材不能将其完全交待清楚,所以教师可以从史实出发,指导学生构建更加独立的学习框架体系,使学生在体系中主动纳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使之成为指导思想的原因。在此之后,教师可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经过,如成立时间、与会人数、成立地点等,学生可在教师讲解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制作思维导图,用以巩固成果,加深印象。
二、史料阅读的指导
史料分析式的问题教学法,本身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便比较常用,将之与深度学习联系起来,更能突显出其潜在价值。换言之,在历史深度学习指导过程中,史料实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开展各种历史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而从史料阅读的角度进行深度学习指导,增强其有效性的注意原则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精兵简政”,课堂时间有限且宝贵,同时历史资料的阅读与理解费时费力,如果史料过于烦琐,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因此要注意应以教材核心内容为出发点,对有关史料进行合理设计;其二是“旧瓶装新酒”,高考固然有很多新史料的呈现,然而一线历史教师很难在平時教学中,每次都广泛阅读新史料、提炼与应用新史料,因此可以将既有史料与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设计上进行创新,这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度学习方面的启示。例如,当涉及“清末西学东渐”知识点时,因为内容复杂,教师可以用表格展示基础知识及对应史料,突出不同阶段的思想、背景、人物、观点等,接下来使学生按照各派主要观点与重要活动,回答问题:他们做出了什么改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具有创新性,要求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回答本课重点知识,明确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侧重点,由此让“西学东渐”的线索更加明晰。通过创新性的思考,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提示与指导功莫大焉。
三、思维养成的协力
最后,高中生历史深度学习,需要有史学思维的支持,即读史鉴史的深刻体悟,才能使自我进入更具深度的历史学习状态。高中历史教师同样应当注意到这一点,主动协助学生养成独立历史思维,在此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具体分析之下可认为:历史学习思维涉及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思维培养任务,借助环境分析、问题分析、人物分析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形式,与此同时依靠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赛、小组交流活动等,对学生初步养成的史学思维加以巩固,优化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形成类比思维,当教学“太平天国”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本着史学思维培养的角度,依时间顺序讲解有关内容,向学生分别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口号、文件、政策、结果、意义、启示等要点,给学生提供事件详情的系统性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历史思维的内涵及重要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串连从秦末开始的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包括大泽乡起义、黄巢起义、金田起义等等,并分别从上述各项要点的角度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果独自分析存在困难,还可以共同讨论,这种做法便于学生的类比思维养成。类比思维是这样,其他思维形式的培养也是这样,均需要教师在恰当时间节点的帮助。
深度学习理论基于人类神经网络研究而形成,突出强调了认知水平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化,如果结合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分析,就可认为:课堂教学需要使学生避免陷入到机械记忆教材与教师提供内容的狭隘视角,而是要利用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历史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史料阅读与思维养成方面的调整,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任务无法由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作为指导者角色的定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其拥有更加充裕的深度学习机会。
一、框架构建的帮助
首先,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零散知识出发,构建形成完善的历史学习框架。在传统课堂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师通常会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进行教学,教材中有什么,教师便面面俱到地讲什么,这时学生通常不能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讲解,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更无法产生独立的、深刻的见解。所以笔者认为,深度学习的首要一步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构建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体系,用框架体系串连原本零散和孤立的概念及知识点,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举例来讲,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等内容时,鉴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的复杂性,教材不能将其完全交待清楚,所以教师可以从史实出发,指导学生构建更加独立的学习框架体系,使学生在体系中主动纳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使之成为指导思想的原因。在此之后,教师可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经过,如成立时间、与会人数、成立地点等,学生可在教师讲解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制作思维导图,用以巩固成果,加深印象。
二、史料阅读的指导
史料分析式的问题教学法,本身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便比较常用,将之与深度学习联系起来,更能突显出其潜在价值。换言之,在历史深度学习指导过程中,史料实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开展各种历史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而从史料阅读的角度进行深度学习指导,增强其有效性的注意原则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精兵简政”,课堂时间有限且宝贵,同时历史资料的阅读与理解费时费力,如果史料过于烦琐,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因此要注意应以教材核心内容为出发点,对有关史料进行合理设计;其二是“旧瓶装新酒”,高考固然有很多新史料的呈现,然而一线历史教师很难在平時教学中,每次都广泛阅读新史料、提炼与应用新史料,因此可以将既有史料与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设计上进行创新,这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度学习方面的启示。例如,当涉及“清末西学东渐”知识点时,因为内容复杂,教师可以用表格展示基础知识及对应史料,突出不同阶段的思想、背景、人物、观点等,接下来使学生按照各派主要观点与重要活动,回答问题:他们做出了什么改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具有创新性,要求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回答本课重点知识,明确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侧重点,由此让“西学东渐”的线索更加明晰。通过创新性的思考,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提示与指导功莫大焉。
三、思维养成的协力
最后,高中生历史深度学习,需要有史学思维的支持,即读史鉴史的深刻体悟,才能使自我进入更具深度的历史学习状态。高中历史教师同样应当注意到这一点,主动协助学生养成独立历史思维,在此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具体分析之下可认为:历史学习思维涉及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思维培养任务,借助环境分析、问题分析、人物分析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形式,与此同时依靠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赛、小组交流活动等,对学生初步养成的史学思维加以巩固,优化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形成类比思维,当教学“太平天国”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本着史学思维培养的角度,依时间顺序讲解有关内容,向学生分别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口号、文件、政策、结果、意义、启示等要点,给学生提供事件详情的系统性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历史思维的内涵及重要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串连从秦末开始的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包括大泽乡起义、黄巢起义、金田起义等等,并分别从上述各项要点的角度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果独自分析存在困难,还可以共同讨论,这种做法便于学生的类比思维养成。类比思维是这样,其他思维形式的培养也是这样,均需要教师在恰当时间节点的帮助。
深度学习理论基于人类神经网络研究而形成,突出强调了认知水平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化,如果结合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分析,就可认为:课堂教学需要使学生避免陷入到机械记忆教材与教师提供内容的狭隘视角,而是要利用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历史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史料阅读与思维养成方面的调整,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任务无法由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作为指导者角色的定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其拥有更加充裕的深度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