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
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抓住学习内容的德育成分,坚持寓德于教,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运用渗透的原则,充分发挥渗透的功能,从而达到“文”与“道”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听了名师顾桂荣校长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谈谈顾校长是怎样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一、从“听”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听”应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 “听”对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读和写的能力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事实证明运用听觉的频率要比视觉高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听”在语文教學中的作用,在使学生学会“听”的方法后,学生才能透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其中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说“听话”对人格,品质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也是抓住了“听”的特点。听了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顾校长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了理解重点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表明司马迁有坚强的人生价值观。顾校长设计了一段司马迁受刑后的内心独白: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学生在“听”中体悟司马迁的内心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内心的绝望。就是这样的司马迁,他选择了生,放弃了死,因为他有执着的人生信念,自己一直来著史的宏伟理想,有坚强的人生价值观。如果说通过“听”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也可以接受良好品质的熏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展。
二、在“说”中表达自我认识
所谓“说”,就是借助于一定的词语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即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条,不仅教师要说,更多的是学生要说。
顾校长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到司马迁遭遇酷刑后选择了生,放弃了死,他经过了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司马迁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还想到什么?默读思考之后,学生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不能忘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一学生又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不想让他自己的努力白费,因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收集有关历史的资料。”一生又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因为他从小就听过很多英雄的故事,受到英雄的熏陶。”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在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下,一个有着英雄的熏陶、实现自己理想,不负父亲所托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是因为父亲的遗命、史官的使命让他才忍辱偷生了下来。
三、在“读”中展开理性思考
“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受到陶冶,更容易被激发。顾校长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的:轻声朗读,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课文。1、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 ”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多媒体出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多媒体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4、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学生在“读”中展开了理性思考,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人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四、从“写”中升华思想情感
“写”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写作教学首先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仍不能忽视,思想水平的提高,又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不高,对事物缺乏辩证的分析,对是非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他就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利用写作教学,在传授写作知识的同时,沿着教学思路,可以水到渠成渗透思想教育,升华学生的情感。
如何将“教书”和“育人”的宗旨贯彻到写作中去呢?对此,顾校长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本堂课安排了延伸性的练习:“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写成的《史记》。“发愤”是屈原遭到流放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双眼失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孙膑挖膝后写成的《兵法》。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贺拉斯。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展开了理性的思考,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在这基础上,教师如果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为题展开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深入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材料,能使学生重新发现和审视身边的人和事,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激发他们的挑战困难的勇气,鼓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 江苏】
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抓住学习内容的德育成分,坚持寓德于教,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运用渗透的原则,充分发挥渗透的功能,从而达到“文”与“道”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听了名师顾桂荣校长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谈谈顾校长是怎样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一、从“听”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听”应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 “听”对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读和写的能力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事实证明运用听觉的频率要比视觉高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听”在语文教學中的作用,在使学生学会“听”的方法后,学生才能透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其中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说“听话”对人格,品质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也是抓住了“听”的特点。听了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顾校长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了理解重点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表明司马迁有坚强的人生价值观。顾校长设计了一段司马迁受刑后的内心独白: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学生在“听”中体悟司马迁的内心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内心的绝望。就是这样的司马迁,他选择了生,放弃了死,因为他有执着的人生信念,自己一直来著史的宏伟理想,有坚强的人生价值观。如果说通过“听”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也可以接受良好品质的熏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展。
二、在“说”中表达自我认识
所谓“说”,就是借助于一定的词语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即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条,不仅教师要说,更多的是学生要说。
顾校长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到司马迁遭遇酷刑后选择了生,放弃了死,他经过了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司马迁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还想到什么?默读思考之后,学生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不能忘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一学生又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不想让他自己的努力白费,因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收集有关历史的资料。”一生又说:“他之所以选择生,是因为他从小就听过很多英雄的故事,受到英雄的熏陶。”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在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下,一个有着英雄的熏陶、实现自己理想,不负父亲所托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是因为父亲的遗命、史官的使命让他才忍辱偷生了下来。
三、在“读”中展开理性思考
“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受到陶冶,更容易被激发。顾校长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的:轻声朗读,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课文。1、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 ”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多媒体出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多媒体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4、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学生在“读”中展开了理性思考,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人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四、从“写”中升华思想情感
“写”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写作教学首先注重的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仍不能忽视,思想水平的提高,又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不高,对事物缺乏辩证的分析,对是非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他就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利用写作教学,在传授写作知识的同时,沿着教学思路,可以水到渠成渗透思想教育,升华学生的情感。
如何将“教书”和“育人”的宗旨贯彻到写作中去呢?对此,顾校长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本堂课安排了延伸性的练习:“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写成的《史记》。“发愤”是屈原遭到流放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双眼失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孙膑挖膝后写成的《兵法》。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贺拉斯。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展开了理性的思考,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在这基础上,教师如果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为题展开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深入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材料,能使学生重新发现和审视身边的人和事,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激发他们的挑战困难的勇气,鼓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