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33-01
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课要在实地真实的观察探究,才能获得实在的效果。这些课在教室里是无法上扎实的,必须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有效资源,组织学生到室外实地观察探究,使学生在室外科学探究中细细体味科学的本质,从而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科学的秘密,充分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才能让学生真切领悟科学自然之美、科学理论之美、科学思维之美。
1 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亲近大自然 ,领悟科学自然之美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就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经历了,许多孩子都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严厉的管教着,密不透风地裹在教室里或蜗居,仅有的户外活动也大多被体育运动所占据,很少自觉地去观察亲近研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广阔的大自然,那种八股式的死读书,罚背诵、抄写的教学陋习早为学生所深恶痛绝。而科学课中的室外探究就能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亲历大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太喜欢这样的探究了。
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小学生,他们对科学是充满期待的。他们早就从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那里打听来科学能观察大树,养蚕宝宝,抓蚂蚁、做实验,早就盼望了上了。我们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需求心理,扎实上好科学第一课。如,《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课的第一课,也是生命科学单元的第一课。该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学习观察方法,理解观察的意义。上第一课,我先让孩子们看课文目录,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科学是学什么的吗?你们想怎么学呢?大家很兴奋,大声喊出了心里话:蒋老师,我们想到教室外的校园里去看看大树!我顺势又问:你们想去看大树的什么呢?这时,孩子们群情毕露,纷纷说出了心里话,他们想去摸一摸树皮,去量一量树的粗细,去看一看树上挂了果子没有,树上会有鸟窝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树冠像伞吗……这时,我满口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并且顺势利导地引导孩子们学习观察方法,同时做好了到室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然后就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观察,有目的去看,去记录。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学习的激情。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展开了探究活动,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明白了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这样,第一节课上好后,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印象很深刻,从而爱上科学,盼望上科学课,在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科学的种子。
2 有效探究大自然,领悟科学理论之美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动脑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根本目的。例如:四下科学《各种各样的花》,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制定好观察研究计划。给学生提供花的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记录表上的内容,为有目的的观察作好思想准备。然后让学生在校园里,拿着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花朵,因为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去损伤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追逐打闹,由于具体指导到位,学生增强了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观察也更有目的,学生们都像快乐的小鸟,开心的看着、问着、讨论着、研究着、记录着。并提出了许多课堂中没有出现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和记录,通过放手观察和研究,让学生真实地探究花朵中的雌蕊和雄蕊,花瓣的形状和数量,真实地感受各种各样的花。在实际的探究中通过交流,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生物代替枯燥的科学理论,内容更加充满了生命气息。学生充分领悟了科学理论之美。
3 收集、交流和描述室外探究活动信息,领悟科学思维之美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悬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要考虑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在探究、评价上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学生,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多种方法描述记录下来。如《捡落叶》这一课,我让学生捡落叶后,让学生画一画叶子,观察叶子的构成;量一量叶子,比较叶子的大小;分一分叶子,看一看叶子的种类;数一数叶子,拓一拓叶子,观察叶子的形状。。多种的观察描述方法使学生对叶子的构成更加熟悉掌握。
学生的室外科学探究活动完成了以后,我们总是及时的组织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汇报在室外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收获和感受,通过汇报交流,最后规范学生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形成科学概念,获得正确的科学理论。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领悟科学的思维之美。
科学之美,美与内涵。自然之美、理论之美、思维之美,涵蓋整个室外探究过程中。让室外探究犹如夜色中的霓虹,放射出七彩之光。尽情绽放科学独特的美丽。
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课要在实地真实的观察探究,才能获得实在的效果。这些课在教室里是无法上扎实的,必须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有效资源,组织学生到室外实地观察探究,使学生在室外科学探究中细细体味科学的本质,从而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科学的秘密,充分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才能让学生真切领悟科学自然之美、科学理论之美、科学思维之美。
1 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亲近大自然 ,领悟科学自然之美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就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经历了,许多孩子都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严厉的管教着,密不透风地裹在教室里或蜗居,仅有的户外活动也大多被体育运动所占据,很少自觉地去观察亲近研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广阔的大自然,那种八股式的死读书,罚背诵、抄写的教学陋习早为学生所深恶痛绝。而科学课中的室外探究就能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亲历大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太喜欢这样的探究了。
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小学生,他们对科学是充满期待的。他们早就从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那里打听来科学能观察大树,养蚕宝宝,抓蚂蚁、做实验,早就盼望了上了。我们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需求心理,扎实上好科学第一课。如,《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课的第一课,也是生命科学单元的第一课。该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学习观察方法,理解观察的意义。上第一课,我先让孩子们看课文目录,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科学是学什么的吗?你们想怎么学呢?大家很兴奋,大声喊出了心里话:蒋老师,我们想到教室外的校园里去看看大树!我顺势又问:你们想去看大树的什么呢?这时,孩子们群情毕露,纷纷说出了心里话,他们想去摸一摸树皮,去量一量树的粗细,去看一看树上挂了果子没有,树上会有鸟窝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树冠像伞吗……这时,我满口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并且顺势利导地引导孩子们学习观察方法,同时做好了到室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然后就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观察,有目的去看,去记录。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学习的激情。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展开了探究活动,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明白了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这样,第一节课上好后,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印象很深刻,从而爱上科学,盼望上科学课,在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科学的种子。
2 有效探究大自然,领悟科学理论之美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动脑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根本目的。例如:四下科学《各种各样的花》,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制定好观察研究计划。给学生提供花的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记录表上的内容,为有目的的观察作好思想准备。然后让学生在校园里,拿着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花朵,因为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去损伤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追逐打闹,由于具体指导到位,学生增强了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观察也更有目的,学生们都像快乐的小鸟,开心的看着、问着、讨论着、研究着、记录着。并提出了许多课堂中没有出现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和记录,通过放手观察和研究,让学生真实地探究花朵中的雌蕊和雄蕊,花瓣的形状和数量,真实地感受各种各样的花。在实际的探究中通过交流,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生物代替枯燥的科学理论,内容更加充满了生命气息。学生充分领悟了科学理论之美。
3 收集、交流和描述室外探究活动信息,领悟科学思维之美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悬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要考虑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在探究、评价上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学生,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多种方法描述记录下来。如《捡落叶》这一课,我让学生捡落叶后,让学生画一画叶子,观察叶子的构成;量一量叶子,比较叶子的大小;分一分叶子,看一看叶子的种类;数一数叶子,拓一拓叶子,观察叶子的形状。。多种的观察描述方法使学生对叶子的构成更加熟悉掌握。
学生的室外科学探究活动完成了以后,我们总是及时的组织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汇报在室外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收获和感受,通过汇报交流,最后规范学生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形成科学概念,获得正确的科学理论。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领悟科学的思维之美。
科学之美,美与内涵。自然之美、理论之美、思维之美,涵蓋整个室外探究过程中。让室外探究犹如夜色中的霓虹,放射出七彩之光。尽情绽放科学独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