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飘着微雨的午后,我走进丰子恺的故居——小杨柳屋。上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里,云集着一批怀着教育救国理想的文化精英: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俞平伯、朱光潜、匡互生、刘薰宇、刘叔琴、巴人……
“小杨柳屋”是丰子恺先生1922年来春晖中学教音乐美术时,自费建造的一座寓所。小屋在春晖中学后门湖边,一抹粉墙,灰瓦盖顶。东边是夏丐尊先生的平屋、朱自清先生的旧居,西边紧靠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背山面水,环境素雅清静。
“小杨柳屋”的大门很别致,顶部是“人”字形,门框略似一个大方口。据说这是模仿日本住房的“玄关”建造的。走进大门,迎面便是一堵照壁,西边是一间小客厅,屋里有一些旧家具,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是在这屋里的八仙桌上创作出来的。东边的居室现已成为了纪念陈列室。室外的小园中倚墙栽着一圈肥大繁盛的芭蕉,还有一棵杨柳。
丰子恺很喜欢杨柳,据他自述:“昔日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小杨柳屋’。”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小杨柳屋的墙垣已斑驳处处。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当年丰先生手植的那棵小杨柳树,后来在长成巨树而后倒去了,如今的这株小杨柳据说是在老树的根处葆出的新枝。只见柔条缕缕拂出院墙之外,昔日小杨柳树大约就是这般的风姿吧。
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家。五四时期西洋音乐刚传进中国,他以很多的精力致力于西洋音乐启蒙教育与传播。在东屋丰子恺作品陈列室中,我发现了不少丰先生的音乐著作:《音乐的常识》、《少年美术音乐故事》、《洋琴弹奏法》、《近世十大音乐家故事》、《音乐初步》、《近代两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西洋音乐知识》、《开明音乐讲义》、《音乐初阶》、《音乐知识十八讲》……他撰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十余部,翻译的音乐著作十余种。最著名的要数《音乐入门》,半个世纪以来,再版30多次。再往里屋走,这是一架有90来年历史的钢琴,不知产自哪国,琴的样式与现在的一般钢琴似乎不同,最有特点的是琴的前身是玻璃结构,弹琴时便能看到琴键击弦时的状况。掀开琴盖,密密麻麻的琴键已是高高低低,残缺不全,这就是丰先生当年教学用过的琴。
丰子恺在这里教了三年音乐课,教给学生许多歌曲,如李叔同的《送别》,《春游》,以及外国名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友谊地久天长》等。他的音乐课学生很是喜欢,他自己曾这样描写过他的音乐课情景:有一次教学生唱《马沙安息在墓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大家唱得入神,曲终时,几十人的教室中肃静无哗,大家沉浸在音乐中,仿佛都被迷住而入了昼梦一般,大家都憎恶下课铃声,就像好梦被鸡叫醒了一样。他满怀爱意从事他的音乐教学,他在教学论文中说:“在根本上说,音乐是以爱为根据地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生出来的音响,音乐是只有通过了人间的情绪方始能被把握的艺术……”
我喜欢读丰先生的文章。喜欢他文章里亲切、柔和、隽永、富有诗意的语调和那趣味的结构。曾读过丰先生在春晖中学的音乐讲话《裴德文(贝多芬)与其月光曲》,讲话内容都是有关音乐史和音乐知识,但叙述起来却轻松有趣带着抒情的意味。
小杨柳屋近旁是李叔同的晚晴山房。李叔同是丰子恺在浙江一师时的音乐美术教师,他给了丰子恺十分正规严格的音乐美术教育。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1928年灭佛逐僧的风气使得弘一处于“云水萍踪,居无定所”的苦漂之中,丰子恺与同学刘资平等人筹资为老师在白马湖修建了“晚晴山房”,让先生有了个安居之所。“晚晴山房”坐北朝南,苍茫的暮色中,当时对面春晖中学的学生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却不知道创作《送别》的弘一法师就在山边的小屋里闭门静修。法师撰文说“对于山房建筑落成,深为庆慰,甚感仁者护法之厚意也。”站在小杨柳屋与晚晴山房之间的春晖小路上,想起丰子恺先生《杨柳》中的一段话:“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根本。”
小杨柳屋是当年白马湖的一个活动中心,夏丐尊、吴梦非、朱自清、匡互生、王任叔、朱光潜和当时来春晖讲学的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叶圣陶、陈望道、吴稚晖等都喜欢到小杨柳屋聚谈吃酒,赋诗作画。丰先生人很随和,笑眯眯的,一点没有架子,请他作画写文是有求必应的。朱光潜后来在《缅怀丰子恺老友》一文中,对丰子恺先生有这样的评价:“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头至踵,浑身都是艺术。他的胸襟,他的言论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离开小杨柳屋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丰先生给人们无尽的思念。
“小杨柳屋”是丰子恺先生1922年来春晖中学教音乐美术时,自费建造的一座寓所。小屋在春晖中学后门湖边,一抹粉墙,灰瓦盖顶。东边是夏丐尊先生的平屋、朱自清先生的旧居,西边紧靠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背山面水,环境素雅清静。
“小杨柳屋”的大门很别致,顶部是“人”字形,门框略似一个大方口。据说这是模仿日本住房的“玄关”建造的。走进大门,迎面便是一堵照壁,西边是一间小客厅,屋里有一些旧家具,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是在这屋里的八仙桌上创作出来的。东边的居室现已成为了纪念陈列室。室外的小园中倚墙栽着一圈肥大繁盛的芭蕉,还有一棵杨柳。
丰子恺很喜欢杨柳,据他自述:“昔日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小杨柳屋’。”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小杨柳屋的墙垣已斑驳处处。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当年丰先生手植的那棵小杨柳树,后来在长成巨树而后倒去了,如今的这株小杨柳据说是在老树的根处葆出的新枝。只见柔条缕缕拂出院墙之外,昔日小杨柳树大约就是这般的风姿吧。
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家。五四时期西洋音乐刚传进中国,他以很多的精力致力于西洋音乐启蒙教育与传播。在东屋丰子恺作品陈列室中,我发现了不少丰先生的音乐著作:《音乐的常识》、《少年美术音乐故事》、《洋琴弹奏法》、《近世十大音乐家故事》、《音乐初步》、《近代两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西洋音乐知识》、《开明音乐讲义》、《音乐初阶》、《音乐知识十八讲》……他撰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十余部,翻译的音乐著作十余种。最著名的要数《音乐入门》,半个世纪以来,再版30多次。再往里屋走,这是一架有90来年历史的钢琴,不知产自哪国,琴的样式与现在的一般钢琴似乎不同,最有特点的是琴的前身是玻璃结构,弹琴时便能看到琴键击弦时的状况。掀开琴盖,密密麻麻的琴键已是高高低低,残缺不全,这就是丰先生当年教学用过的琴。
丰子恺在这里教了三年音乐课,教给学生许多歌曲,如李叔同的《送别》,《春游》,以及外国名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友谊地久天长》等。他的音乐课学生很是喜欢,他自己曾这样描写过他的音乐课情景:有一次教学生唱《马沙安息在墓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大家唱得入神,曲终时,几十人的教室中肃静无哗,大家沉浸在音乐中,仿佛都被迷住而入了昼梦一般,大家都憎恶下课铃声,就像好梦被鸡叫醒了一样。他满怀爱意从事他的音乐教学,他在教学论文中说:“在根本上说,音乐是以爱为根据地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生出来的音响,音乐是只有通过了人间的情绪方始能被把握的艺术……”
我喜欢读丰先生的文章。喜欢他文章里亲切、柔和、隽永、富有诗意的语调和那趣味的结构。曾读过丰先生在春晖中学的音乐讲话《裴德文(贝多芬)与其月光曲》,讲话内容都是有关音乐史和音乐知识,但叙述起来却轻松有趣带着抒情的意味。
小杨柳屋近旁是李叔同的晚晴山房。李叔同是丰子恺在浙江一师时的音乐美术教师,他给了丰子恺十分正规严格的音乐美术教育。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1928年灭佛逐僧的风气使得弘一处于“云水萍踪,居无定所”的苦漂之中,丰子恺与同学刘资平等人筹资为老师在白马湖修建了“晚晴山房”,让先生有了个安居之所。“晚晴山房”坐北朝南,苍茫的暮色中,当时对面春晖中学的学生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却不知道创作《送别》的弘一法师就在山边的小屋里闭门静修。法师撰文说“对于山房建筑落成,深为庆慰,甚感仁者护法之厚意也。”站在小杨柳屋与晚晴山房之间的春晖小路上,想起丰子恺先生《杨柳》中的一段话:“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根本。”
小杨柳屋是当年白马湖的一个活动中心,夏丐尊、吴梦非、朱自清、匡互生、王任叔、朱光潜和当时来春晖讲学的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叶圣陶、陈望道、吴稚晖等都喜欢到小杨柳屋聚谈吃酒,赋诗作画。丰先生人很随和,笑眯眯的,一点没有架子,请他作画写文是有求必应的。朱光潜后来在《缅怀丰子恺老友》一文中,对丰子恺先生有这样的评价:“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头至踵,浑身都是艺术。他的胸襟,他的言论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离开小杨柳屋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丰先生给人们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