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歌手能否参加民歌比赛?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人们争论的话题是“民间歌手能不能进音乐学院学习”和“民间歌手能不能参加民族声乐比赛”;而在今年文化部举行的“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上,两位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民族声乐的歌手参加了比赛。她们与其他原生歌手一样,穿着独特的地域服装,用地方语言演唱着地方歌曲。但其作为学院歌手能不能参加比赛,却成了学者们议论的焦点。
  
  一大壮举否?
  
  平心而论,“学院派”有着一套系统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其缺点则是对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缺乏深刻认识和了解,既不理解“呼麦”的发声原理,也没有对蒙古长调高亢、单纯的音色进行过科学地分析,还很少聆听土家族几乎音区全在C3以上的送茶号子、高音拖腔近半分钟的彝族海菜腔。与此相反,很多学者对“原生态”民歌非常熟悉,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歌曲,但其致命缺陷却在于他们不是声乐专业,缺乏真正的专业演唱和声乐教学实践,因此出现了“你骂你的,我教我的”现象。此次民族声乐的大本营选派实力歌手参赛,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对民族声乐还是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背后的震荡
  
  从结果来看,两位学院选手的分数并不高,但在与民间歌手3天时间的接触中,她们一次次被原生民歌所震撼,感受到各地民歌的丰富性。她们表示:通过参与活动,大大开拓了眼界,将对个人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当文丽的“呼麦”和陈家珍一家的“兴山古歌”响起时,不仅仅是她们,在座的很多观众、歌手、甚至有些评委都惊奇不已,惊叹歌唱的不可思议。学院歌手参加原生态民歌比赛实际上造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学院派”通过参与活动,逐渐了解到丰富多姿的民间歌唱,为自己的教学输入新的理念和血液,在“寻根”的路上稳步前行;“原生态”民歌可以借机在学院获得一席之地,多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一般人可能认为后者无关紧要。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民歌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使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空间,学院传承仍不失为多种方式之一种。
  
  真正的隐忧
  
  学者们的担忧源于两点:一、好不容易为原生态民歌争取来一块阵地,让各民族的歌手有一个展示的机会,现在学院歌手来参加比赛,长此以往,这块原生阵地会不会被“异化”?二、学院歌手和原生歌手应当各得其所,各居其位,搅在一起容易引起评分上的混乱。其实,无论是哪里来的歌手,也不管他(她)是农民出身、牧民出身,还是学院出身,只要他(她)唱的民歌地道,符合南北民歌擂台赛“提倡采用本民族语言、本地域风格、本民族着装,未经特意修饰”等评分规则,都可以公平竞争。在此次比赛中,两位学院歌手无论在嗓音、音色、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大部分原生歌手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在比赛中,原生歌手基本上不存在被颠覆的可能性。至于相对控制歌手比例,让更多的演唱频临灭绝民歌的歌手参赛,倒是理应考虑到的问题。
  实际上,针对原生态民歌比赛,真正的隐忧有三点:
  一、比赛的目的是展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尤其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能使民歌在原有生态下继续传承。实际上,在这三届民歌擂台赛中,有些参赛选手并不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歌手,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地方团体专业演员,甚至是工作之后才开始找人专门学原生态民歌,学会几首舞台效果好的民歌四处演出。民歌曲目的丰富性、演唱的即兴性、传承的民间性很难得到体现,这与民歌擂台赛的宗旨也是不相吻合的。
  二、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演唱小调的歌手成绩普遍较低,而不同歌种之间能否比较,以及评分的标准问题则成了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此次比赛中,小调歌手几乎很少,大部分是山歌歌手及组合歌手。由于没有召开学术研讨会,这一问题未来得及进一步展开讨论。实际上,“2004CCTV西部民歌大赛”将独唱、对唱、弹唱、多声部、改编等演唱形式分开比赛,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借鉴的方式,将不同演唱方式在评分中的矛盾降到最低。
  三、在采访中,一位获得银奖的苗族姑娘告诉笔者,她并不喜欢苗族的飞歌,但如果成绩好,某大学艺术系会破例招收她,让她学习专业声乐。实际上,就地方歌手而言,大学学位无论是对提高其整体文化程度,还是找到更好的工作都是现实的,但这与主办方的目的大相径庭。如何使歌手们意识到草根文化对于他们艺术生命的重要性,即便是进专业院校读书或在歌舞团工作,也仍不忘本,继续下民间学习,演唱那些我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们耳熟能闻的歌曲,无论是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还是他们的个人发展,都更加有意义。
其他文献
应芝加哥第七届世界音乐节之邀﹐中华才艺学会与文化部、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共同推出“卿梅靖月”民乐四重奏乐团赴美参加演出。  “卿梅靖月”民乐四重奏乐团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外舞台﹐这也是该乐团首次在芝加哥亮相。在音乐节上,她们演奏了《心雨》(四重奏,唐建平)、《梨花吟》(四重奏,沈诚曲)、《夜深沉》(四重奏,京剧曲牌)、《春江花月夜》(三重奏)、《十面埋伏(琵琶独奏,古曲)、《红楼梦组曲》(四重奏,王立平
期刊
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读过一篇有关黄飞立的文章,文中说到:“黄教授的指挥艺术让演奏员们钦佩,而他的人格力量,他对音乐的爱,更是感染了每一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与黄老促膝长谈,更被他平易近人的人格美丽和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折服。    一个“较真”的老头    身材不高,瘦削,腰杆笔直、精神矍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中国指挥教育的开创人给我的第一印象。  去接黄老的路上可谓一波三折,由于司机对路
期刊
近日,由于最大的赞助商艾伯特·维拉尔未能按照承诺如期支付数百万美元,他的名字已被从该剧院建筑物引人注目的门廊上抹掉。伦敦皇家歌剧院终止以其名命名剧院建筑物。  皇家歌剧院对外宣称维拉尔“实质性的违反”了他在1999年做出的承诺,应向歌剧院的发展基金捐助1千8百万美元。今年6月份,歌剧院从它的青年艺术家节目表上,拿掉了维拉尔的名字,声称他未能按时支付所承诺的款项。7月,歌剧院允诺给他60天时间,让他
期刊
现年50岁的大提琴家马友友今年11月要展开“寻根之旅”,归返祖籍故乡宁波,为故乡人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三、五、六号组曲。  马友友之父马考骏曾任南京大学音乐系教授,1936年赴巴黎深造、结婚、定居。1955年10月7日出生的马友友,4岁即在父亲要求下,每天熟背两小节巴赫组曲,5岁就在巴黎大学公开演奏第三号组曲。马友友曾说,巴赫组曲适合在任何场所演出,只不过在故乡演出,想起父亲严厉教导,会不会“近
期刊
歌剧《卡门》在川首演助兴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一系近期成立了国际声乐交流中心。该中心以西洋美声专业为先导,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培训,培养参加国际声乐比赛的人才。  2005年12月12日该中心挂牌剪彩仪式暨法国经典歌剧《卡门》首演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行。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教授、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杜马斯先生主持了剪彩仪式。杜马斯先生高度赞赏了学院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之后的《卡
期刊
《梦断城西》启动巡演  在教堂中静候音乐会开始    教堂特有的拱顶产生了良好的拢音效果,使乐曲能够“绕梁三日而不绝”;坐在祈祷用的长椅之上,眼前是圣母的塑像和摇曳的烛光,在乐曲停止的时候,四周的一切都变得静谧而令人敬畏。教堂特有的神秘气氛令人对音乐艺术肃然起敬。没有高档昂贵的灯光、音响设备,一切都在最简单的环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具有东正教音乐血脉的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诠释的“普遍被认为是东正教
期刊
新疆刀郎 云南西双版纳  10月2日至1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秘书长毛继增率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刀郎木卡姆民间艺术团和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率领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团,在台湾演出了6场、香港演出了6场、北京演出了2场,引起了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这次巡演对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三地音乐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台湾,两个民间艺术团是应台湾
期刊
中国交响乐团近日结束了在荷兰的演出,凯旋归来。国交此行是应荷兰中国文化节的邀请,为闭幕式演出专场音乐会。中国文化节于10月2日开幕,为期16天。阿姆斯特丹市内到处张贴着印有文化节标识的海报。当地媒体不断播发有关中国文化节的节目、文章,使这座以伦勃朗和梵高著称于世的文化名城更显色彩缤纷,充满生机。  10月17日是“荷兰中国文化节”的最后一天。是日,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傍晚时分,中国国家乐团的乐手们
期刊
林肯中心室内乐社本季度从9月15日开始,展开32场表演。这是华裔钢琴家吴涵和丈夫芬可任音乐总监的第二年演出。  音乐季请来了许多华裔音乐家如小提琴家林昭祥等前来助阵。吴涵、芬可也是首次亮相,他们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演奏了德沃夏克、巴托克、斯美塔纳等人的作品。  音乐季演出分四个主题:10月28、30和11月1日三场为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以纪念他明年百岁诞辰。明年一月13、15、17日三场全是现年83岁
期刊
已经遗失了115年贝多芬四手联弹钢琴大赋格的乐谱,近日在美国费城附近的帕尔默神学院图书馆里被发现。整个曲谱共80页,创作于1827年,也就是贝多芬去世前几个月,即在耳聋状态下创作的这部作品,谱面上有很多作者亲自修改和标注的符号和笔迹。这份手稿是在清理旧档案时被发现的。手稿尺寸为杂志般大小。目前,该手稿已经陈列在了玻璃橱中,由便衣警察看守。预计,这份乐谱会在12月1日在索斯比拍卖中心拍卖,估价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