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一直是“高投入而低产出”的,教师和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多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对名师的学习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练习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积累 观察 修改
一到上作文课时,就有学生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作文无从下手,即使“把鸭子赶上架”,写出的作文,或是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或是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加以简单的罗列堆砌。而反思我们有些教师,不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提炼语言,而是大讲所谓的“三段论”,导致大量学生作文缺乏创新,死气沉沉,不能反映当代小学生真实的心理情感。为此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积累
从学生的情况分析,他们之所以觉得作文无话可说,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留心观察。这样就形成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生活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积累材料:
(一)加强生活积累,养成观察习惯
很多作家谈写作时都说, 对生活要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那么怎样观察生活呢? 我觉得该要运用好眼、耳、鼻、舌、手去认真感受。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台摄像机,你“摄录”到什么就会在你的心底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形成“艺术家的眼睛”,此外还要结合着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对一个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这样才能获得事物形、质、动态和氛围的整体情况,才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别人不注意的重要细节,然后才有可能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要注重体验有了细致的观察,还要反复揣摩形成自己的真实体验。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以及一些内心的感悟。我们都知道有些灵感“火花”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随时捕捉住这些火花才能写出比较精彩的文章。这些基本的素材有了之后,还有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它们进行筛选和整理,整理出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备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叮嘱学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按照一定观察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观察顺序应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按由上到下,从近到远,从左到右等方位顺序观察事物;按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行移位换景的观察。
2。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如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3.运用多种感知,提高观察质量。我国许多学者提出观察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如写秋天的橘子,学生除了用眼睛看:一只只橘子挂满了枝头,就像一盏盏橘黄色的小灯笼,还可用手剥开一只,观察月牙状的橘瓣,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中带酸的味道。这样对橘子的观察就更细致,了解也更全面,写起来也就有内容了。
4.观察后及时小结。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后,会有不同的收获,都想把自己的体验一吐为快。这时可引导学生尽情表述。既加深了对事物的印象,又能互相补充。成功的口述为笔描打下扎实的基础,写出来的作文就更加具体生动。
(二)加强阅读,增加材料积累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有了广泛阅读的“厚积”,才有写作的“薄发”。广泛的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
我采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从他们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将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读故事”时间,精选内容丰富、想象奇特、充满童趣、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每天都为他们读上一小段。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打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二种就是在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阅读。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里边的书籍有的来自学校图书馆,有的来自我购买的书籍,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捐出来的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说服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出成效的。
二、注重修改,增加写作经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必须在学生修改作文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历练出来。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
本人在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进行实践和探索,收效显著。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
(一)正面引导,激发学生自我修改的兴趣
通过大量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树立学习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如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认真的修改,他48岁开始编写此书,到66岁才编完,整整花了19年的时间。著名作家老舍写《春华秋实》的七、八个月内,从头到尾重写了十次,平均20多天就重写一次。
(二)传授方法,树立学生自我修改的信心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方便而且有效的”、“修改稿子不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上说说看”我把制定的以读为主“三步”改文的方法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是通过默读改内容。进行“五查”:一查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切题;二查思想观点是不是对头;三查写作的目的是不是明确;四查选材是不是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五查内容是不是具体。二是通过轻声读改形式。在“六看”上下功夫:一看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二看结构是否完整,首尾是否照应;三看语句是否上下连贯,表情达意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四看有没有漏字和错别字;五看标点是否正确无误;
六看书写格式是不是符合要求,卷面是否整洁。三是大声朗读细推敲。文章修改之后,再认真地大声读几遍,发现有不顺口的地方,再进一步推敲修改,直到改得读起来顺口为止。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小学)
[关键词]积累 观察 修改
一到上作文课时,就有学生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作文无从下手,即使“把鸭子赶上架”,写出的作文,或是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或是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加以简单的罗列堆砌。而反思我们有些教师,不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提炼语言,而是大讲所谓的“三段论”,导致大量学生作文缺乏创新,死气沉沉,不能反映当代小学生真实的心理情感。为此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积累
从学生的情况分析,他们之所以觉得作文无话可说,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留心观察。这样就形成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生活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积累材料:
(一)加强生活积累,养成观察习惯
很多作家谈写作时都说, 对生活要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那么怎样观察生活呢? 我觉得该要运用好眼、耳、鼻、舌、手去认真感受。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台摄像机,你“摄录”到什么就会在你的心底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形成“艺术家的眼睛”,此外还要结合着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对一个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这样才能获得事物形、质、动态和氛围的整体情况,才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别人不注意的重要细节,然后才有可能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要注重体验有了细致的观察,还要反复揣摩形成自己的真实体验。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以及一些内心的感悟。我们都知道有些灵感“火花”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随时捕捉住这些火花才能写出比较精彩的文章。这些基本的素材有了之后,还有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它们进行筛选和整理,整理出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备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叮嘱学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按照一定观察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观察顺序应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按由上到下,从近到远,从左到右等方位顺序观察事物;按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行移位换景的观察。
2。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如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3.运用多种感知,提高观察质量。我国许多学者提出观察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如写秋天的橘子,学生除了用眼睛看:一只只橘子挂满了枝头,就像一盏盏橘黄色的小灯笼,还可用手剥开一只,观察月牙状的橘瓣,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中带酸的味道。这样对橘子的观察就更细致,了解也更全面,写起来也就有内容了。
4.观察后及时小结。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后,会有不同的收获,都想把自己的体验一吐为快。这时可引导学生尽情表述。既加深了对事物的印象,又能互相补充。成功的口述为笔描打下扎实的基础,写出来的作文就更加具体生动。
(二)加强阅读,增加材料积累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有了广泛阅读的“厚积”,才有写作的“薄发”。广泛的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
我采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从他们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将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读故事”时间,精选内容丰富、想象奇特、充满童趣、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每天都为他们读上一小段。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打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二种就是在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阅读。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里边的书籍有的来自学校图书馆,有的来自我购买的书籍,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捐出来的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说服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出成效的。
二、注重修改,增加写作经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必须在学生修改作文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历练出来。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
本人在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进行实践和探索,收效显著。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
(一)正面引导,激发学生自我修改的兴趣
通过大量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树立学习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如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认真的修改,他48岁开始编写此书,到66岁才编完,整整花了19年的时间。著名作家老舍写《春华秋实》的七、八个月内,从头到尾重写了十次,平均20多天就重写一次。
(二)传授方法,树立学生自我修改的信心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方便而且有效的”、“修改稿子不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上说说看”我把制定的以读为主“三步”改文的方法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是通过默读改内容。进行“五查”:一查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切题;二查思想观点是不是对头;三查写作的目的是不是明确;四查选材是不是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五查内容是不是具体。二是通过轻声读改形式。在“六看”上下功夫:一看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二看结构是否完整,首尾是否照应;三看语句是否上下连贯,表情达意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四看有没有漏字和错别字;五看标点是否正确无误;
六看书写格式是不是符合要求,卷面是否整洁。三是大声朗读细推敲。文章修改之后,再认真地大声读几遍,发现有不顺口的地方,再进一步推敲修改,直到改得读起来顺口为止。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