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灵活性大,综合性强,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容易出差错。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并且直接影响了对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几年来的总结,笔者主要是从练习题入手,通过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做到熟练运用算法、灵活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基本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与整数都有其一般的计算方法,对于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法则必须教好,使学生能把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沟通起来,通过对比,运用迁移规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从而能够熟练地进行同值变换,达到迅速灵活地进行计算。
1、加强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高低。设计口算题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增加基本题练习
(1)分数、小数加减运算练习。
如: +0.5 0.25+ 1.2-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更为简便。如 +0.5,把 化成0.4进行计算较简便,而0.25+ 则把0.25化成 进行计算比较合适。
(2)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练习。
如:① ×0.375÷ ;②7.2× ÷ ;③ ÷0.6× 。
学生通过练习后明确了,当小数和分数的分母能约分,且分母经过约分后为1时,可直接约分再计算,如第②题7.2× ÷ =7.2× × =3.2;当分母不能约成1时,一般要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进行计算,如第①题 ×0.375÷ 要先把0.375化成 再计算, ×0.375÷ = × × = 。
(3)典型错例的分析练习。
针对学生计算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审题,进行分析、判断、说理,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算规律,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
①正确选择得数的练习。
如: × ÷ [(1) ;(2) ]。在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后,教师可追问,如果要使答案为1,算式应怎样改变?( × ÷ ÷ )
②下面各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进行纠正。
×4 ÷ ×4=1
15.6-5.6÷ =10÷ =14
(7-1 )÷6 =6 ÷6 =1
二、突破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由于小数、分数计算题的运算关系和数据千变万化,因而计算的方法就多种多样,在计算时如何灵活选择方法就成了教学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灵活计算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学时必须加强下面几个练习:
1、计算题和文字题的转化练习。
指导学生把算式用文字叙述出来,对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沟通计算题文字题的内在联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如[6+( - ×2)]÷ ,先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读题的练习,然后再进行计算。
2、正确处理运算结果的练习。
如: ×( + ÷ )= ×( + )= × =
要启发学生明确,这一步不进行约分是为了下一步计算加法时更简便。
3、认真审题,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练习。
如 ÷ × ×( × - ),该题计算起来比较复杂,如果启发学生了解该道练习题的特点,不难找出其中( × - )计算结果得0,这样就能找出计算的捷径,避免走弯路。
4、易混易错习题的对比练习。
如 + ÷ + ,有的学生不按运算顺序盲目进行简便计算,先算 + =1和 + =1,然后得出1÷1=1这样的错误。只有加强这种类型题目的练习,才能有效避免错误。
三、加强审题训练,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小数、分数混合运算不能灵活地计算,主要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计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善于认真观察。因为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因而忽视了对题目的认真观察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蕴含于题目中的某些条件,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只能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始终停留在被动状态,得不到提高。计算题也要像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总结如下:“两看,两想,再计算。”
如:① ÷(3- - ) ②12×( + )
1、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用分数还是用小数算或灵活计算。
2、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两道题目都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第①题: ÷(3- - )= ÷[3-( + )]=
第②题:12×( + )=12× +12× =5
经常让学生对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并把这一训练渗透到计算的始终,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分析后计算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摆脱计算中的盲目被动状况,把计算教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练习题目,正确引导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
一、重视基本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与整数都有其一般的计算方法,对于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法则必须教好,使学生能把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沟通起来,通过对比,运用迁移规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从而能够熟练地进行同值变换,达到迅速灵活地进行计算。
1、加强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高低。设计口算题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增加基本题练习
(1)分数、小数加减运算练习。
如: +0.5 0.25+ 1.2-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更为简便。如 +0.5,把 化成0.4进行计算较简便,而0.25+ 则把0.25化成 进行计算比较合适。
(2)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练习。
如:① ×0.375÷ ;②7.2× ÷ ;③ ÷0.6× 。
学生通过练习后明确了,当小数和分数的分母能约分,且分母经过约分后为1时,可直接约分再计算,如第②题7.2× ÷ =7.2× × =3.2;当分母不能约成1时,一般要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进行计算,如第①题 ×0.375÷ 要先把0.375化成 再计算, ×0.375÷ = × × = 。
(3)典型错例的分析练习。
针对学生计算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审题,进行分析、判断、说理,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算规律,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
①正确选择得数的练习。
如: × ÷ [(1) ;(2) ]。在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后,教师可追问,如果要使答案为1,算式应怎样改变?( × ÷ ÷ )
②下面各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进行纠正。
×4 ÷ ×4=1
15.6-5.6÷ =10÷ =14
(7-1 )÷6 =6 ÷6 =1
二、突破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由于小数、分数计算题的运算关系和数据千变万化,因而计算的方法就多种多样,在计算时如何灵活选择方法就成了教学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灵活计算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学时必须加强下面几个练习:
1、计算题和文字题的转化练习。
指导学生把算式用文字叙述出来,对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沟通计算题文字题的内在联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如[6+( - ×2)]÷ ,先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读题的练习,然后再进行计算。
2、正确处理运算结果的练习。
如: ×( + ÷ )= ×( + )= × =
要启发学生明确,这一步不进行约分是为了下一步计算加法时更简便。
3、认真审题,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练习。
如 ÷ × ×( × - ),该题计算起来比较复杂,如果启发学生了解该道练习题的特点,不难找出其中( × - )计算结果得0,这样就能找出计算的捷径,避免走弯路。
4、易混易错习题的对比练习。
如 + ÷ + ,有的学生不按运算顺序盲目进行简便计算,先算 + =1和 + =1,然后得出1÷1=1这样的错误。只有加强这种类型题目的练习,才能有效避免错误。
三、加强审题训练,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小数、分数混合运算不能灵活地计算,主要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计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善于认真观察。因为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因而忽视了对题目的认真观察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蕴含于题目中的某些条件,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只能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始终停留在被动状态,得不到提高。计算题也要像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总结如下:“两看,两想,再计算。”
如:① ÷(3- - ) ②12×( + )
1、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用分数还是用小数算或灵活计算。
2、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两道题目都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第①题: ÷(3- - )= ÷[3-( + )]=
第②题:12×( + )=12× +12× =5
经常让学生对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并把这一训练渗透到计算的始终,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分析后计算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摆脱计算中的盲目被动状况,把计算教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练习题目,正确引导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