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关键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个文化积淀不仅是知识性的,不仅是中国的,应该是指各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因而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断开,但中华文化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包含着丰富的含义。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脱离传统的现代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丢弃传统,就意味着丧失特色。无数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历史上的“城阴城”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独特而具有个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开放的世界。基于这样的目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一种共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因为有异乡,才会有故乡”。地域的力量是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当,即使有一天城阴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信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沧海多么辽阔,无论归程多么遥远,也要回归起点。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們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怎样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研究,寻求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活动平台。
传统文化教育足以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古代的雄辩家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橘生淮南以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然的话,我们何以解释牡丹以洛阳为最名贵,芍药以扬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温暖湿润的岭南生长得最茂盛,白杨在寒冷干燥的北国生长得最挺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一样事物不认识、不了解是谈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发现了事物的可爱之处,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必须首先建立在对家乡的了解上。中国文化在历史学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划分为一些风格迥异的品类,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区别这些不同文化的并不仅仅因为它所拥有的不同名称,它们的独特内涵也使其闪烁着同样亮丽的光华,比如语言词汇,民居建筑,民间制作,地方剧种,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开拓未来。
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千古绝唱几乎是对有着丰富而古老内涵的历史文化所做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定格。历史上有许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创作出许多名篇巨著和佳诗妙词,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在这片热土上,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忠义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所以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外,还可以与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地理学科、美术学科等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
作者简介:
张彦丽,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潍坊第三中学。
关键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个文化积淀不仅是知识性的,不仅是中国的,应该是指各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因而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断开,但中华文化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包含着丰富的含义。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脱离传统的现代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丢弃传统,就意味着丧失特色。无数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历史上的“城阴城”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独特而具有个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开放的世界。基于这样的目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一种共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因为有异乡,才会有故乡”。地域的力量是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当,即使有一天城阴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信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沧海多么辽阔,无论归程多么遥远,也要回归起点。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們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怎样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研究,寻求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活动平台。
传统文化教育足以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古代的雄辩家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橘生淮南以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然的话,我们何以解释牡丹以洛阳为最名贵,芍药以扬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温暖湿润的岭南生长得最茂盛,白杨在寒冷干燥的北国生长得最挺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一样事物不认识、不了解是谈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发现了事物的可爱之处,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必须首先建立在对家乡的了解上。中国文化在历史学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划分为一些风格迥异的品类,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区别这些不同文化的并不仅仅因为它所拥有的不同名称,它们的独特内涵也使其闪烁着同样亮丽的光华,比如语言词汇,民居建筑,民间制作,地方剧种,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开拓未来。
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千古绝唱几乎是对有着丰富而古老内涵的历史文化所做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定格。历史上有许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创作出许多名篇巨著和佳诗妙词,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在这片热土上,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忠义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所以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外,还可以与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地理学科、美术学科等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
作者简介:
张彦丽,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潍坊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