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并不满意。综观目前的教学基本模式,大多数都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状态,以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就是听教师讲解,教师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后,再等教师公布答案或得出结论,几乎不用思考,也没有太多交流,当然更没有自主探究和相互提高了。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可以说,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开放的课堂教学
课堂标准曾明确指出: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有开放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对学生开放,才能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用拓展与提高能力”的开放式过程。现代社会正处于网络时代,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已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生态。填鸭式的教学远不能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强调的是学生该主动地去接触有关学习方面的信息。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是在人们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学习应该由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观点来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新知识领域的理解,并赋予自己领悟到的意义。
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有时候一节新课开始前,已经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新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想插嘴。可是教师却因为想照顾其他同学的情况,往往会阻止他们,然后继续进行教学。那么,这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想听讲,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听讲情绪。从而出现前面提到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无趣的局面。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学由于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用同样的要求对待学生,容易形成许多弊端: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这是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索的过程,而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是学生自己通过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开始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新课教学中,改革了以往的旧模式;要为学生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就要采取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派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向全班汇报。其余各组成员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相互评价,赞同也好,反对也好,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观点驳斥、批判、质疑、释疑。充分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为较多学生创造“代表集体”的机会,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完全不要通篇作报告式地讲解,只需点拨引导,将最优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要他们“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但不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而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开创了师生满堂问、满堂议、满堂辩的新模式,同时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笔者对本班57位学生做了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改革课堂模式以前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3人;关于数学方面有课前预习习惯的有4人;有课后复习习惯的有5人;喜欢教师教自己学习的有39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2人(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探究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2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4人。在尝试了开放式课堂教学后进行同样的调查,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32人;能课前预习数学知识的有46人;能课后复习数学知识的有40人;喜欢教师教自己学习的有45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39人(已经有大多数的同学喜欢并能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了);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41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39人。
整个班级从及格率94.7%、优秀率70.1%,也提高到及格率96%、优秀率8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品尝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更要善于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环境;而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更为他们立下终身学习的目标奠定基础,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真正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无尽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进贤小学)
开放的课堂教学
课堂标准曾明确指出: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有开放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对学生开放,才能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用拓展与提高能力”的开放式过程。现代社会正处于网络时代,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已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生态。填鸭式的教学远不能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强调的是学生该主动地去接触有关学习方面的信息。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是在人们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学习应该由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观点来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新知识领域的理解,并赋予自己领悟到的意义。
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有时候一节新课开始前,已经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新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想插嘴。可是教师却因为想照顾其他同学的情况,往往会阻止他们,然后继续进行教学。那么,这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想听讲,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听讲情绪。从而出现前面提到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无趣的局面。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学由于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用同样的要求对待学生,容易形成许多弊端: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这是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索的过程,而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是学生自己通过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开始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新课教学中,改革了以往的旧模式;要为学生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就要采取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派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向全班汇报。其余各组成员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相互评价,赞同也好,反对也好,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观点驳斥、批判、质疑、释疑。充分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为较多学生创造“代表集体”的机会,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完全不要通篇作报告式地讲解,只需点拨引导,将最优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要他们“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但不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而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开创了师生满堂问、满堂议、满堂辩的新模式,同时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笔者对本班57位学生做了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改革课堂模式以前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3人;关于数学方面有课前预习习惯的有4人;有课后复习习惯的有5人;喜欢教师教自己学习的有39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2人(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探究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2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4人。在尝试了开放式课堂教学后进行同样的调查,最喜欢上数学课的有32人;能课前预习数学知识的有46人;能课后复习数学知识的有40人;喜欢教师教自己学习的有45人;喜欢自己探究学习的有39人(已经有大多数的同学喜欢并能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了);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的有41人;觉得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有用的有39人。
整个班级从及格率94.7%、优秀率70.1%,也提高到及格率96%、优秀率8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品尝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更要善于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环境;而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更为他们立下终身学习的目标奠定基础,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真正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无尽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进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