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不走心”的课堂时有发生。怎样改变这种教学困境呢?本文通过对北京2015和2014两年部分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拆解,分析其所传递出的导向信息,从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德育德、以行导行四个方面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这些教学策略对践行“走心”课堂起着不同的作用,透视高考题对教学的引领,践行“走心”课堂,是新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考;试题;教学;走心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学功底得到了强化。但反观教学效果确实有不如人意的地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走面儿”而不“走心”的情况时有发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教师为此而心有不爽。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试题的要求也是对教学的要求,从2015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特点来看,彰显人文性,突出逻辑性,具有时代感,追求意境美。与此相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止是想法,尤其需要践行,以高考题的导向为教学引领,克服教学中的“走面儿”现象,践行“走心”课堂。
一、以情激情,实现人文与情感共振
2015年北京文综政治卷的27题,以赵一曼烈士的家书为题材,充满英雄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传递给学生的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其人文特点十分突出;28题以小明爸爸参加社区居委会的选举为素材,这就是有可能发生在学生家中的真实场景,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选题素材足以吸引考生,迅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集中精力作答。
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出现学生听不进去的“不走心”现象,既有远离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缺乏人文情愫的成分,学生“听不进去”在所难免。课堂教学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真实、由衷的表达,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抑扬顿挫的讲解节奏,加之教学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定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促使其做出“用心听”的不二选择。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府”部分的教学,就“政府的基本职能”教学来说,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能够耳闻目睹的素材,学校门口马路边崭新的公用自行车、绿色隔离带、自家附近的小公园、车站路牌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栏、为严打暴恐分子街上荷枪实弹巡逻的警察,这些看上去不经意的现象,却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这些现象就在身边,与此同时教师运用有效的设问进行引导,身临其境的讲述方式,适当配以图片、视频等,使课堂呈现出一定的起伏、张弛等变化,学生入耳入脑也就顺理成章了。以情激情,实现人文与情感的共振是践行“走心”课堂的首要前提。
二、以智启智,诱发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2014年北京文综政治卷的30题和38题第(2)问中,在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30题的设问与选项之间隐藏着一层细化的知识要点,即“‘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观点”,其实是包括两个“依靠”的,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只有熟知这层递进关系,才能准确地从四个选项中选出C的正确答案,而C项答案体现的正是依靠法制手段。如果忽略了两个“依靠”,势必会浮想联翩,就很难从中取舍了,由此看出,简单思维不能取胜。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从设问的“你认为”不难看出需要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个方案,但从答案的组织来看又需要综合所学知识作答,既要考虑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要考虑群众的诉求,需要综合思维。
对照高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僵化固守的线性思维、满堂问的照书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在课上走神、或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现象并不鲜见,学生显然是不可能“走心”的。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第十二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本身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曾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正值“世界末日说”甚嚣尘上的话题,课堂导入采取了提问的方式:“如果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你最想做点什么(只能做一件事)?请说出三个理由。”学生异常活跃,回答最想做的事多种多样,理由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个学生说道:“我根本不相信有这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有世界末日和不相信世界末日两种观点激辩开来。其实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中,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只不过没有从知识角度进行分析提炼,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通过教师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激辩中进行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这种以智启智的教学进程,诱发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是践行“走心”课堂的关键。
三、以德育德,唤发思想与道德的一致
2014年北京文综政治卷第39题第(1)问,在背景材料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再以一则故事为切入点,要求回答故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内容。很明显两题都以思想道德为主题,且富含强烈的时代感,着重考查学生对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情况,突显学科的本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北京高考题已经清晰地展现了这个思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紧扣三维目标。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上课不“走心”。如《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首要的教学目标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现身说法是理想的教学资源选择,因为教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穿着、用品等是学生的直观消费感受,而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环保意识是现代公民素养,教师适度得体的外在消费行为,连同平等真诚基础上表达出的正确消费理念,会使德育渗透水到渠成,这种建立在真实、真诚基础上的以德育德,进而唤发出思想和道德的一致,是践行“走心”课堂的根本。
四、以行导行,追求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2015北京文综政治卷的39题,“‘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知行统一问题,知行统一也是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价值和功能定位。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无论是道还是德都不能空谈,是要践行的,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重要原理,是講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教学中有的教师要么单纯说教,要么设计过于华丽,缺少给学生思考体会的空间,搞活动过于走形式,造成说归说、做归做等知行不一的状况,学生同样会不“走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以行导行,追求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如在《文化生活》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时,我在课前特意换了一件唐装,这一中华文化的元素呈现在学生眼前引起了窃窃私语,意图在于衬托整个中华文化的主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佐证之一采用了唱民歌的做法,“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学习,请本班少数民族同学介绍本民族的服饰、歌、舞、乐器、体育项目等,在最后拓展延伸环节,由学生动手设计一个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我当导演我策划”的学校艺术节活动方案。整节课以行导知,继而以行导行,然后督导力行,达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破解了知行合一的秘密,以行导行,追求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是践行“走心”课堂的目的。
高考题是教学的风向标,其命题理念、题目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对课堂教学起着独特的引领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设法避免课堂有行动而学生没有心动的现象,在情、智、德、行等方面下功夫,以情激情是践行“走心”课堂的前提;以智启智是践行“走心”课堂的关键;以德育德是践行“走心”课堂的根本;以行导行是践行“走心“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4.3
[2]《2014年北京文综政治高考题》腾讯网 2014.6.10
[3]《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6
作者简介:
毕玉让(1963.08~),女,汉,大学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教法。
关键词:高考;试题;教学;走心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学功底得到了强化。但反观教学效果确实有不如人意的地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走面儿”而不“走心”的情况时有发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教师为此而心有不爽。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试题的要求也是对教学的要求,从2015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特点来看,彰显人文性,突出逻辑性,具有时代感,追求意境美。与此相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止是想法,尤其需要践行,以高考题的导向为教学引领,克服教学中的“走面儿”现象,践行“走心”课堂。
一、以情激情,实现人文与情感共振
2015年北京文综政治卷的27题,以赵一曼烈士的家书为题材,充满英雄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传递给学生的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其人文特点十分突出;28题以小明爸爸参加社区居委会的选举为素材,这就是有可能发生在学生家中的真实场景,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选题素材足以吸引考生,迅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集中精力作答。
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出现学生听不进去的“不走心”现象,既有远离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缺乏人文情愫的成分,学生“听不进去”在所难免。课堂教学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真实、由衷的表达,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抑扬顿挫的讲解节奏,加之教学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定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促使其做出“用心听”的不二选择。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府”部分的教学,就“政府的基本职能”教学来说,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能够耳闻目睹的素材,学校门口马路边崭新的公用自行车、绿色隔离带、自家附近的小公园、车站路牌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栏、为严打暴恐分子街上荷枪实弹巡逻的警察,这些看上去不经意的现象,却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这些现象就在身边,与此同时教师运用有效的设问进行引导,身临其境的讲述方式,适当配以图片、视频等,使课堂呈现出一定的起伏、张弛等变化,学生入耳入脑也就顺理成章了。以情激情,实现人文与情感的共振是践行“走心”课堂的首要前提。
二、以智启智,诱发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2014年北京文综政治卷的30题和38题第(2)问中,在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30题的设问与选项之间隐藏着一层细化的知识要点,即“‘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观点”,其实是包括两个“依靠”的,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只有熟知这层递进关系,才能准确地从四个选项中选出C的正确答案,而C项答案体现的正是依靠法制手段。如果忽略了两个“依靠”,势必会浮想联翩,就很难从中取舍了,由此看出,简单思维不能取胜。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从设问的“你认为”不难看出需要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个方案,但从答案的组织来看又需要综合所学知识作答,既要考虑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要考虑群众的诉求,需要综合思维。
对照高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僵化固守的线性思维、满堂问的照书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在课上走神、或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现象并不鲜见,学生显然是不可能“走心”的。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第十二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本身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曾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正值“世界末日说”甚嚣尘上的话题,课堂导入采取了提问的方式:“如果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你最想做点什么(只能做一件事)?请说出三个理由。”学生异常活跃,回答最想做的事多种多样,理由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个学生说道:“我根本不相信有这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有世界末日和不相信世界末日两种观点激辩开来。其实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中,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只不过没有从知识角度进行分析提炼,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通过教师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激辩中进行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这种以智启智的教学进程,诱发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是践行“走心”课堂的关键。
三、以德育德,唤发思想与道德的一致
2014年北京文综政治卷第39题第(1)问,在背景材料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再以一则故事为切入点,要求回答故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内容。很明显两题都以思想道德为主题,且富含强烈的时代感,着重考查学生对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情况,突显学科的本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北京高考题已经清晰地展现了这个思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紧扣三维目标。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上课不“走心”。如《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首要的教学目标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现身说法是理想的教学资源选择,因为教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穿着、用品等是学生的直观消费感受,而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环保意识是现代公民素养,教师适度得体的外在消费行为,连同平等真诚基础上表达出的正确消费理念,会使德育渗透水到渠成,这种建立在真实、真诚基础上的以德育德,进而唤发出思想和道德的一致,是践行“走心”课堂的根本。
四、以行导行,追求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2015北京文综政治卷的39题,“‘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知行统一问题,知行统一也是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价值和功能定位。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无论是道还是德都不能空谈,是要践行的,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重要原理,是講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教学中有的教师要么单纯说教,要么设计过于华丽,缺少给学生思考体会的空间,搞活动过于走形式,造成说归说、做归做等知行不一的状况,学生同样会不“走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以行导行,追求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如在《文化生活》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时,我在课前特意换了一件唐装,这一中华文化的元素呈现在学生眼前引起了窃窃私语,意图在于衬托整个中华文化的主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佐证之一采用了唱民歌的做法,“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学习,请本班少数民族同学介绍本民族的服饰、歌、舞、乐器、体育项目等,在最后拓展延伸环节,由学生动手设计一个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我当导演我策划”的学校艺术节活动方案。整节课以行导知,继而以行导行,然后督导力行,达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破解了知行合一的秘密,以行导行,追求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是践行“走心”课堂的目的。
高考题是教学的风向标,其命题理念、题目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对课堂教学起着独特的引领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设法避免课堂有行动而学生没有心动的现象,在情、智、德、行等方面下功夫,以情激情是践行“走心”课堂的前提;以智启智是践行“走心”课堂的关键;以德育德是践行“走心”课堂的根本;以行导行是践行“走心“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4.3
[2]《2014年北京文综政治高考题》腾讯网 2014.6.10
[3]《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6
作者简介:
毕玉让(1963.08~),女,汉,大学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