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00后大学生的到来,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网络化的娱乐生活方式、强烈的个体意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弱的抗承挫能力等群体特点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更多先进的管理沟通技术与方法才能服务管理好学生,因此教练技术被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用于学生管理沟通中锁定沟通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中的压力与焦虑。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教练技术运用,主要基于北森生涯教练技术的的学习与实践。
【关键词】教练技术;管理沟通;换框
教练技术,运用在大学生的管理沟通中,是高校老师这个“教练”通过教练技术激发每个学生行动、引发学习、使其具备“自我教练”能力,自觉实施“自我教练”的过程,从而达到发掘学生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进而推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0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网络化的娱乐生活方式、强烈的个体意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弱的抗承挫能力等很多特征,针对这些特征高校教师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感觉到焦虑压力,管理沟通无效,如正常的日常管理可能不被接受、传统的说服方式可能会被抵制、特色的网络教育可能会被嫌“low”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教练技术开展工作,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运用教练技术前,高校教师要转变角色,带好“教练”的“帽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的这个“帽子”带久了,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容易习惯性的以理服人,各种旁征博引讲道理,但面对个体意识强烈、价值观个性化的学生老师说的再多都是无效的。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带上“教练”的“帽子”用教练技术来实现一次有效沟通。当我们角色转变为教练的时候,学生不再是我们的管理教育对象而是“客户”,我们要充分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寒暄、无加工回放、说出目的的表述、邀请参与”等工具尽快进入教练状态,建立教练(亲和)关系;遵守教练会谈流程,反复澄清学生(客户)的教练目标;遵守“信任、聚焦、好奇、正向、零建议”教练五大行为准则;不断强化“学生都是OK的、学生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学生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四大信念。
2、教练过程中需多次澄清目标,遵守PEC原则
在面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或者求助并不是真的,或者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或者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或求助是什么。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又看到他报名参加转升本(高职)或者考研(本科),他就希望老师多多辅导,而往往在老师认真辅导几次后才发现他好像并不认真或者他突然又说不升学了,再一了解他可能只是想回避就业或者是家里希望他继续深造等。这时教练过程中的不断目标澄清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目标才可能引导学生和自己理想的激情、目标、价值等关键点链接起来,从而激发行动、引发学习、发挥潜能。
澄清目标时要遵循PEC(即正向表达、总体平衡、个人可控原则),根据“三脑系统”原理,老师对学生批评教育都是属于负向的描述会引起学生“本能脑”的警觉,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而正向的、细节的、有画面感的、附带亲和语气语调的描述才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脑、视觉脑”,让学生放松并面向未来激发创造力。
3、作為教练一定要学会倾听和提问
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去感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教练能力中的倾听既要倾听事实,又要倾听感受、还要倾听意图。作为老师当我们带着“教练的帽子”时,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在表达什么,主动克服想评价、打断、下结论、反驳等的念头,在沟通过程中正真的以学生为中心。
学会提问,教练技术中强有力的问题具有五大特征:一是通常都问“什么”,二是目标导向,三是引导行动,四是关注现在和未来而非过去,五是包含强有力的假设。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是度量式的、奇迹式的、假设问题等,“如何随时随地提出好问题”需要老师们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升。
4、教练过程中要重视各种教练工具的学习和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学生管理沟通过程中,快速转换角色,运用好教练技术,熟练掌握并运用教练工具是基础,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来实现,如“换框”、“平衡轮”、“成功五问”、“快乐三问”等都是适应性较好的教练工具。当我们能在教练的角色中自如的使用合适的教练工具,每一次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就有了保障。
教练技术与传统管理沟通不同,注重从个体信念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明确成长目标、引发学习、主动行动来促进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弥补了传统管理沟通方式的不足,面对0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教练技术可以指导高校教师站在更高的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练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立,在教育工作中更好的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北森生涯 BCC全球生涯教练认证培训课件 2020
[2]王聪聪,朱立雅.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00后画像报告》[EB/OL].中青在线
[3]贾劲松 加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高校论坛2018(34)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教练技术;管理沟通;换框
教练技术,运用在大学生的管理沟通中,是高校老师这个“教练”通过教练技术激发每个学生行动、引发学习、使其具备“自我教练”能力,自觉实施“自我教练”的过程,从而达到发掘学生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进而推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0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网络化的娱乐生活方式、强烈的个体意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弱的抗承挫能力等很多特征,针对这些特征高校教师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感觉到焦虑压力,管理沟通无效,如正常的日常管理可能不被接受、传统的说服方式可能会被抵制、特色的网络教育可能会被嫌“low”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教练技术开展工作,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运用教练技术前,高校教师要转变角色,带好“教练”的“帽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的这个“帽子”带久了,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容易习惯性的以理服人,各种旁征博引讲道理,但面对个体意识强烈、价值观个性化的学生老师说的再多都是无效的。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带上“教练”的“帽子”用教练技术来实现一次有效沟通。当我们角色转变为教练的时候,学生不再是我们的管理教育对象而是“客户”,我们要充分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寒暄、无加工回放、说出目的的表述、邀请参与”等工具尽快进入教练状态,建立教练(亲和)关系;遵守教练会谈流程,反复澄清学生(客户)的教练目标;遵守“信任、聚焦、好奇、正向、零建议”教练五大行为准则;不断强化“学生都是OK的、学生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学生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四大信念。
2、教练过程中需多次澄清目标,遵守PEC原则
在面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或者求助并不是真的,或者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或者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或求助是什么。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又看到他报名参加转升本(高职)或者考研(本科),他就希望老师多多辅导,而往往在老师认真辅导几次后才发现他好像并不认真或者他突然又说不升学了,再一了解他可能只是想回避就业或者是家里希望他继续深造等。这时教练过程中的不断目标澄清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目标才可能引导学生和自己理想的激情、目标、价值等关键点链接起来,从而激发行动、引发学习、发挥潜能。
澄清目标时要遵循PEC(即正向表达、总体平衡、个人可控原则),根据“三脑系统”原理,老师对学生批评教育都是属于负向的描述会引起学生“本能脑”的警觉,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而正向的、细节的、有画面感的、附带亲和语气语调的描述才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脑、视觉脑”,让学生放松并面向未来激发创造力。
3、作為教练一定要学会倾听和提问
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去感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教练能力中的倾听既要倾听事实,又要倾听感受、还要倾听意图。作为老师当我们带着“教练的帽子”时,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在表达什么,主动克服想评价、打断、下结论、反驳等的念头,在沟通过程中正真的以学生为中心。
学会提问,教练技术中强有力的问题具有五大特征:一是通常都问“什么”,二是目标导向,三是引导行动,四是关注现在和未来而非过去,五是包含强有力的假设。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是度量式的、奇迹式的、假设问题等,“如何随时随地提出好问题”需要老师们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升。
4、教练过程中要重视各种教练工具的学习和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学生管理沟通过程中,快速转换角色,运用好教练技术,熟练掌握并运用教练工具是基础,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来实现,如“换框”、“平衡轮”、“成功五问”、“快乐三问”等都是适应性较好的教练工具。当我们能在教练的角色中自如的使用合适的教练工具,每一次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就有了保障。
教练技术与传统管理沟通不同,注重从个体信念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明确成长目标、引发学习、主动行动来促进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弥补了传统管理沟通方式的不足,面对0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教练技术可以指导高校教师站在更高的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练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立,在教育工作中更好的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北森生涯 BCC全球生涯教练认证培训课件 2020
[2]王聪聪,朱立雅.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00后画像报告》[EB/OL].中青在线
[3]贾劲松 加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高校论坛2018(34)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