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的终于,我们等到了这一天。
当北纬90°的旗帜插到雪地上的一瞬,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
极点!(北纬90°,东经145°)
凌晨两点多钟,广播把我们叫醒,Jan轻声说,还有两海里就要到达北极点了(90°N)。我闻声跳起、穿棉衣、戴棉帽……幸亏今天行动算快,我站在了船头旗杆下面向北方,哪管小风吹到脸上像冰刀刮过一样。
“距离90°N点还有一海里!”“还有380米!”呜——呜——呜汽笛声连响三声:到了!北极点到了!哇塞,我就站在船头,我向全世界宣布:我现在正站在全球最北端!
全船的人员都欢呼起来了!人们纷纷举起了香槟酒、橙汁……大家庆贺、拥抱、照相、摄影。情侣们在拥抱、人们不分国籍在祝酒、年轻人三五成群地在雀跃、一个探险队的小伙子甚至跳起了舞……我们终于到达北极点了!这里是茫茫一沌冰海雪原,若不是有仪器测定,我们自己哪里认得出东西南北啊!科技万岁!
——摘自同船游客于江辉7月19日“航海日记”
凌晨两点半,喇叭里传来Poseidon探险队长Jan的声音。他的声音洪亮,就如诺曼底登陆之役总指挥官Dwight Eisenhower一般。我这才勉强睁开朦胧的双眼——鸡尾酒的后劲实在太强,以至于完全忘记了今天就是Landing Day。各种型号的长枪短炮挤满了甲板,准备见证这令人激动的时刻。然而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如何才能分清自己是否真的达到了极点。
“Welcome to the North Pole!”队长Jan在喇叭中愉快地播报,“胜利号”汽笛鸣起,香槟冲射,人们开始躁动起来,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现在已经到达了世界之巅,这一点就是地球自转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并指向北极星的那个交点,这一点就是货真价实的北极点——北纬90度,而这一点,全人类仅有一万人到达过。我是何等的幸运,感谢所有给我这次机会的人,I am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
古希腊人把北极叫做Arctic,意思就是“熊站在头顶的地方”。那是因为,从赤道一直往北走,我们会发现头顶的星星越悬越高。当大熊星座中比较亮的七颗星星刚好悬在头顶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到达北极了。
此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已不再管用。我的前后左右都朝向南方。
2000多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闯进北极圈的勇士——毕泽亚斯在他的航海日记中这样描写他所到达的最北的地方:“太阳落下去不久就很快又会升起……海面上被一种奇怪的东西所覆盖……既不能步行也无法通航……”。1909年4月6日,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发现,这里并没有陆地,而是一片漂浮着坚冰的无边海洋,他感觉自己仿佛到达了另一个星球。随后的几百年,探险家们前仆后继赶到北极点朝圣,都只是为了能够亲眼目睹这个冰雪覆盖、了无人烟的“平行世界”,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表示对极地英雄的崇敬,几乎所有的民用GPS都无法直接输入90°N,只有真正站在这里,才能用直接保存地理标点的方式输入。
来到甲板,倒上一杯香槟,和遇见的每一个人举杯庆祝。26个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共同见证着这个美好的时刻。素不相识的乘客此时仿佛是一家人,相互拥抱,亲吻。船只已经停下,静静地矗立在冰块之中。引擎熄灭,万籁俱静。
几个小时后,便迎来了我们的“北极点探险一日游”。
刚抵达北极点的我们还很拘束,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新世界,尽管内心早已被它的气质所折服,却又腼腆地不敢释放自己的感情。下船集合后,大家自发地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圈,把标记着“90°N”的指示牌环绕其中,低头静默,倾听北极的声音。随后,船长发布了他的演讲,然而这个时候大家已经慢慢与这个世界熟络起来,以至于压根没人在听他说什么。接着,我们在船长的安排下开始“围绕世界”行走一圈。还没走几步,已经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走着走着便开始奔跑,笑着,闹着,队形也随之冲散。
船头左侧渐渐聚集了一群人,正在宽衣解带。我好奇地挤进去,发现那里已经被船员们清理出了一块10平方米左右的“游泳池”,冰层包裹着深不见底的海水,狡黠地透出幽幽的蓝色。一阵冽风袭来,也带起了我一身的鸡皮疙瘩。
“噗通!”伴随着一声低吼,一个身影跳入海水中,溅起了剔透的冰晶,在空气中逐渐消散成水珠,也引起了潮水般的欢呼与掌声。“我征服了北极!”接过船员递给他的毛巾,他拿起一杯伏特加一饮而尽,冲着我的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船尾,黑色的大锚结实地立在那里,与洁白的冰天雪地对比鲜明,透出一股庄严肃穆,似乎在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葬身在此的探险家和水手。抚摸着船身的划痕和掉落的漆斑,看似所向披靡的破冰船,坚韧的外表下却是小心翼翼收起的累累伤痕。
远处,一对情侣手牵着手漫步信游,在逆光下只留下相偎的剪影,消失在天与地的融合点处。头顶,是变幻莫测的云朵搔首弄姿、千娇百媚;脚下,是厚重的冰层呈现出其亿万年的积淀。两者看起来是那么相似:纯白,成团;但它们又是截然不同的:飘渺,稳重。而爱情,到底应该属于哪一类?
北极点,拍照的人群已慢慢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先生,背着双手,慢慢地绕着极点转圈:一圈、两圈、三圈。随后他靠在一边的冰堆旁,看着天空,静静地思考着。他是在回忆过往,还是在感慨人生?
年轻人摆着各种姿势照相,年老的人大多一个人静坐,情侣营造着自己的“小世界”,单身汉们则擦拭着“泳池”中带出来的水珠,畅饮伏特加。Ulli支着画板速写着眼前的此情此景。北极是我们眼里的风景,但身着红衣的我们又何尝不正是在装点着银装素裹的它?
“3,2,1!”Jan站在船头,把写着大家的留言的、封闭在圆柱形核废料处理棒中的“时间胶囊”,抛入北冰洋。每个人都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话,最想做的事,最渴望实现的愿望留在了北极,在冰凉透彻的海洋里自由下沉。未来的人类或者其他智慧生物或许会发现这些胶囊,或许哪天它真的能被板块运动挤上陆地重见天日,更或许,它将在地球毁灭的时候继续飘荡在太空中……不过,那得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现在,我们的船将南行,驶回文明世界。 感谢宙斯,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人间仙境;感谢波塞冬,保佑我们平安走进北极腹地;感谢阿波罗,乌云消散后的阳光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力量,也更有勇气与极北的冰水赤膊对阵。感谢造物主,让我们成为“人类”,得以亲眼见证所有的奇迹。
“‘时光胶囊’仪式带给我最大的启迪是:你想说的话,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过是废料,顶多是核废料。你应该把它尘封,并抛入深深的海底!
这样整个世界就安静了!”
——摘自同船游客李剑语录
慈善拍卖会(北纬86°,东经100°)
在破冰船最中央、最底端的游泳池里游泳,是最靠近北冰洋的一种方式。
海水经过核动力加热,温度能达到30摄氏度,人在这里游泳像泡在浴缸里一样,游着游着就快要睡着;有时候水温也能降至20摄氏度以下,一旦停下就冷得打颤。从海水中爬上来,再坐到桑拿房里,往高温石头上泼上一小勺水,出上一大身汗——连呼吸都变得湿咸起来。
我擦着湿淋淋的头发往船尾走,船长Jan一贯戏谑的声音从Aft Salon传来。赶过去才发现,慈善拍卖会已经开始。之前一只水晶北极熊,在这场地球最北端的拍卖会上以600欧元的价格被人拍下。
现在正在竞拍的是19世纪奥匈帝国时期出版的一本有关北极探险的古书,它由德国人用匈牙利语写成。100欧元的底价很快飙升至2000欧,以致三人中途放弃,只留下一位瑞士老先生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单独角逐。
“2500 Euros!”老太太的飚价让全场哗然,瑞士老先生也有点坐不住了。Jan见此情景,突然宣布拍卖暂停,让Susan捧着古书环绕现场转了一圈——暗黄色的内页带着厚重的质感,散发出历史的气息。“3100 Euros!”老先生喊出了最后的决定。“1,2,3……恭喜,这本书属于您了!”
收获古书的瑞士老先生激动地站起又坐下,从Jan手中接过书后便迫不急待地翻看起来——很好奇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会对这本探险古书如此喜爱和执着。
拍卖继续,“胜利号”的报时铜钟以3000欧元的价格成交;船长的帽子以2500欧元的价格由一名澳大利亚人摘得,同时他还获得了充当5分钟船长,掌舵“胜利号”的资格;Ulli描绘“胜利号”到达北极点的油画拍出了2000欧元;此次拍卖会的花魁,是本次航行的航海地图,一对英国夫妻以7000欧元的价格将其从竞争者的手中抢得,76岁的老太太激动地亲吻她的丈夫,甜蜜地咧着嘴笑道:“这是老头子送给我的结婚57周年纪念物!”
拍卖会全部所得的2.7万多欧元都将会捐赠给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以支持他们对现存两万只北极熊的保护,以及在减缓冰川融化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晚宴时候,“胜利号”碰到了此次航行以来最厚的一块冰层(足足有4米厚),船头高高翘起,餐厅里的酒水从酒杯中泼洒出来,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以及几位乘客的尖叫,船只像爬上山坡,船头高高翘起,左右摇晃了两下才终于恢复了平稳。然而餐厅在这个插曲后却是狼狈不堪,地上到处散落着胡椒瓶、盐瓶甚至酒瓶的躯体。而坐在我对面的Delara看上去不可思议地平静可人,完全无视这样的波动,自始至终都在优雅地切着牛排。
“噢,Delara,”我问道,语气中带着惊讶,“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Delara弯腰从地上拾起胡椒粉瓶均匀地将胡椒粉撒在牛排上,又挑了点黑椒汁涂抹一番,耸了耸肩,安慰我们道:“我来自加州。”
说完,喊了船员过来,Michel踉踉跄跄地赶过来。“帮我加一杯白葡萄酒,谢谢。”
北极科考站& “圆石岛”(北纬81°,东经56°)
坐在皮划艇上向远处看去,一只小海狮摇晃着屁股蹒跚着爬到了浮冰上。船员熄灭了皮划艇的引擎,怕是惊扰到它。小艇慢慢地漂到了冰山的后面,齐整的冰山就像是被上帝修剪过的一堵围墙。从东边看去,太阳正在冉冉升起,朝阳的光辉照亮了半边天,给一片孤寂的冰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从西边看过去,正是日落的时分,清冷的晚霞倒映在海面上,点缀着浮冰的落寞。好一幅“东边日出西边落”,不是亲眼所见,绝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绘画功力和艺术天赋。
Bukta Tikahaya是隶属俄罗斯的北极科考站,它和Champ Island(“圆石岛”)一样都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范围内。该群岛于1873年被奥匈帝国探险家发现,并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名命名。1926年,苏联确认对其的主权。
“圆石岛”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其岛上所有的石头都是圆形的。大的直径约有3米,小的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棱角。是因为生存环境太恶劣,所以都变得“圆滑”起来了吗……
岛上潺潺流淌着淡水,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时期没有供给的情况下,俄罗斯科考站人能在岛上挺过4年的岁月。野草和野花顽强地在坚石缝中透出头,伸出枝桠,迎风摇摆,骄傲地宣告自己的坚韧。间或会有北极狐从远处一闪而过,狡黠中也透着几分无奈——冰川的大面积融化导致它们越来越难找寻到食物了。
坐在直升机上俯瞰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全景。“胜利号”就如同夹杂在冰激凌蛋糕中的草莓味奶油,被包裹在一片纯白之中。而空气里的寒气仿佛一个从天而降的冰冷的水晶球,将大海、蓝天和偶尔略过的海鸥罩在里面,让一切归于平静:我为这种超凡的魔力所震撼。
最难忘的生日(北纬81°,东经56°)
晚上正吃着饭,大厅的灯突然熄灭。
首先进来的是个三重唱组合,接着Jan捧着插着烟花的蛋糕进来了,后面跟着探险队的成员,拍着手,唱着生日歌。
我正好奇谁这么幸运,能获得如此“殊荣”,没想到Jan径直向我走来,“Happy Birthday!”所有人突然齐声大叫道。 我吓了一跳,仔细想了想,“但是我的生日在明天啊。”
坐在我旁边的德国人Michael提醒我说:“按照时差来计算,现在已经是北京时间26日凌晨了。”
Tamas顺手拿起相机,“咔咔”抓拍了几张我目瞪口呆的照片。Jan与我拥抱,把蛋糕递给了我——奶油上面插着“胜利号”形状的橙色巧克力铭牌,就像是此时此刻的它,正航行在北冰洋中。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然而我脑子中唯一想的却是后悔先前吃了太多的冰激凌,这么大的蛋糕哪儿吃得下?
24岁,这一年,我来到北极点,我站在世界的最北端,发现人类其实并不神圣,既非宇宙的中心,亦非万物的目的,而只是大自然的偶然产物,并且将必然地归于消灭(从“时间胶囊”仪式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是我们一直以来心知肚明却又不愿承认的事实)。因此,人必须有意义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人生短促,浮生若梦,在一些人成了玩世不恭的理由,但是,这应该恰恰是我们严肃处世的理由。
如同雨果评价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北极也给了我一种“新的战栗”——“要体验生命,就必须学会向高处攀登,也必须要学会俯视下方!”
归程
回程的路上,船身颠簸得强烈,晕船反应让所有食物都变成了累赘。
“一周的时间就够了,12天已经到上限了。”晚饭的时候Tomas穿着宽大的运动衫出现在餐厅,语气中带着稍许抱怨。大多数人也同意他这一观点——最后一天的晕船让所有人精疲力竭,哪怕有魅力四射的旅友,还有百看不厌的冰川相伴。
我并不赞同,在我看来,航海时间越长,就越会沉醉其中——一种奇异的漂浮中的半梦半醒,一枚用阳光、航行和浮动的风景调制的药丸,将心灵抬起又放下,使我进入一种警觉的沉睡。我以前绝对不会知道我会爱上这样的感觉,但当它发生的时候,我的确爱上了,跟奇幻漂流的少年派一样,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指引着。
最让我着迷的是自己在船上的作息:一觉睡到自然醒,错过早餐,不紧不慢地冲个澡,去阅览室拿个羊角包、泡咖啡,溜达到Aft Salon去蹭一场或半场的北极讲座……
然后是午餐时间。Buffet阶段吃一轮中餐,有炒饭、饺子、面条,接着招呼漂亮的俄罗斯姑娘点一份main course(牛排、羊排或鱼排,有时候会有大虾)。心满意足地打两个嗝撤下空盘后,无法抗拒美丽船员甜甜的笑容,总会再上两份dessert(慕斯、巧克力蛋糕或者仅是两个冰激凌球)。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十来天我就胖了整整5公斤。
晕船都是种享受。最后一天的头晕目眩让身边所有人都看出了我的不舒服:“怎么都不吃东西了,看来你真的晕的很严重。”Tomas放下手里的刀叉,关切地问道。说完,不由分说便领着我去找医生开药。
穿过轰鸣的引擎室,摇摇晃晃路过桑拿房,终于在最后一天见到了久闻的那名随船医生:瘦高的个子,表情冷峻。简单询问了我有无过敏史之后,给了我两片四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小药片:“吃完饭后服用1片,第二天再吃1片,切忌不可多吃,不然会让你很口渴。”
医生的预言十分准确——服用之后,口渴到像是被灌下一大瓶伏特加,嗓子干疼地烧火,整个身体受到药物的控制,软绵绵地无法动弹。舍友不断地进出,我却没有力气去跟她说话,只好闭上眼睛躺在床上。感受着船身的左右晃动,自己也变成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细细回顾过去这十天,半睡半醒间竟有种身处梦境的幻觉,心中的澎湃如北冰洋的波涛一样——我已忘记了北极仅仅是一场旅行,我属于这里。
身处都市的我们,在当下的后现代世界里,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史无前例的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歌,吃饭,谈话,抽烟,喝酒。如果要一个人只是安静地坐着,不看书不听歌不吃东西,他就会很快变得不安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每日的社交中感到疲倦:只有在聚精会神地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清醒,而懒散地做事只能让人产生倦意——同时在夜里也很难入睡。日复一日,穿梭在都市中行进的躯体就仿佛行尸走肉般孤独。
然而在这里,没有网络的束缚,没有通讯的干扰。我们坐在一起吃饭,我们分享各自的故事,我们为一个笑话笑得前仰后合,我们挥舞着双手一起跳舞……最感动的不是美不胜收的冰川岩石,不是憨态可掬的北极熊,不是到达90°N那一点时难以言表的激动,而是我们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人烟,无法与外界接触的地方终于可以面对面坐在一起,看着对方的双眼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个字。这或许才是一个乌托邦该有的样子。
我们的航程在摩尔曼斯克清晨的雾霭中曲终人散。随着薄雾模糊了远处的群山和矮平的建筑,“胜利五十周年号”驶入了最悲伤,也是最可爱的城市,在抛锚中挥别。
一声,两声:破冰船的汽笛声响起,就像镀了金的男中音在诵读,像古老的碎片在回响,这声音深厚沉重地飘到空中,与忙忙碌碌搬运行李的人群极不协调。汽笛声交织着孩子们离开时的道别声,他们无忧无虑,嬉笑打闹,甚至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旅行;交织着不间断的手机铃声,那些人回到了“现代”社会,迅速进入到了日复一日安排会议、签订合同、商务谈判的角色;也交织着远去的海鸥的鸣叫声,孤寂而清冽。
Tomas在我脸颊两侧各亲吻了一下,盯着我,说:“听啊,汽笛声,我们许愿吧。”
我说:“我要许的愿望都扔到‘时间胶囊’里了。”
他说:“许一个现实点的愿望。”
我说:“我相信奇迹。”
当北纬90°的旗帜插到雪地上的一瞬,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
极点!(北纬90°,东经145°)
凌晨两点多钟,广播把我们叫醒,Jan轻声说,还有两海里就要到达北极点了(90°N)。我闻声跳起、穿棉衣、戴棉帽……幸亏今天行动算快,我站在了船头旗杆下面向北方,哪管小风吹到脸上像冰刀刮过一样。
“距离90°N点还有一海里!”“还有380米!”呜——呜——呜汽笛声连响三声:到了!北极点到了!哇塞,我就站在船头,我向全世界宣布:我现在正站在全球最北端!
全船的人员都欢呼起来了!人们纷纷举起了香槟酒、橙汁……大家庆贺、拥抱、照相、摄影。情侣们在拥抱、人们不分国籍在祝酒、年轻人三五成群地在雀跃、一个探险队的小伙子甚至跳起了舞……我们终于到达北极点了!这里是茫茫一沌冰海雪原,若不是有仪器测定,我们自己哪里认得出东西南北啊!科技万岁!
——摘自同船游客于江辉7月19日“航海日记”
凌晨两点半,喇叭里传来Poseidon探险队长Jan的声音。他的声音洪亮,就如诺曼底登陆之役总指挥官Dwight Eisenhower一般。我这才勉强睁开朦胧的双眼——鸡尾酒的后劲实在太强,以至于完全忘记了今天就是Landing Day。各种型号的长枪短炮挤满了甲板,准备见证这令人激动的时刻。然而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如何才能分清自己是否真的达到了极点。
“Welcome to the North Pole!”队长Jan在喇叭中愉快地播报,“胜利号”汽笛鸣起,香槟冲射,人们开始躁动起来,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现在已经到达了世界之巅,这一点就是地球自转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并指向北极星的那个交点,这一点就是货真价实的北极点——北纬90度,而这一点,全人类仅有一万人到达过。我是何等的幸运,感谢所有给我这次机会的人,I am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
古希腊人把北极叫做Arctic,意思就是“熊站在头顶的地方”。那是因为,从赤道一直往北走,我们会发现头顶的星星越悬越高。当大熊星座中比较亮的七颗星星刚好悬在头顶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到达北极了。
此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已不再管用。我的前后左右都朝向南方。
2000多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闯进北极圈的勇士——毕泽亚斯在他的航海日记中这样描写他所到达的最北的地方:“太阳落下去不久就很快又会升起……海面上被一种奇怪的东西所覆盖……既不能步行也无法通航……”。1909年4月6日,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发现,这里并没有陆地,而是一片漂浮着坚冰的无边海洋,他感觉自己仿佛到达了另一个星球。随后的几百年,探险家们前仆后继赶到北极点朝圣,都只是为了能够亲眼目睹这个冰雪覆盖、了无人烟的“平行世界”,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表示对极地英雄的崇敬,几乎所有的民用GPS都无法直接输入90°N,只有真正站在这里,才能用直接保存地理标点的方式输入。
来到甲板,倒上一杯香槟,和遇见的每一个人举杯庆祝。26个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共同见证着这个美好的时刻。素不相识的乘客此时仿佛是一家人,相互拥抱,亲吻。船只已经停下,静静地矗立在冰块之中。引擎熄灭,万籁俱静。
几个小时后,便迎来了我们的“北极点探险一日游”。
刚抵达北极点的我们还很拘束,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新世界,尽管内心早已被它的气质所折服,却又腼腆地不敢释放自己的感情。下船集合后,大家自发地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圈,把标记着“90°N”的指示牌环绕其中,低头静默,倾听北极的声音。随后,船长发布了他的演讲,然而这个时候大家已经慢慢与这个世界熟络起来,以至于压根没人在听他说什么。接着,我们在船长的安排下开始“围绕世界”行走一圈。还没走几步,已经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走着走着便开始奔跑,笑着,闹着,队形也随之冲散。
船头左侧渐渐聚集了一群人,正在宽衣解带。我好奇地挤进去,发现那里已经被船员们清理出了一块10平方米左右的“游泳池”,冰层包裹着深不见底的海水,狡黠地透出幽幽的蓝色。一阵冽风袭来,也带起了我一身的鸡皮疙瘩。
“噗通!”伴随着一声低吼,一个身影跳入海水中,溅起了剔透的冰晶,在空气中逐渐消散成水珠,也引起了潮水般的欢呼与掌声。“我征服了北极!”接过船员递给他的毛巾,他拿起一杯伏特加一饮而尽,冲着我的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船尾,黑色的大锚结实地立在那里,与洁白的冰天雪地对比鲜明,透出一股庄严肃穆,似乎在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葬身在此的探险家和水手。抚摸着船身的划痕和掉落的漆斑,看似所向披靡的破冰船,坚韧的外表下却是小心翼翼收起的累累伤痕。
远处,一对情侣手牵着手漫步信游,在逆光下只留下相偎的剪影,消失在天与地的融合点处。头顶,是变幻莫测的云朵搔首弄姿、千娇百媚;脚下,是厚重的冰层呈现出其亿万年的积淀。两者看起来是那么相似:纯白,成团;但它们又是截然不同的:飘渺,稳重。而爱情,到底应该属于哪一类?
北极点,拍照的人群已慢慢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先生,背着双手,慢慢地绕着极点转圈:一圈、两圈、三圈。随后他靠在一边的冰堆旁,看着天空,静静地思考着。他是在回忆过往,还是在感慨人生?
年轻人摆着各种姿势照相,年老的人大多一个人静坐,情侣营造着自己的“小世界”,单身汉们则擦拭着“泳池”中带出来的水珠,畅饮伏特加。Ulli支着画板速写着眼前的此情此景。北极是我们眼里的风景,但身着红衣的我们又何尝不正是在装点着银装素裹的它?
“3,2,1!”Jan站在船头,把写着大家的留言的、封闭在圆柱形核废料处理棒中的“时间胶囊”,抛入北冰洋。每个人都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话,最想做的事,最渴望实现的愿望留在了北极,在冰凉透彻的海洋里自由下沉。未来的人类或者其他智慧生物或许会发现这些胶囊,或许哪天它真的能被板块运动挤上陆地重见天日,更或许,它将在地球毁灭的时候继续飘荡在太空中……不过,那得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现在,我们的船将南行,驶回文明世界。 感谢宙斯,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人间仙境;感谢波塞冬,保佑我们平安走进北极腹地;感谢阿波罗,乌云消散后的阳光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力量,也更有勇气与极北的冰水赤膊对阵。感谢造物主,让我们成为“人类”,得以亲眼见证所有的奇迹。
“‘时光胶囊’仪式带给我最大的启迪是:你想说的话,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过是废料,顶多是核废料。你应该把它尘封,并抛入深深的海底!
这样整个世界就安静了!”
——摘自同船游客李剑语录
慈善拍卖会(北纬86°,东经100°)
在破冰船最中央、最底端的游泳池里游泳,是最靠近北冰洋的一种方式。
海水经过核动力加热,温度能达到30摄氏度,人在这里游泳像泡在浴缸里一样,游着游着就快要睡着;有时候水温也能降至20摄氏度以下,一旦停下就冷得打颤。从海水中爬上来,再坐到桑拿房里,往高温石头上泼上一小勺水,出上一大身汗——连呼吸都变得湿咸起来。
我擦着湿淋淋的头发往船尾走,船长Jan一贯戏谑的声音从Aft Salon传来。赶过去才发现,慈善拍卖会已经开始。之前一只水晶北极熊,在这场地球最北端的拍卖会上以600欧元的价格被人拍下。
现在正在竞拍的是19世纪奥匈帝国时期出版的一本有关北极探险的古书,它由德国人用匈牙利语写成。100欧元的底价很快飙升至2000欧,以致三人中途放弃,只留下一位瑞士老先生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单独角逐。
“2500 Euros!”老太太的飚价让全场哗然,瑞士老先生也有点坐不住了。Jan见此情景,突然宣布拍卖暂停,让Susan捧着古书环绕现场转了一圈——暗黄色的内页带着厚重的质感,散发出历史的气息。“3100 Euros!”老先生喊出了最后的决定。“1,2,3……恭喜,这本书属于您了!”
收获古书的瑞士老先生激动地站起又坐下,从Jan手中接过书后便迫不急待地翻看起来——很好奇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会对这本探险古书如此喜爱和执着。
拍卖继续,“胜利号”的报时铜钟以3000欧元的价格成交;船长的帽子以2500欧元的价格由一名澳大利亚人摘得,同时他还获得了充当5分钟船长,掌舵“胜利号”的资格;Ulli描绘“胜利号”到达北极点的油画拍出了2000欧元;此次拍卖会的花魁,是本次航行的航海地图,一对英国夫妻以7000欧元的价格将其从竞争者的手中抢得,76岁的老太太激动地亲吻她的丈夫,甜蜜地咧着嘴笑道:“这是老头子送给我的结婚57周年纪念物!”
拍卖会全部所得的2.7万多欧元都将会捐赠给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以支持他们对现存两万只北极熊的保护,以及在减缓冰川融化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晚宴时候,“胜利号”碰到了此次航行以来最厚的一块冰层(足足有4米厚),船头高高翘起,餐厅里的酒水从酒杯中泼洒出来,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以及几位乘客的尖叫,船只像爬上山坡,船头高高翘起,左右摇晃了两下才终于恢复了平稳。然而餐厅在这个插曲后却是狼狈不堪,地上到处散落着胡椒瓶、盐瓶甚至酒瓶的躯体。而坐在我对面的Delara看上去不可思议地平静可人,完全无视这样的波动,自始至终都在优雅地切着牛排。
“噢,Delara,”我问道,语气中带着惊讶,“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Delara弯腰从地上拾起胡椒粉瓶均匀地将胡椒粉撒在牛排上,又挑了点黑椒汁涂抹一番,耸了耸肩,安慰我们道:“我来自加州。”
说完,喊了船员过来,Michel踉踉跄跄地赶过来。“帮我加一杯白葡萄酒,谢谢。”
北极科考站& “圆石岛”(北纬81°,东经56°)
坐在皮划艇上向远处看去,一只小海狮摇晃着屁股蹒跚着爬到了浮冰上。船员熄灭了皮划艇的引擎,怕是惊扰到它。小艇慢慢地漂到了冰山的后面,齐整的冰山就像是被上帝修剪过的一堵围墙。从东边看去,太阳正在冉冉升起,朝阳的光辉照亮了半边天,给一片孤寂的冰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从西边看过去,正是日落的时分,清冷的晚霞倒映在海面上,点缀着浮冰的落寞。好一幅“东边日出西边落”,不是亲眼所见,绝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绘画功力和艺术天赋。
Bukta Tikahaya是隶属俄罗斯的北极科考站,它和Champ Island(“圆石岛”)一样都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范围内。该群岛于1873年被奥匈帝国探险家发现,并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名命名。1926年,苏联确认对其的主权。
“圆石岛”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其岛上所有的石头都是圆形的。大的直径约有3米,小的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棱角。是因为生存环境太恶劣,所以都变得“圆滑”起来了吗……
岛上潺潺流淌着淡水,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时期没有供给的情况下,俄罗斯科考站人能在岛上挺过4年的岁月。野草和野花顽强地在坚石缝中透出头,伸出枝桠,迎风摇摆,骄傲地宣告自己的坚韧。间或会有北极狐从远处一闪而过,狡黠中也透着几分无奈——冰川的大面积融化导致它们越来越难找寻到食物了。
坐在直升机上俯瞰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全景。“胜利号”就如同夹杂在冰激凌蛋糕中的草莓味奶油,被包裹在一片纯白之中。而空气里的寒气仿佛一个从天而降的冰冷的水晶球,将大海、蓝天和偶尔略过的海鸥罩在里面,让一切归于平静:我为这种超凡的魔力所震撼。
最难忘的生日(北纬81°,东经56°)
晚上正吃着饭,大厅的灯突然熄灭。
首先进来的是个三重唱组合,接着Jan捧着插着烟花的蛋糕进来了,后面跟着探险队的成员,拍着手,唱着生日歌。
我正好奇谁这么幸运,能获得如此“殊荣”,没想到Jan径直向我走来,“Happy Birthday!”所有人突然齐声大叫道。 我吓了一跳,仔细想了想,“但是我的生日在明天啊。”
坐在我旁边的德国人Michael提醒我说:“按照时差来计算,现在已经是北京时间26日凌晨了。”
Tamas顺手拿起相机,“咔咔”抓拍了几张我目瞪口呆的照片。Jan与我拥抱,把蛋糕递给了我——奶油上面插着“胜利号”形状的橙色巧克力铭牌,就像是此时此刻的它,正航行在北冰洋中。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然而我脑子中唯一想的却是后悔先前吃了太多的冰激凌,这么大的蛋糕哪儿吃得下?
24岁,这一年,我来到北极点,我站在世界的最北端,发现人类其实并不神圣,既非宇宙的中心,亦非万物的目的,而只是大自然的偶然产物,并且将必然地归于消灭(从“时间胶囊”仪式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是我们一直以来心知肚明却又不愿承认的事实)。因此,人必须有意义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人生短促,浮生若梦,在一些人成了玩世不恭的理由,但是,这应该恰恰是我们严肃处世的理由。
如同雨果评价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北极也给了我一种“新的战栗”——“要体验生命,就必须学会向高处攀登,也必须要学会俯视下方!”
归程
回程的路上,船身颠簸得强烈,晕船反应让所有食物都变成了累赘。
“一周的时间就够了,12天已经到上限了。”晚饭的时候Tomas穿着宽大的运动衫出现在餐厅,语气中带着稍许抱怨。大多数人也同意他这一观点——最后一天的晕船让所有人精疲力竭,哪怕有魅力四射的旅友,还有百看不厌的冰川相伴。
我并不赞同,在我看来,航海时间越长,就越会沉醉其中——一种奇异的漂浮中的半梦半醒,一枚用阳光、航行和浮动的风景调制的药丸,将心灵抬起又放下,使我进入一种警觉的沉睡。我以前绝对不会知道我会爱上这样的感觉,但当它发生的时候,我的确爱上了,跟奇幻漂流的少年派一样,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指引着。
最让我着迷的是自己在船上的作息:一觉睡到自然醒,错过早餐,不紧不慢地冲个澡,去阅览室拿个羊角包、泡咖啡,溜达到Aft Salon去蹭一场或半场的北极讲座……
然后是午餐时间。Buffet阶段吃一轮中餐,有炒饭、饺子、面条,接着招呼漂亮的俄罗斯姑娘点一份main course(牛排、羊排或鱼排,有时候会有大虾)。心满意足地打两个嗝撤下空盘后,无法抗拒美丽船员甜甜的笑容,总会再上两份dessert(慕斯、巧克力蛋糕或者仅是两个冰激凌球)。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十来天我就胖了整整5公斤。
晕船都是种享受。最后一天的头晕目眩让身边所有人都看出了我的不舒服:“怎么都不吃东西了,看来你真的晕的很严重。”Tomas放下手里的刀叉,关切地问道。说完,不由分说便领着我去找医生开药。
穿过轰鸣的引擎室,摇摇晃晃路过桑拿房,终于在最后一天见到了久闻的那名随船医生:瘦高的个子,表情冷峻。简单询问了我有无过敏史之后,给了我两片四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小药片:“吃完饭后服用1片,第二天再吃1片,切忌不可多吃,不然会让你很口渴。”
医生的预言十分准确——服用之后,口渴到像是被灌下一大瓶伏特加,嗓子干疼地烧火,整个身体受到药物的控制,软绵绵地无法动弹。舍友不断地进出,我却没有力气去跟她说话,只好闭上眼睛躺在床上。感受着船身的左右晃动,自己也变成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细细回顾过去这十天,半睡半醒间竟有种身处梦境的幻觉,心中的澎湃如北冰洋的波涛一样——我已忘记了北极仅仅是一场旅行,我属于这里。
身处都市的我们,在当下的后现代世界里,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史无前例的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歌,吃饭,谈话,抽烟,喝酒。如果要一个人只是安静地坐着,不看书不听歌不吃东西,他就会很快变得不安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每日的社交中感到疲倦:只有在聚精会神地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清醒,而懒散地做事只能让人产生倦意——同时在夜里也很难入睡。日复一日,穿梭在都市中行进的躯体就仿佛行尸走肉般孤独。
然而在这里,没有网络的束缚,没有通讯的干扰。我们坐在一起吃饭,我们分享各自的故事,我们为一个笑话笑得前仰后合,我们挥舞着双手一起跳舞……最感动的不是美不胜收的冰川岩石,不是憨态可掬的北极熊,不是到达90°N那一点时难以言表的激动,而是我们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人烟,无法与外界接触的地方终于可以面对面坐在一起,看着对方的双眼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个字。这或许才是一个乌托邦该有的样子。
我们的航程在摩尔曼斯克清晨的雾霭中曲终人散。随着薄雾模糊了远处的群山和矮平的建筑,“胜利五十周年号”驶入了最悲伤,也是最可爱的城市,在抛锚中挥别。
一声,两声:破冰船的汽笛声响起,就像镀了金的男中音在诵读,像古老的碎片在回响,这声音深厚沉重地飘到空中,与忙忙碌碌搬运行李的人群极不协调。汽笛声交织着孩子们离开时的道别声,他们无忧无虑,嬉笑打闹,甚至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旅行;交织着不间断的手机铃声,那些人回到了“现代”社会,迅速进入到了日复一日安排会议、签订合同、商务谈判的角色;也交织着远去的海鸥的鸣叫声,孤寂而清冽。
Tomas在我脸颊两侧各亲吻了一下,盯着我,说:“听啊,汽笛声,我们许愿吧。”
我说:“我要许的愿望都扔到‘时间胶囊’里了。”
他说:“许一个现实点的愿望。”
我说:“我相信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