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有听、说、读、写,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低阶到高阶并非一蹴而就。其中,因依附载体的不同,相对于“口语”的听说能力,本人认为与“书面语”关系紧密的读写能力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一、明晰读写的重要
读与写是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交流的两个方面,一为输入一为输出,不可或缺,同等重要。而“眼高手低”的现象却普遍且顽固的存在于课堂内外,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和提高。
借百年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话:“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能言。”以说明——拥有优秀的读写素质,可以读懂他人真实意图与无碍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更有助于做到一个融入社会的人。
二、构建读写的基础
1.材料的支撑
我们可以把语文学习比作构建属于自己的语文大厦,而读与写正如搬运与建筑,就这离不了大量语言材料的支撑。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预读课文、读写识记生字、生词,会提出问题,并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了解课文大意,读后能有初步的感受,最好是能写出来。
2.动力的接力
语言材料的累积是个长期的过程,而为了能让这个漫长过程持续到自发的那一天,不断的兴趣刺激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初入校门的小学生,抽象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将简单的语文字、词、句形象起来,趣味化。如用传统的游戏与多媒体课件直观的与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课堂导言对于营造课堂气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最终的授课效果。而小学语文课堂的导言完全可以与一则小故事、一桩趣闻、一条谜语、一首歌曲、一幅漫画等结合起来,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加强其对本节学习的期待。
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不断的用语言激励如:你做的真好、你真棒;配以动作如:伸出大姆子、大家一起鼓掌;奖以物质如:一颗红星、一朵红花,用来比赛,看看谁最后得到的奖励最多。别小看这些简单的鼓励,这会有助于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种种负面因素,更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将“要我学”的被动变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
家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如果学生家里的设施彩电、冰箱、空调样样齐全,回到家里吃的玩的都有,就是没有书可读,没有读书的地方,其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在家时间多于学校,所以家庭中多少要能创造一些力所能及的条件,起码应构建起一种学习语文的气氛。有书可读,特别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书可查,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应有必要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开拓孩子的知识视野平台,如订一些杂志、期刊,最好是拥有一台电脑,这样可以时效性强的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
三、培养读写的兴趣
如同血肉筋骨构成的身躯会渐渐产生自己的魂魄,大量语言材料的累积会让学生慢慢清晰所读所写中蕴含的美感——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现实存在的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则显示,我们很容易肢解这种美感,更无从传递。
“本文可划分几个自然段?”“本文讲了一个什么人?一件什么事?”“本文的重要人物都有哪些?”“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文中的某某表现了一种什么品德?”“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找出文中 的打比句”“这个句话好在什么地方?”“这个词可不可以替换?”“某个字能不能删除?”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充斥课堂,占领学生的大脑。这样的课堂从教法上看一气呵成,内容充实,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这样的课堂只是应付考试而已,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及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高阶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一个个意象,而后再鼓励其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进而得到对比,差距,以求进步。如流沙河在《白杨》中写到:“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再如高尔基借鹰之口对蛇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白杨、鹰这两种意象之后,再自己去试着描述。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感受到了美,就想创造美”。
四、持久读写的爱好
1.随时随地随感随记
人刹那间的感受是不可复制的,正如汪曾祺在和他女儿谈到《受戒》的创作时,他的女儿问他:“你还能写出一篇《受戒》吗?”他说:“写不出来了。”可见“一个人写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内在的各种原因造成的。”而这种种因素因人因时因地不同,一去不返。所以对于心中产生的某些感念随时记录,就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不要求字数堆积,只求感人至深
对于日记、周记一类打磨学生写作能力的作业任务,原则上不要求用枯燥的文字去堆积,敷衍成篇,只求能先打动自己,进而能用饱满的朗读打动他人。这也是考虑到减轻现下应试教育下小学生的负担,不去做无谓重复的训练,杀“鸡”取“卵”。
一、明晰读写的重要
读与写是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交流的两个方面,一为输入一为输出,不可或缺,同等重要。而“眼高手低”的现象却普遍且顽固的存在于课堂内外,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和提高。
借百年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话:“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能言。”以说明——拥有优秀的读写素质,可以读懂他人真实意图与无碍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更有助于做到一个融入社会的人。
二、构建读写的基础
1.材料的支撑
我们可以把语文学习比作构建属于自己的语文大厦,而读与写正如搬运与建筑,就这离不了大量语言材料的支撑。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预读课文、读写识记生字、生词,会提出问题,并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了解课文大意,读后能有初步的感受,最好是能写出来。
2.动力的接力
语言材料的累积是个长期的过程,而为了能让这个漫长过程持续到自发的那一天,不断的兴趣刺激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初入校门的小学生,抽象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将简单的语文字、词、句形象起来,趣味化。如用传统的游戏与多媒体课件直观的与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课堂导言对于营造课堂气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最终的授课效果。而小学语文课堂的导言完全可以与一则小故事、一桩趣闻、一条谜语、一首歌曲、一幅漫画等结合起来,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加强其对本节学习的期待。
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不断的用语言激励如:你做的真好、你真棒;配以动作如:伸出大姆子、大家一起鼓掌;奖以物质如:一颗红星、一朵红花,用来比赛,看看谁最后得到的奖励最多。别小看这些简单的鼓励,这会有助于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种种负面因素,更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将“要我学”的被动变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
家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如果学生家里的设施彩电、冰箱、空调样样齐全,回到家里吃的玩的都有,就是没有书可读,没有读书的地方,其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在家时间多于学校,所以家庭中多少要能创造一些力所能及的条件,起码应构建起一种学习语文的气氛。有书可读,特别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书可查,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应有必要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开拓孩子的知识视野平台,如订一些杂志、期刊,最好是拥有一台电脑,这样可以时效性强的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
三、培养读写的兴趣
如同血肉筋骨构成的身躯会渐渐产生自己的魂魄,大量语言材料的累积会让学生慢慢清晰所读所写中蕴含的美感——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现实存在的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则显示,我们很容易肢解这种美感,更无从传递。
“本文可划分几个自然段?”“本文讲了一个什么人?一件什么事?”“本文的重要人物都有哪些?”“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文中的某某表现了一种什么品德?”“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找出文中 的打比句”“这个句话好在什么地方?”“这个词可不可以替换?”“某个字能不能删除?”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充斥课堂,占领学生的大脑。这样的课堂从教法上看一气呵成,内容充实,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这样的课堂只是应付考试而已,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及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高阶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一个个意象,而后再鼓励其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进而得到对比,差距,以求进步。如流沙河在《白杨》中写到:“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再如高尔基借鹰之口对蛇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白杨、鹰这两种意象之后,再自己去试着描述。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感受到了美,就想创造美”。
四、持久读写的爱好
1.随时随地随感随记
人刹那间的感受是不可复制的,正如汪曾祺在和他女儿谈到《受戒》的创作时,他的女儿问他:“你还能写出一篇《受戒》吗?”他说:“写不出来了。”可见“一个人写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内在的各种原因造成的。”而这种种因素因人因时因地不同,一去不返。所以对于心中产生的某些感念随时记录,就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不要求字数堆积,只求感人至深
对于日记、周记一类打磨学生写作能力的作业任务,原则上不要求用枯燥的文字去堆积,敷衍成篇,只求能先打动自己,进而能用饱满的朗读打动他人。这也是考虑到减轻现下应试教育下小学生的负担,不去做无谓重复的训练,杀“鸡”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