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情传情
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
二、触“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作为导入。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以情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以自己满腔的爱去感动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乐于接近老师,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应经常给予学生们关心与照顾,做他们的贴心“父母”;在课间时候,应经常与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讨论中,对待那些胆小的、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应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们……学生们在这种爱的鼓舞下,慢慢会由不敢说变成越来越想说。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四、以美育情
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体会意象的美感进入文中意境,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情感的深化、美的熏陶,以此达到情感共鸣和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实现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文本情感有机交融。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情传情
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
二、触“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作为导入。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以情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以自己满腔的爱去感动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乐于接近老师,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应经常给予学生们关心与照顾,做他们的贴心“父母”;在课间时候,应经常与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讨论中,对待那些胆小的、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应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们……学生们在这种爱的鼓舞下,慢慢会由不敢说变成越来越想说。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四、以美育情
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体会意象的美感进入文中意境,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情感的深化、美的熏陶,以此达到情感共鸣和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实现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文本情感有机交融。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