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也能不赔钱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迷的A股,让市场的目光越发关注对冲基金。虽然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对冲基金距离自己还比较遥远,但这种国外主流的投资模式已经在中国的市场中展现出诱人的魅力。本组文章,将从业绩、本质、现状三个角度,分别剖析对冲基金的独有特质。
  
  看业绩,弱势中锋芒初露
  
  2011年的A股市场成了巨大的绞肉机,“熊冠”全球主要市场。代表着国内一流水平的私募群体95%收益率都是负数,平均收益率为-17.89%,清盘产品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87只。而同期的偏股型公募基金指数的收益率为-25.59%,5年来首次跑输大盘,在净值大幅缩水的背景下,其整体资产管理规模更是大幅缩水三千亿。
  投资者在抱怨为什么买股票和基金都赚不到钱,有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公募老总们也在焦虑,如果不能为投资者赚钱,基金公司的生存意义何在?而私募大佬们也明显没有了前两年的风光,似乎彻底失去了到处跑论坛的兴致。每个人都在标榜绝对收益,但几经轮回之后人们发现,多数投资产品牛市跑不过市场,熊市也无法避险套利。
  尽管到现在为止,市场的血腥味仍未散去,但当往日财大气粗的主流基金产品纷纷壮士断腕时,一些创新型的量化对冲产品却如沙砾中的钻石,狂风过后,熠熠生辉。
  国泰君安旗下6只对冲基金自2011年成立以来均取得了正收益,截至12月30日,君享量化取得了3.23%的正收益,而君享套利1号自2011年7月成立以来获得了2.40%的正收益,其余4只对冲产品收益率均在1%以上。不仅仅是公募机构,去年私募基金全年收益率排名前三的产品中,就有两个是引入了不同的量化对冲策略,分别取得了23.38%(西部信托·信合东方)和14.18%(中融·思考一号)的骄人业绩。
  总的来看,去年取得正收益的产品不外乎三个特点,一是低仓位操作,二是阶段性的波段操作,三是引入对冲机制等多样化的投资策略。显然,在跌声一片的整体市场环境中,对冲基金的表现锋芒初露。
  
  看本质,对冲基金到底牛在哪?
  华尔街用“刺猬”来形容对冲基金的管理人,他们辛勤而怪异,迷人而危险,在浑身尖刺下隐藏着敏感的内心,即使在成熟市场,他们也被形容成一群来无影、去无踪、翻云覆雨的怪人。而在对对冲基金知之甚少的中国,人们从各国、各地区的金融危机中看到对冲基金到处兴风作浪的身影,对于这些处于金融食物链最上端的猎食者心存忌惮,因为做空和运用杠杆,在大多数国人眼里,对冲基金成了贪婪、狡猾、高风险高收益的代名词。
  到底什么是对冲基金?资深金融作家马拉比在《学习热爱对冲基金》一文中总结了对冲基金的四个特征:
  私募:
  不公开发行,较高的投资门槛,有限的投资者数量,使对冲基金可以规避监管,从而采用灵活复杂的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业绩提成:
  通常是双向的,使投资人和投资管理人共享收益和损失。
  对冲:
  屏蔽市场风险,以取得确定的收益。
  杠杆:
  同时放大风险和收益,可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调整预期收益和风险。
  
  绝对收益的诱人之处
  在国内绝对收益产品市场上,基金专户、券商集合理财和阳光私募三分天下,都有投资门槛和业绩提成,很多还通过结构化的形式提供了杠杆,但之前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做空,这些产品也没有对冲风险的能力和对冲投资的理念。缺失了马拉比关于对冲基金的第三个特征——对冲,中国市场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质上的对冲基金,绝对收益产品提供的多是精装版的相对收益,而再精装的相对收益,在牛市中表现还可圈可点,一旦遇到长期波动较大的熊市行情,就很难应付被动的局面。也就是说,有效利用对冲机制才能真正得到确定性的绝对收益。
  那么,绝对收益是否意味着绝对赚钱呢?
  早在去年年初,媒体因国内对冲基金的陆续成立而开始频频讨论“对冲基金元年”时,笔者就曾在营业部采访时颇为兴奋地和一个中户室里的投资者聊起对冲基金,这段有趣的对话至今仍值得回味。
  ——“对冲基金太先进了,听说过没见过。它的年化收益率有多少?”
  ——“去掉管理费后,据说大约预计每年15%。”
  ——(有点失望,但又得意道)“去年(2010年)我买股票赚了60%!”
  ——“……”(我失语)
  ——“给保底吗?”
  ——“怕是保不了。”
  ——“那能跑赢大盘吗?”
  ——(我迟疑)“也不一定……”
  ——“那对冲基金有啥好呢?还要收20%的业绩提成?”
  ……
  是啊,到底好在哪呢?“中国人好赌”,表现在股票投资上最为淋漓尽致,也就是说,没有50%或以上的收益,投资者就不会感兴趣。的确,对于一个只有一万元的散户来讲,100%的收益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对于一个有一亿元资产的大户,保值才是第一,增值已排第二,已不再追求100%的收益,因为不愿蒙受100%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对冲基金投资人都限定高净值人群的原因。
  因此,对冲产品所拼杀的资本,有时甚至并不是一时收益率的高低。事实上,到2011年10月末时,成立最早的国泰君安君享量化,其净值亦不过1.0336,累计收益不足5%,在许多股市大鳄眼里可能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在大盘4月到10月的连续下跌中,君享量化收获的,却是诸多整日无奈沉浮于指数的投资管理人梦寐以求的绝对收益。
  正如易方达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总结的一样:“对冲基金的买点就在于其收益的确定性!确定性的衡量是投资的性价比(也就是风险收益比),而高投资性价比降低了投资亏损的概率。”来自市场的收益虽然有时很高,如2007年,但风险很大,如2008年和刚刚过去愁云惨淡的2011年,所以投资的性价比较低,在0.5∽0.7左右,这也意味着每年亏损概率在25%∽30%,也就是3∽4年亏损一次,但如果可以利用对冲工具对冲(或部分对冲)市场风险,通过承担比较确定的风险,获取确定的收益,投资的性价比就可以提高。在成熟市场上,对冲基金的投资性价比通常在1∽1.5之间,这意味着年亏损概率会在10%以下,也就是10年亏损一次,这就叫“持续稳健”。
  
  对冲风险是如何实现的
  实际上,作为对冲基金核心的杠杆效应和卖空策略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用,但1929年的灾难让这两种方法臭名远扬,对冲基金科通过做空一部分股票作为一种惯常的预防措施,以保证他的投资组合能够对抗市场风险,这使得他能大量买入有希望升值的股票而不必担心指数的下跌。一旦市场趋势不明显,传统的投资者不得不卖出手中的股票以防系统性风险,而对冲基金却可以通过选择股票获利,因为他已经配置了做空头寸。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对冲方法:假设有两个投资者,给他们每人10万元,再假设他们同样擅长选股,对市场持乐观态度。第一个投资者用传统的基金管理原则投资,将8万元购买股票,2万元购买无风险债券;另一个投资者按照琼斯的方法投资,借入10万元使总资产达到20万,其中拿出7万做空头配置。假设股市平均上涨20%,由于他们都善于选股,其所选的股票上涨比市场高10%,也就是30%。套期保值的投资者因为选择了表现低于平均水平的股票,他做空的股票只上涨了10%。两人投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一看便知。
  再来看看市场下跌的情况。如果市场下跌20%,两个投资者多选股票还是比市场平均好10%,效果会更加明显。
  这样的方法体现出第二个投资者的优势,做多有13万元,他可以买更大范围的股票,同时他真正的市场持有又较低,因为用价值7万元的空头已经平衡了7万元的多头,所以他的净持有只有6万元(第一位投资者是8万元)。这样,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就同时拥有了较低的择股风险和较低的市场风险。
  总的来说,对冲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都比较好,因为他所承担的风险较小。当然,只有在投资者善于选择股票的时候结论才成立,一个不善选股的人用这种方法,可能使他的劣势放大。
  对冲基金创立的初衷和严格的风险对冲策略,仍然是逐渐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值得借鉴的精髓。2012年中国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会频频干扰资本市场的行情,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进一步放开给已经有了一年发展的对冲基金更多可能。熊出没,该是关注对冲基金的时候了。
  
  看现状,国内对冲基金众生相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市场、跨领域的对冲得以实现,对冲基金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风格逐渐多样化。就目前来看,国外对冲基金的对冲手法已经相当丰富,股票多空对冲、事件套利、全球宏观对冲、可转债对冲、CTA(商品期货对冲)等,都是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品和基础证券之间的关联性来对冲风险,获得稳定收益。
  如今在国内谈论对冲基金,似乎是在谈论基金业里一个另类的新成员,但事实上在国外,私募基金主要就是指对冲基金,而国内的所谓私募基金只是在募集方式上与对冲基金相似,其操作策略和公募基金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与国际接轨的地方,那就是和国外私募基金一样高达20%的业绩提成了。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正式启动,4月16日 ,股指期货正式在中金所挂牌交易。对冲基金在成熟资本市场如火如荼地发展了6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了做空机制。这的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但对于那些有志于率先引入对冲机制的基金经理们来说,他们目前能用的“武器”仍然少得可怜,那些丰富的对冲手法也大都仍是浮云,但聊胜于无,最起码已经有了两个可以做空的工具,而当人们真正开始研究怎么运用这两种做空工具实现对冲时才发现,在仍然视“做空”和“杠杆”为洪水猛兽的国内市场,限制还真多。
  首先,由于目前融资融券8%∽9%的高成本,致使在全球对冲基金中运用比例高达47%的股票多空对冲策略至今鲜有机构问津。新浪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庄正就表示:“这样‘一刀切’的高成本肯定会影响积极性,在香港,融资融券的成本可以低到0.5%,也可能高达15%,因为成本是完全依据市场需求来定价的。”不仅如此,与国际上可以自由选择券种做空相比,国内对融券的范围也有严格限定,而且融券卖出后获得的资金并不允许买入其他股票,这些规定不仅大大削弱股票多空策略的“对冲”效果,也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即使对冲基金实际上能用的工具只剩下股指期货一种,也还有种种限制,特别是对阳光私募参与股指期货,从开始的拒之门外到逐渐放开,可放开后仍有20%的最高仓位限制,也就是说,依附于信托机构的阳光私募参与套期保值交易时,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的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价值总额不得超过集合信托计划持有的权益类证券总市值的20%。由于相关规定对持仓额度的限制,直接影响套利交易的规模和效果。目前,只有有限合伙制私募不受此限制的影响,去年私募收益率排名第二的信合东方就属于这一类。
  尽管目前对冲基金经理们仍然被束手束脚,但既然做空市场已经打开,一些相应的限制也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参与者的逐渐增多而逐步调整,去年年底,融资融券转融通大门正式开启,标的范围已在逐渐扩大。
  中国式对冲基金已在券商、公募、私募等各个领域中萌芽发展,让我们细数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类,供您了解对冲基金的现状。
  易方达对冲型基金
  
  2011年4月11日,易方达采取对冲套利策略的专户开始运行。作为国内对冲基金业务的先行者,易方达成立了国内基金业首个对冲策略研发中心,由先后在华尔街定量对冲基金公司D.E. Shaw & Co、美国银行、Sagamore Hill、UBS 以及 Brevan Howard 等知名公司担任要职,擅长量化投资的刘震但任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因为对冲基金目标客户一般锁定高净值人群,所以易方达对冲基金规定的初始认购金额为50万美元,门槛较高,由于基金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所以该基金投资范围不仅涵盖中国A股,港、台、以及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可转债、债券、期货、期权等各种衍生工具都能涉及,主要的对冲策略是股票多空对冲策略的净多头类型。
  
  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
  
  2011年4月,朱雀投资联手中欧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推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作为一名精通运用财务分析、选股能力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得到相当认可的专家,丁远决定将自己擅长的基本面选股引入对冲机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绝对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丁远教授的对冲策略强调市场中性,其为基金设置的原则是“1比1完全对冲”。具体做法是,70%买股票,选择50家上市公司均匀分配;12.5%资金在股指期货上卖空做保值,由于股指期货有5倍的杠杆,因此就完全对冲掉股票指数波动的风险,还有12.5%的资金作为预备保证金留在场外对应股指异常上涨。最后5%的资金做基金的维护费。这些比例确定之后,就不做任何调整。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卖空保值,对冲大盘上涨和下跌带来的影响,赚取的则是那50个股票组合跑赢大盘的收益。
  
  嘉泰新兴资本
  
  张一清是嘉泰新兴资本将在2012年推出的A股对冲基金产品的核心人物,拥有15年全球投资经验,创立嘉泰新兴资本之前任中国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球投资部资深顾问,前伦敦对冲基金GSA资本的合伙人和全球市场中性策略(GMN)基金经理,在GMN策略从GSA独立出来之后任GMN资本合伙人。在此前是巴克莱环球投资(BGI)的亚洲(除日本)对冲基金的建立人,并任基金经理。
  在张一清的眼里,2012年才是真正的“对冲基金元年”,经过两年的试水,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监管和规定都将在今年逐渐调整到位,再加上2011年一片惨淡的熊市,也非常有利于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的认可,选择此时在A股推出对冲基金产品正是最好的时机。
  这次推出的对冲基金产品还是选择张一清在成熟市场运作中擅长的中性策略,从沪深300成分股中精选出的60∽80(多了管不过来,少了不能很好地达到对冲效果)只股票与股指期货进行对冲,当然,选股时也会在沪深300成分股之外进行选择,以沪深300成分股为主。目前产品仍在募集中。
  
  首创期货金融工程部
  
  这是与对冲基金相关的比较特殊的一类,首创期货是国内较早进行股指期货量化套利模型的研发的专业机构,其研发的股指期货期现套利模型,来源于英国水纹学家赫斯特测量尼罗河水坝水位的随机波动模型,原理是统计学。首创期货金融工程部的研究人员把这个模型移植到金融市场加以改造,经过各种测试,成功概率较高。据首创期货金融工程部副总贾传鲲介绍:“这一模型不只限于期现套利,股指期货对冲和股票对冲套利都可移植。”
  由于国内对期货公司业务的种种限制,他们不能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做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所以目前首创期货已经和日信证券达成合作,为日信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做量化对冲的咨询服务。
  2011年华宝兴业推出的α对冲产品就是与首创期货合作的,利用他们研发的股指期货量化套利模型,在沪深300里面优选180只股票模与估值期货进行对冲。是一种非常保守的中性策略。
其他文献
如果你现在有9.6万亿美元,你是买17万吨黄金,还是买下美国4亿亩耕地加上16个埃克森美孚公司再给自己留下1万亿美元零花钱?这是巴菲特给黄金投资者的一个问题。最近,《财富》杂志刊登了他的精华版年度股东信,再次用这个问题来说明他为什么不喜欢黄金而青睐股票。17万吨黄金是目前全球黄金的总储备,而9.6万亿美元是这些黄金以目前价格大致计算的总价值。  巴菲特本人不喜欢黄金投资是众所周知的,在他看来,估计
期刊
曾在中国银行做了一笔期权交易,这款产品很少有人做过,过程很有趣,现拿出来和读者分享。  2009年,我从中国银行的一张折页上看见了期金宝业务。其中一段说明是这样:期金宝是指客户根据自己对国际黄金价格未来变动的判断,向银行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后买入相应面值、期限和协定黄金价格的期权(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在期权到期日如果黄金价格变动对客户有利,则客户通过执行期权可获得较高收益;如果黄金价格变动对客户
期刊
别被白酒烧了喉  佳酿虽好,切勿贪杯,这些年喝酒股喝得高兴的股民们,在未来的日子也要谨慎了。在对白酒行业持续跟踪中,作客圆桌的三位基金经理都观察到白酒行业增速放缓的迹象,以及行业走向分化的趋势。虽然看好通胀驱动的长期趋势,但短期小心为上。    钱经 近两年熊市之下,A股白酒板块总是涨幅居前,并牢牢霸占高价股的王冠。但近来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价酒企业频受质疑。酒行业大把赚钱的时代将一直持续
期刊
《饮食男女》里老牛有一句话:人生不像做菜,等菜齐了再下锅。万荣四十不惑时却想明白了一件事:有时候,菜齐了,下锅也不晚。  16岁时以高分考进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做了二十多年媒体,之后投身影视,担纲《亮剑》等热播剧的制片并大获成功,这让万荣觉得自己在体制内折腾的二十多年没浪费。“慢慢做本子,慢慢融资,慢慢赚钱”,更是万荣现在的投资诀窍。    小米加步枪PK美剧  当过兵的父亲对万荣影响很大,即便
期刊
说到投资,似乎很多人都能随时“抖出”一大堆理论和成功经验来分享,俨然都是专家。尽管不少投资者认为自己在根据“科学决策”来做“理性投资”,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从而令“科学决策”和“理性投资”无以为继。结果,当然大多都是不理想的了。  让我们看一些“知行不一”的例子吧:  例子一:最近参加投资研讨会,交流中有不少富人都异口同声提到一个问题: 我现在手头有几套投资房,要抛吗?我往往都
期刊
北京电视台有一档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叫《天下收藏》,主持人是王刚,节目的看点其实不在那些古董珍宝,最吸引观众兴趣的还是当那些藏宝人捧出的宝贝被专家鉴定为赝品时,会被王刚拿一把鎏金锤,当场击得粉碎。  节目播好几年了,我一直断断续续地看着,看那些衣着普通的藏宝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传说中的康熙青花、雍正粉彩,甚至还有和故宫收藏的重器一样的九桃瓶,然后面对主持人和嘉宾的质疑,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捡漏的故事,当
期刊
在越来越让人看不清的资本市场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傍着投资热潮出位,又似乎游离在资本之外,他们更多的是靠着十年前互联网的老本押宝十年后的这次移动互联网机会。如果说十年前的创业对这群人来说是小打小闹,那么,十年后,他们要玩真的了。  这群人里,就有孙江涛和他的钱袋宝。    从“非主流”走出的机会  回顾过去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真正赚钱的事儿不多。算起来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跟中国移动合作做手机游戏,像
期刊
2011年秋季,在艺术品拍卖规模急剧扩张和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矛盾导致下,整个季度的气氛极为低迷。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发布的《2011秋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秋拍的成交率出现了历史上最低——41%。但是也有不少专场表现抢眼,11月11日北京华辰拍卖的启功书画专场,100%的成交率,851万元(不含佣金)的总成交额,在微寒的秋拍中异常夺目。    精心准备的百分百
期刊
喜欢这种呼呼的风声夹杂着青草香味的日子。  这一季寒冬已经到了尾声,在凛冽寒风中,含着隐藏不住的春天的味道。呼吸中隐隐地透着一股清新,让人总能浮想满目翠绿的景象。  味道,是带给你遐想的引子。每一种味道都会引发你曾经的记忆。  味道也是最经济的消费品。  宋代周邦彦的那句:“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而朱淑真也留下“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
期刊
古着,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当我们在潮人的街拍中看到这样的注脚“某品牌,来自19XX年”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被一种历久弥新的美所打动。从伦敦到纽约再到东京,古着的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各种“Vintage”店和普通的时装店一样散布在大街小巷。在中国,古着文化还属先锋,但其浓厚的魅力正征服着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    古着并不代表陈旧  古着,这个概念从日本来。但是古着圈里的人更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