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改革下构建地理体验课程的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463878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要构建地理体验课程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地理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矛盾;2.地理学科特点与传统地理教学的矛盾;3.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传统地理教学效果的矛盾;4.城乡结合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那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地理体验课程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收集的图片,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例如,有关区域地理的教学中会用到经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湖泊分布、河流走向、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内容,由学生的观察代替教师的讲解,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的平铺直叙效果更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将自然地理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特征,通过建筑、植被、饮食等人文地理特征推导出来,形成系统的图片资源库,通过感官体验形成头脑风暴,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创造力的思考,更加符合“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地理学科素养要求。例如,教学有关东南亚的地理环境特征时,教学设计如下:
  问题探究:
  (1)总结东南亚的建筑、家具的风格特点,思考: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什么有关呢?房屋的设计尤其要注重考虑哪一个宜居条件呢?(提示从外部特征、建材,结合气候、宗教信仰等方面考虑)
  (2)滴水叶尖、望天树、板状根、茎花茎果等与哪些自然环境特征有关?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呢?
  (3)为什么东南亚的土壤“红艳艳”?土壤的肥力怎样?
  (4)东南亚美食之一冬阴功,食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酸辣的口味?
  在有关区域地理的教学中,以自然环境五大要素构建的图片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有利于地理发散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第二,根据教材内容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开发成适用于地理课堂的各种地理小实验,在课堂创设“微观”地理体验式教学。利用小实验,把发生在大尺度空间里的地理现象运用在课堂小空间,使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体验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在大空间领域发生的抽象地理原理,依靠图片学生很难理解。针对此,教师可以开发以下小实验。
  实验过程:在两个封闭的玻璃容器底部分别放入沙子和水,里面各悬挂一支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近地面大气的升温原理,也拓展了解了不同下垫面对大气升温的影响,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思考身边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气温不同的变化特点。
  第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制作地理模型,并在校园内开展模型展示和演示,使地理体验课程贯穿于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地理事物与现象都有一定的存在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凭借已获得的有关地理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应的地理表象,并将它用地理模型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关于水循环原理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原理设计城市模型(模型略)。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很有创新的意识,他们考虑在河、湖、湿地等增加地表径流的蓄积途径,学会了如何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来减少城市内涝。他们用砂石、树叶、透水砖等材质,设计了雨水花园、马路边的水循环等,极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而且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身边的地理——台城地区排水规划,进行观察,并思考其利弊,将地理体验教学很好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在介绍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三大功能区的布局特点时,课本活动中用了香港功能區的空间分布特点这个案例,这对于我们三线城市的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台城地区的城市规划案例。如下图: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些途径在地理学科中构建体验式学习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习材料、地理学习过程、地理学习结果有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对培养城乡结合地区学校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遵守规则”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教师授课可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教师通过本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一、分享旅游故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大家有没有外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呢?  (学生回答略)  
当我们翻开世界地图,会发现在浩瀚的四大洋中,有很多岛屿或群岛名称后面都附着一个后缀,如百慕大(英)、留尼汪(法)、关岛(美)等。一看就知道,这些岛屿或群岛是属于英国、法国或美国的。这些岛屿或群岛离宗主国十万八千里,孤悬海外,一般称之为海外领地,也有的叫海外省或海外属地。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海外领地是非常陌生的概念。翻开世界地图和相关资料会发现,其实很多国家都有海外领地,有些国家还有很多海外领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里的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会学、学会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我以课本第72页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为基础,根据四种情况制作了四幅地图,并且设计了若干相关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提示,结合适当的提问和引导,进行难点内容的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读课本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学生一起先看图名、图例,找到图中一些标注的特殊值,
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本文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分析如何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什么是重点、难点  重点是教材中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从定义角度分析,重点依托的是教材,所以,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学难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教材层面来看,是指过于抽象,内在结构过于复杂的那部分教材内容;从参与者来看
“热力环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示意图是静态的,如何让课堂讲授变得生动起来呢?热力环流现象虽来源于生活,但是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如何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热力环流现象呢?笔者认为,利用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现象,从而实现课程的内容要求,还可以让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掌
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不但成为近年大型综艺节目中的翘楚,更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授课、命题的热门材料。节目成功的背后实际上可以从多个维度解读。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于当前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也颇具启发性。  节目中每一位国宝守护人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国宝的前世故事,是该节目成功的最大亮点之一。演员通过角色演绎,诠释了历史文物的深厚内蕴,与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这启示我们:
信息时代网络对话成为一种趋势,所以,网络语言对高中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在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的影响,挖掘网络教育的价值,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正确认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诞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机遇和挑战,对高中生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对话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形式,对高中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形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构建生本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在高中思想政治生本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何为唯物史观?如何将其融入历史课堂中呢?笔者在本文就以《清朝前期社会经
“四变”复习法也叫“三加一”复习变通法,即在高中政治主观题复习过程中通过变“设问的角度”“模块知识”“模块知识与设问角度”,以及材料情境的变换,从而灵活创新运用知识点,对付变化万千的考题的一种基本复习方法。该复习法能有效地提高政治学科知识的巩固与解题技能,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比较综合分析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一、“四变”训练的依据  1.基于哲学的理论支撑。  高中政治辩证法所阐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