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是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包括原生孔隙、溶蚀孔隙和裂缝等类型。潜山储层的分布特点是:横向上的分带发育和纵向上的分层发育。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测井解释和岩心观察发现,影响潜山储层发展的因素有: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和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平面上的储层发育带是否位于潜山顶部或者是断层破碎带等。本文通过对留58潜山雾迷山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这一地区储层发育的规律,为后期油藏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分析;非均质
中图分类号:T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11-01
在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开发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控制剩余储层中油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储层非均质性指的是,储层物性、岩性、含油性和电性等基本特性在三维空间中分布的各异性。全面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采取有效的堪采措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优化开发方案和油藏建模的方案开发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1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的各种性质是随着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孔隙空间的非均质和组成岩石物质的非均质。碎屑岩储层因为沉积和成岩后的差异,它的岩石矿物组成、基质含量、胶结物含量都不一样,影响孔隙形状和大小、储层物性的变化,形成储层内、平面和层间的非均质性。在注水开发油田时,储层的渗透率是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十分重要。通常用渗透性表示储层的非均质性。表示方法有: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非均质系数。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核心内容,通过精心的研究,揭示了储层岩性、含油性、物性的非均质性特征,展示了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横、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为选择注采系统、合理开发分层系、预测产能,为改善油田的开发的效率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抵制与科学依据。
2华北油田潜山勘探调查与思考
华北油田是依靠古潜山油藏起家,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古潜山油田,并首先在我国确立“新生古储”勘探理论,连续10年实现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潜山油藏的特点是:产量高、递减快等,再加上当年开发迅速,使华北油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华北油田的油气成藏形成“紧邻油源区的古潜山带是主要油气富集带,深潜山及潜山内幕等隐蔽型潜山是深化勘探的主要方向”等共识。通过重新认识潜山油气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勘探工作者乘势向上,近几年在肃宁和饶阳等多个潜山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华北油田累计共发现了9个高产潜山油藏。这种多层突破的姿态,不仅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现实的高效接替区,也形成华北油田潜山勘探史上的又一个储量增长高峰。以深潜山为代表的隐蔽型油藏,通过常规勘探方式很难识别。当油田进入隐蔽型油藏勘探阶段,传统的找油方法常常会失败。面对经常找寻不到油田的状况,油田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要打开潜山勘探的新局势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3留58潜山地区的地质概况
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中最大的凹陷,是渤海湾海盆地冀中坳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冀中坳陷中勘探成效最高的油气最富集的凹陷。该凹陷位于冀中坳陷的中部,面积约6300平方千米。雾迷山组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块状水底饱和油藏。留58雾迷山油藏处在饶阳坳陷的中南部,其顶部因遭受长期强烈的侵蚀,是典型的侵蚀断块山。留58迷雾山组由于其复杂的构造,是山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内幕断层,再加上分布变化较大的地层,从而导致油气藏的形态及油层的分布受到储层非均质性的制约。
潜山内幕解释的制约因素:从物理角度上来看,潜山内幕具有幅度低、面积小、埋藏深等特点,地震资料在深层部分的能量较弱,潜山面的反射特征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被发现的几率降低,落实圈闭难度较大。制约着潜山内幕解释有很多因素,以下为主要的两点:
1)内幕地层层位难以追踪,潜山内幕构造形态难以落实。2)潜山断裂复杂,第三断裂结构的隐蔽性较强。古潜山的内幕的复杂形态,需要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测井和地震的联合方法来进行预测。在此之外,因为储层的吸收系数参数对储层含油性、岩性的横向性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可以通过计算灰岩储层的吸收系数的研究来判断空隙的发育情况。而空隙的发育情况与断层有这密切的关系,所以可通过分析储层的相关信息和振幅来预测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的断层,这样就间接的预测了储层空隙发育带的相关情况。利用从地震资料中反演与灰岩裂缝、含油性与灰岩空隙有关的地震数据。
4总结
总之,近几年来,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潜山研究工作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程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建设结构。潜山油气气藏勘探在裂缝解释、构造成像的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潜山的研究工作是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开展了叠前深度的成像处理,极大的改善了地震资料的品质。针对了潜山油气发开的需要,相关部门开展了潜山构造、地震、裂缝储层的预测等成藏条件的技术
攻关。
参考文献
[1]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地质科技报,2005,2.
[2]杨少春,王瑞丽,王改云,等.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06,4.
[3]魏忠元,单华生.国内外河流相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2005,1.
[4]张抗.塔河油田性质和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4.
[5]张淑娟,刘大听,罗永胜.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J],石油学报,2001,6.
关键词:华北油田;留58潜山;雾迷山组;储层分析;非均质
中图分类号:T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11-01
在油田开发后期,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开发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控制剩余储层中油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储层非均质性指的是,储层物性、岩性、含油性和电性等基本特性在三维空间中分布的各异性。全面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采取有效的堪采措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优化开发方案和油藏建模的方案开发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1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的各种性质是随着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孔隙空间的非均质和组成岩石物质的非均质。碎屑岩储层因为沉积和成岩后的差异,它的岩石矿物组成、基质含量、胶结物含量都不一样,影响孔隙形状和大小、储层物性的变化,形成储层内、平面和层间的非均质性。在注水开发油田时,储层的渗透率是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十分重要。通常用渗透性表示储层的非均质性。表示方法有: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非均质系数。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核心内容,通过精心的研究,揭示了储层岩性、含油性、物性的非均质性特征,展示了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横、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为选择注采系统、合理开发分层系、预测产能,为改善油田的开发的效率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抵制与科学依据。
2华北油田潜山勘探调查与思考
华北油田是依靠古潜山油藏起家,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古潜山油田,并首先在我国确立“新生古储”勘探理论,连续10年实现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潜山油藏的特点是:产量高、递减快等,再加上当年开发迅速,使华北油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华北油田的油气成藏形成“紧邻油源区的古潜山带是主要油气富集带,深潜山及潜山内幕等隐蔽型潜山是深化勘探的主要方向”等共识。通过重新认识潜山油气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勘探工作者乘势向上,近几年在肃宁和饶阳等多个潜山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华北油田累计共发现了9个高产潜山油藏。这种多层突破的姿态,不仅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现实的高效接替区,也形成华北油田潜山勘探史上的又一个储量增长高峰。以深潜山为代表的隐蔽型油藏,通过常规勘探方式很难识别。当油田进入隐蔽型油藏勘探阶段,传统的找油方法常常会失败。面对经常找寻不到油田的状况,油田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要打开潜山勘探的新局势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3留58潜山地区的地质概况
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中最大的凹陷,是渤海湾海盆地冀中坳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冀中坳陷中勘探成效最高的油气最富集的凹陷。该凹陷位于冀中坳陷的中部,面积约6300平方千米。雾迷山组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块状水底饱和油藏。留58雾迷山油藏处在饶阳坳陷的中南部,其顶部因遭受长期强烈的侵蚀,是典型的侵蚀断块山。留58迷雾山组由于其复杂的构造,是山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内幕断层,再加上分布变化较大的地层,从而导致油气藏的形态及油层的分布受到储层非均质性的制约。
潜山内幕解释的制约因素:从物理角度上来看,潜山内幕具有幅度低、面积小、埋藏深等特点,地震资料在深层部分的能量较弱,潜山面的反射特征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被发现的几率降低,落实圈闭难度较大。制约着潜山内幕解释有很多因素,以下为主要的两点:
1)内幕地层层位难以追踪,潜山内幕构造形态难以落实。2)潜山断裂复杂,第三断裂结构的隐蔽性较强。古潜山的内幕的复杂形态,需要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测井和地震的联合方法来进行预测。在此之外,因为储层的吸收系数参数对储层含油性、岩性的横向性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可以通过计算灰岩储层的吸收系数的研究来判断空隙的发育情况。而空隙的发育情况与断层有这密切的关系,所以可通过分析储层的相关信息和振幅来预测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的断层,这样就间接的预测了储层空隙发育带的相关情况。利用从地震资料中反演与灰岩裂缝、含油性与灰岩空隙有关的地震数据。
4总结
总之,近几年来,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潜山研究工作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程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建设结构。潜山油气气藏勘探在裂缝解释、构造成像的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潜山的研究工作是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开展了叠前深度的成像处理,极大的改善了地震资料的品质。针对了潜山油气发开的需要,相关部门开展了潜山构造、地震、裂缝储层的预测等成藏条件的技术
攻关。
参考文献
[1]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等.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地质科技报,2005,2.
[2]杨少春,王瑞丽,王改云,等.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06,4.
[3]魏忠元,单华生.国内外河流相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2005,1.
[4]张抗.塔河油田性质和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4.
[5]张淑娟,刘大听,罗永胜.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J],石油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