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及无线网络为传播平台,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使我国步入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现阶段由于政府的管理缺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新媒体自身的特质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缺失,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给我国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要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就需要建立“整体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分类号】:F426.31
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传播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20亿,手机用户已超过50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近期,新媒体对西亚北非动荡的影响、美国网络外交的动向以及西方对互联网管理的加强均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公信力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根本上讲。政府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影响。作为新媒体形式之一的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与网民沟通、倾听民众呼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2012年2月,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权威发布((201 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政务微博客总数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76、58%。仅在新浪网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12103个,党政干部微博10652个,政务微博总数22755个。仅从数字看,表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入了微博热潮当中。政务微博的广泛建立是我国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亮点,但是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不利、政府官员缺乏责任感。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重大交通事故、矿难等,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政府行政不作为、行为缺位。一些政府官员缺乏危机意识。自身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一些政府官员把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利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作风低下。在新媒体时代,丑闻一经爆出则迅速引起公众的不满,同时使公众严重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回应效率低。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但一些政府没有切实做到信息的阳光、透明,往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才公开,不利的信息则刻意隐瞒或者伪报。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是广大公众,通过新媒体,这些事件会第一时间播报出来,政府的回应却往往要等到事件已引起热议后才进行。这种信息公开的不充分以及回应的效率低下不但会导致事件的负面影响及事态严重性扩大,而且会导致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普遍质疑。
3、新媒体带来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新媒体使公众不再完全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灌输,而让自己站在信息发布的源头,通过新媒体获取和发布各种信息资源。公众也不再是相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意见交换。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公众的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表达意见的诉求更为明显。新媒体可以使寻常百姓成为意见领袖,可以让公众的任何意见都可以自行表达出来并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因素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公共舆论具有不稳定性。由新媒体延伸出的自媒体,使得普通大众都可以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他们自己的新闻。以微博为例,它是自媒体的一种形式,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随意发帖、转发、评论,但是微博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从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的对象上看,信息量大幅攀升,微博用户“重体验、轻真相”的个性易使谣言易在微博平台上泛滥成灾,加上信息把关权利的下移,信息无限量递增并被“节点扩散式”转发,这给主管部门或者当事者收集与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公共舆论有不稳定的趋势。有时候,大众对某一特殊事件持某种观点的理由非常薄弱。当一个事件以后再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许多回答者根本记不起他们早先的回答,并给予民意测验者完全相反的回答。 5、法律法规不健全。近期,环保组织申请公开云南铬污染企业融资信息被拒。铬污染事件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商业秘密’、‘政府职能范围’、‘信息网络技术限制’筑起的保护网下,公民对铬渣污染事件仍然没有更多知情的权利。这也反应出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很多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指出是否应该公开信息,对于不公开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因此,特别是在涉及到政府或政府官员自身的负面新闻时,政府和官员往往刻意阻拦信息公开或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甚至在公众利用新媒体各种资源找出事实真相后,还企图辩解、搪塞。此外,自媒体之所以易导致谣言泛滥也是因为公众一方面缺乏法律意识,不明白传播谣言的危害和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我国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保证政府公信力必须从法制上进行约束。
三、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一)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务模式。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 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要尽快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企业、公民个人的网络行为都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说明。目前很多网站实行了实名制注册,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可扩大实名制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要严格实名认证。在信息公开的制度上,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公开的范围,同时明确没有依法信息公开的处罚措施。对于个人利用新媒体发布各种信息的行为,法律要进一步对是否发布谣言、侵权、泄密等进行明确解释,对不法行为的处罚也要严格和明确。此外,政府要加大对于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每个公民了解身处新媒体时代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为维护政府公信力打好基础。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要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就要让社会各界和公众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政府要利用好新媒体设备,如官方网站、微博、移动电视等,建立专门的监督通道,及时接收群众的反馈,并在第一时间给出答复,不能让这些新媒体资源成为摆设。其次,政府要鼓励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媒体的报道和宣传,由过去“封”、“堵”、“压”的模式,转变为鼓励、沟通、协作的模式。
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要主动出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不能等事件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或谣言四起后再发布,从而使政府陷入被动境地。新闻发布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突发重大事件上,政府要经常对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听证制度。我国的听证制度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存在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听证面过窄、听证结果不公开、信息回应不及时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已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把加强、完善听证制度纳入决策范围。
(五)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的公信水平和能力。
【分类号】:F426.31
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传播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20亿,手机用户已超过50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近期,新媒体对西亚北非动荡的影响、美国网络外交的动向以及西方对互联网管理的加强均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公信力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根本上讲。政府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影响。作为新媒体形式之一的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与网民沟通、倾听民众呼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2012年2月,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权威发布((201 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政务微博客总数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76、58%。仅在新浪网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12103个,党政干部微博10652个,政务微博总数22755个。仅从数字看,表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入了微博热潮当中。政务微博的广泛建立是我国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亮点,但是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不利、政府官员缺乏责任感。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重大交通事故、矿难等,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政府行政不作为、行为缺位。一些政府官员缺乏危机意识。自身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一些政府官员把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利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作风低下。在新媒体时代,丑闻一经爆出则迅速引起公众的不满,同时使公众严重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回应效率低。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但一些政府没有切实做到信息的阳光、透明,往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才公开,不利的信息则刻意隐瞒或者伪报。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是广大公众,通过新媒体,这些事件会第一时间播报出来,政府的回应却往往要等到事件已引起热议后才进行。这种信息公开的不充分以及回应的效率低下不但会导致事件的负面影响及事态严重性扩大,而且会导致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普遍质疑。
3、新媒体带来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新媒体使公众不再完全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灌输,而让自己站在信息发布的源头,通过新媒体获取和发布各种信息资源。公众也不再是相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意见交换。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公众的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表达意见的诉求更为明显。新媒体可以使寻常百姓成为意见领袖,可以让公众的任何意见都可以自行表达出来并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因素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公共舆论具有不稳定性。由新媒体延伸出的自媒体,使得普通大众都可以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他们自己的新闻。以微博为例,它是自媒体的一种形式,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随意发帖、转发、评论,但是微博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从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的对象上看,信息量大幅攀升,微博用户“重体验、轻真相”的个性易使谣言易在微博平台上泛滥成灾,加上信息把关权利的下移,信息无限量递增并被“节点扩散式”转发,这给主管部门或者当事者收集与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公共舆论有不稳定的趋势。有时候,大众对某一特殊事件持某种观点的理由非常薄弱。当一个事件以后再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许多回答者根本记不起他们早先的回答,并给予民意测验者完全相反的回答。 5、法律法规不健全。近期,环保组织申请公开云南铬污染企业融资信息被拒。铬污染事件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商业秘密’、‘政府职能范围’、‘信息网络技术限制’筑起的保护网下,公民对铬渣污染事件仍然没有更多知情的权利。这也反应出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很多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指出是否应该公开信息,对于不公开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因此,特别是在涉及到政府或政府官员自身的负面新闻时,政府和官员往往刻意阻拦信息公开或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甚至在公众利用新媒体各种资源找出事实真相后,还企图辩解、搪塞。此外,自媒体之所以易导致谣言泛滥也是因为公众一方面缺乏法律意识,不明白传播谣言的危害和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我国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保证政府公信力必须从法制上进行约束。
三、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一)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务模式。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 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要尽快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企业、公民个人的网络行为都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说明。目前很多网站实行了实名制注册,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可扩大实名制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要严格实名认证。在信息公开的制度上,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公开的范围,同时明确没有依法信息公开的处罚措施。对于个人利用新媒体发布各种信息的行为,法律要进一步对是否发布谣言、侵权、泄密等进行明确解释,对不法行为的处罚也要严格和明确。此外,政府要加大对于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每个公民了解身处新媒体时代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为维护政府公信力打好基础。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要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就要让社会各界和公众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政府要利用好新媒体设备,如官方网站、微博、移动电视等,建立专门的监督通道,及时接收群众的反馈,并在第一时间给出答复,不能让这些新媒体资源成为摆设。其次,政府要鼓励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媒体的报道和宣传,由过去“封”、“堵”、“压”的模式,转变为鼓励、沟通、协作的模式。
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要主动出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不能等事件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或谣言四起后再发布,从而使政府陷入被动境地。新闻发布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突发重大事件上,政府要经常对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听证制度。我国的听证制度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存在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听证面过窄、听证结果不公开、信息回应不及时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已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把加强、完善听证制度纳入决策范围。
(五)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的公信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