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现实目标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具体体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各个地方发展经济的同时,创新地方治理体制机制,在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如何系统把握地方发展特点,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现联系酒泉实际,对社会治理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民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不仅包括社会治理主体、客体和治理环境的现代化,也包括社会治理各项措施及制度的现代化。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其根本的社会治理动态及经济社会基础。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总面积 19.2万平方公里,辖 1个区 2个市 4个县,67个乡镇、437个行政村、2394个村民小组,8个街道办事处,6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数112.7万。有 42个民族。酒泉是飞天艺术的发源地,航天事业的奠基地,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和核工业都是從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瓜果蔬菜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外贸制种基地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就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来说,酒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现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有待解决。
社会治理涉及到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多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综合所有因素,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统筹考虑,协同推进。酒泉在社会治理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是突出全民参与,全方位深化平安酒泉建设。全面开展了以零命案县(市、区)、“零发”村(社区)以及零犯罪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单位为载体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市有 4 个县市保持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其中瓜州县保持全国平安县(市、区)称号。市级平安乡镇(街道)表彰命名率达 100%。争创全省平安县的肃州区、金塔县、肃北县初评达标,人民群众对平安创建知晓率达到 90%以上。
二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大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络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探索建立了聚合管理职能、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投诉受理功能的高效网络管理服务新形式。开设了12345热线、官网、微信、短信特服、移动客户端等应用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和形式,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是建立防控体系,切实增强社会面掌控能力。全面推行“六网合一”立体化“大巡防”体系和“四巡一防”治安防控模式。大力推广多维“大巡防”指挥拓扑示意图,整体提高防控效能。进一步加大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力度,将全市 66个城市社区划分为 395个网格,实现全市 100%全覆盖。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馆、居民楼院等内部技防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扩大农村农户小技防建设覆盖面。实现了对城市公共部位、所有乡镇所在地和省、市、县三级道路边界出入口技术防控全覆盖。近年来,通过视频技防措施协助破案数达到20%,有力助推了破案率的提升。
从酒泉实际出发,在社会治理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配置机制、人性化管理;运用法治手段依法治理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不断增加,观念理念的陈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发展。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公共服务投入较少。受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需求。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来看,政府社会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对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是基层工作长效治理机制难以形成。一些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存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式开展工作的现象,服务群众有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比如,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上面有活动就紧抓一阵,活动结束又放之任之,对源头上化解矛盾工作不重视,致使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是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利用不足。传统社会中乡规民约、社会习俗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秀传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致使这方面的资源缺失,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四是社会矛盾化解渠道衔接不畅。在社会需求结构和利益结构多元分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主要依托行政手段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一)明确党建引领,加强法治建设。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应有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治理的合力。其次,形成严密的党建基层治理组织构架。对酒泉而言,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龙头”、社区党委(党总支)为主要构成、片区网格党支部和小区(楼栋)网格党小组为重要支撑的党组织体系。打造以党建为引领、覆盖全区域的“服务型、功能型、智慧型”党组织,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二是创新互动机制,实现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格局。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广泛动员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新的发展模式。开展本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查,制定社会治理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实施方案。依托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通过管理手段的精细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为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社会组织大数据库,全面整合社会组织信息资源,规范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机制和方式,推进社会组织信用建设。
(三)构建合理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多元调解体系形成的同时,以政府主导为引领,构建社会自治型人民调解机制,有效提高调解机制的法治化、专业化,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完善公共服务型的行政调解,发展市场引导型的商事调解和行业调解。完善司法机关对涉法涉诉信访的有效化解机制,行政机构对信访问题的正确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信访的第三方参与权,实现信访问题的社会共同治理。不断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确保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整合资源,实现信息互通。
(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就是在面对新的社会矛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约束和规范,能够在全局对基层社会治理层面做到统一规划和部署。逐步构建起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公司、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等积极参与和有序运转的多元治理体系。不断探索建立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推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使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面对新问题,完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坚持公权力不介入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公共事务自治原则。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智慧型基层社会服务组织,立足现状,整合资源,形成互动、联通和具有网络化的信息平台。不断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探索建立数据标准体系等,探索发展“互联网 +”社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推动社区网格化由风险防控等相对单一的功能走向多功能、立体化、联动式的社区综合服务载体,在提升社区服务绩效的同时,进一步延伸社区服务的广度和宽度。
(本文作者单位:中共酒泉市委党校。作者简介:刘学龙,硕士研究生,中共酒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基础理论。)
一、酒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状况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民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不仅包括社会治理主体、客体和治理环境的现代化,也包括社会治理各项措施及制度的现代化。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其根本的社会治理动态及经济社会基础。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总面积 19.2万平方公里,辖 1个区 2个市 4个县,67个乡镇、437个行政村、2394个村民小组,8个街道办事处,6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数112.7万。有 42个民族。酒泉是飞天艺术的发源地,航天事业的奠基地,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和核工业都是從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瓜果蔬菜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外贸制种基地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就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来说,酒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现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有待解决。
社会治理涉及到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多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综合所有因素,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统筹考虑,协同推进。酒泉在社会治理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是突出全民参与,全方位深化平安酒泉建设。全面开展了以零命案县(市、区)、“零发”村(社区)以及零犯罪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单位为载体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市有 4 个县市保持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其中瓜州县保持全国平安县(市、区)称号。市级平安乡镇(街道)表彰命名率达 100%。争创全省平安县的肃州区、金塔县、肃北县初评达标,人民群众对平安创建知晓率达到 90%以上。
二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大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络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探索建立了聚合管理职能、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投诉受理功能的高效网络管理服务新形式。开设了12345热线、官网、微信、短信特服、移动客户端等应用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和形式,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是建立防控体系,切实增强社会面掌控能力。全面推行“六网合一”立体化“大巡防”体系和“四巡一防”治安防控模式。大力推广多维“大巡防”指挥拓扑示意图,整体提高防控效能。进一步加大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力度,将全市 66个城市社区划分为 395个网格,实现全市 100%全覆盖。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馆、居民楼院等内部技防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扩大农村农户小技防建设覆盖面。实现了对城市公共部位、所有乡镇所在地和省、市、县三级道路边界出入口技术防控全覆盖。近年来,通过视频技防措施协助破案数达到20%,有力助推了破案率的提升。
二、酒泉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不足
从酒泉实际出发,在社会治理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配置机制、人性化管理;运用法治手段依法治理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不断增加,观念理念的陈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发展。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公共服务投入较少。受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需求。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来看,政府社会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对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是基层工作长效治理机制难以形成。一些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存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式开展工作的现象,服务群众有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比如,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上面有活动就紧抓一阵,活动结束又放之任之,对源头上化解矛盾工作不重视,致使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是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利用不足。传统社会中乡规民约、社会习俗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秀传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致使这方面的资源缺失,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四是社会矛盾化解渠道衔接不畅。在社会需求结构和利益结构多元分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主要依托行政手段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党建引领,加强法治建设。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应有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治理的合力。其次,形成严密的党建基层治理组织构架。对酒泉而言,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龙头”、社区党委(党总支)为主要构成、片区网格党支部和小区(楼栋)网格党小组为重要支撑的党组织体系。打造以党建为引领、覆盖全区域的“服务型、功能型、智慧型”党组织,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二是创新互动机制,实现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格局。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广泛动员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新的发展模式。开展本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查,制定社会治理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实施方案。依托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通过管理手段的精细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为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社会组织大数据库,全面整合社会组织信息资源,规范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机制和方式,推进社会组织信用建设。
(三)构建合理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多元调解体系形成的同时,以政府主导为引领,构建社会自治型人民调解机制,有效提高调解机制的法治化、专业化,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完善公共服务型的行政调解,发展市场引导型的商事调解和行业调解。完善司法机关对涉法涉诉信访的有效化解机制,行政机构对信访问题的正确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信访的第三方参与权,实现信访问题的社会共同治理。不断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确保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整合资源,实现信息互通。
(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就是在面对新的社会矛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约束和规范,能够在全局对基层社会治理层面做到统一规划和部署。逐步构建起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工作站、公司、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等积极参与和有序运转的多元治理体系。不断探索建立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推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使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面对新问题,完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坚持公权力不介入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公共事务自治原则。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智慧型基层社会服务组织,立足现状,整合资源,形成互动、联通和具有网络化的信息平台。不断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探索建立数据标准体系等,探索发展“互联网 +”社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推动社区网格化由风险防控等相对单一的功能走向多功能、立体化、联动式的社区综合服务载体,在提升社区服务绩效的同时,进一步延伸社区服务的广度和宽度。
(本文作者单位:中共酒泉市委党校。作者简介:刘学龙,硕士研究生,中共酒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