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之所以能从苹果落地而得到万有引力这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有了想象力。想象力的伟大是我们人类能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才能发现新的事物。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想象力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理应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在广阔的天空里自由地飞翔。因为新课程改革呼唤人文教育,呼唤生活化教育;因为新课程改革重视将活动力注入课堂。学生学会了想象,才能学会创造。
一、续编故事,在想象中创新
品德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品社《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小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据此,我们品社学科的教研理念就应更新为:紧紧围绕二期课改精神,以先进理念为先导,以实践课改为主线,以校本研修为基点,以科学规律为准绳,聚焦课堂教学,聚焦教师发展,倡导自主、合作、分享的教研模式,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为了把握德育新走向,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品社学科教学质量,就需要我们品社学科的广大教师不断地运用教研新策略。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品社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采访、交流、表演等活动,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孩子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虽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课堂正好为孩子们的这些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展示的平台,使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从而增强孩子们道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动脑筋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现象已有所改变,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位教师在讲《劳动最光荣》这一课时,没有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知故事,而是提供了两种昆虫:知了和蜜蜂。要求孩子们用各种色彩画出自己选择的角色,分小组编故事并进行表演。此时的课堂没有了整齐的课桌椅,课堂变成了艺术殿堂。孩子们尽管没有画家、没有演员的高深造诣,但是,此时的课堂里,一幅幅画出自孩子们的手,一句句话语出自孩子们之口。虽然稚气,但是孩子们兴趣浓厚。孩子们在“乐”中明理。比如,有孩子说,知了不爱劳动。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雪花漫天飞舞,知了没有食物吃,快要死了,是小蜜蜂和其他小伙伴把知了抬回家。小蜜蜂给知了治病,还喂它蜂蜜吃,知了才得救了。知了羞得满脸通红,以后就变得爱劳动啦!
尽管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有劳动才会有收获,劳动是光荣的。没有照本宣科,没有生硬的说教,此时,孩子们在大胆想象中进行创造,在快乐游戏中获得了新知,加深了认识,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在实践中发展
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要让孩子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手脚,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充分自主的选择,选择活动的形式,选择交流的内容,选择沟通的伙伴,因为孩子们只有在充分自主选择的场景中才会激起学习的兴奋点,才会真正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享受课堂的快乐,课堂也才能真正与生活接轨。因此,在品社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逼真的、切合孩子们生活实际的模拟情境,引导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师生一起“沉入其中”,“沉”得越“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导行效果就越好。
比如,有教师执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以教室为“模拟阵地”,在教室中间腾出一大块空间,同时摆出精心制作的道具护栏、斑马线、红绿灯等,稍加布置,仿佛一个浓缩了的街道,十字路口就在学生面前。“小交警”戴上警帽,录音机播放现场录制的各种汽车、摩托车的引擎声、喇叭声即各种嘈杂声,“红绿灯”间隔闪亮……模拟场景的逼真,仿佛真的把孩子们带到了大街上,他们模拟人行道,识别交通信号,兴致勃勃又小心翼翼,好像真的一样。教师与其他孩子从旁边指导、评论,师生一起参与,然后联系孩子们的实际和平时的生活体验,又把他们在“模拟情境”中参与或观察时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此时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创新,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越多越好,呈现的方式也并不是越花哨越好,关键在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恰当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在倡导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直观、生动的效果给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仅仅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例如《春天的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春天,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扛起摄像机到公园、田野、山坡等好多地方拍摄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课堂上,教师创设了一个“欣赏春天”的情境:那一个个漂亮精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学生一阵阵哇哇的惊叹声,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闹。但是当教师要请学生介绍一下画面中的内容时,好多学生却对画面中的许多植物不认识,教师就显得很无奈,辛辛苦苦创设的这一情境却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往在听课中也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标;有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这样就难以提升教学效果,这是优质课少的重要原因。
其实,教师创设的这一“欣赏春天”的情境并没有错,问题是呈现的方式并不恰当。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去收集有关春天的东西,再在课堂上创设“我眼中的春天”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物品,交流自己的感悟。或者干脆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中去找找春天。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中的活动,其实是在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享受,它还品德于真实,还品德于愉悦,还品德于人性……在这个“生活化”的德育舞台上,学生享受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了道德智慧,这种智慧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品德就在这享受中生成!实践证明,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是孩子们的快乐家园,是培养孩子丰富想象力的沃土。为孩子们撑起一方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孩子们的心灵去旅行,努力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并促使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一、续编故事,在想象中创新
品德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品社《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小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据此,我们品社学科的教研理念就应更新为:紧紧围绕二期课改精神,以先进理念为先导,以实践课改为主线,以校本研修为基点,以科学规律为准绳,聚焦课堂教学,聚焦教师发展,倡导自主、合作、分享的教研模式,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为了把握德育新走向,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品社学科教学质量,就需要我们品社学科的广大教师不断地运用教研新策略。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品社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采访、交流、表演等活动,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孩子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虽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课堂正好为孩子们的这些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展示的平台,使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从而增强孩子们道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动脑筋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现象已有所改变,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位教师在讲《劳动最光荣》这一课时,没有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知故事,而是提供了两种昆虫:知了和蜜蜂。要求孩子们用各种色彩画出自己选择的角色,分小组编故事并进行表演。此时的课堂没有了整齐的课桌椅,课堂变成了艺术殿堂。孩子们尽管没有画家、没有演员的高深造诣,但是,此时的课堂里,一幅幅画出自孩子们的手,一句句话语出自孩子们之口。虽然稚气,但是孩子们兴趣浓厚。孩子们在“乐”中明理。比如,有孩子说,知了不爱劳动。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雪花漫天飞舞,知了没有食物吃,快要死了,是小蜜蜂和其他小伙伴把知了抬回家。小蜜蜂给知了治病,还喂它蜂蜜吃,知了才得救了。知了羞得满脸通红,以后就变得爱劳动啦!
尽管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有劳动才会有收获,劳动是光荣的。没有照本宣科,没有生硬的说教,此时,孩子们在大胆想象中进行创造,在快乐游戏中获得了新知,加深了认识,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在实践中发展
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要让孩子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手脚,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充分自主的选择,选择活动的形式,选择交流的内容,选择沟通的伙伴,因为孩子们只有在充分自主选择的场景中才会激起学习的兴奋点,才会真正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享受课堂的快乐,课堂也才能真正与生活接轨。因此,在品社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逼真的、切合孩子们生活实际的模拟情境,引导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师生一起“沉入其中”,“沉”得越“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导行效果就越好。
比如,有教师执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以教室为“模拟阵地”,在教室中间腾出一大块空间,同时摆出精心制作的道具护栏、斑马线、红绿灯等,稍加布置,仿佛一个浓缩了的街道,十字路口就在学生面前。“小交警”戴上警帽,录音机播放现场录制的各种汽车、摩托车的引擎声、喇叭声即各种嘈杂声,“红绿灯”间隔闪亮……模拟场景的逼真,仿佛真的把孩子们带到了大街上,他们模拟人行道,识别交通信号,兴致勃勃又小心翼翼,好像真的一样。教师与其他孩子从旁边指导、评论,师生一起参与,然后联系孩子们的实际和平时的生活体验,又把他们在“模拟情境”中参与或观察时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此时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创新,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越多越好,呈现的方式也并不是越花哨越好,关键在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恰当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在倡导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直观、生动的效果给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仅仅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例如《春天的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春天,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扛起摄像机到公园、田野、山坡等好多地方拍摄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课堂上,教师创设了一个“欣赏春天”的情境:那一个个漂亮精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学生一阵阵哇哇的惊叹声,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闹。但是当教师要请学生介绍一下画面中的内容时,好多学生却对画面中的许多植物不认识,教师就显得很无奈,辛辛苦苦创设的这一情境却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往在听课中也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标;有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这样就难以提升教学效果,这是优质课少的重要原因。
其实,教师创设的这一“欣赏春天”的情境并没有错,问题是呈现的方式并不恰当。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去收集有关春天的东西,再在课堂上创设“我眼中的春天”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物品,交流自己的感悟。或者干脆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中去找找春天。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中的活动,其实是在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享受,它还品德于真实,还品德于愉悦,还品德于人性……在这个“生活化”的德育舞台上,学生享受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了道德智慧,这种智慧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品德就在这享受中生成!实践证明,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是孩子们的快乐家园,是培养孩子丰富想象力的沃土。为孩子们撑起一方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孩子们的心灵去旅行,努力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并促使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