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校本课程为辅助的课程设置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必然适应社会需要这一性质决定的。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内容是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阐明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间的关系。这一章的教材涉及了不少有关天文学的基础,而学生学习一些天文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能大大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胸怀。为了让学生学好“天体和天体系统”一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之后,又辅之以校本课程“天文观测之天体和天体系统”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两者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下面就把我们组织教学的具体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准备工作
(一)集体研究和现场备课:“天文观测之天体和天体系统”实践活动是在高一全年级范围内进行的。有关教师进行了集体研究、分工负责,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确定讲什么、看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为了更好地结合实际,教师都到现场进行备课熟悉星空和观测场地。
(二)做好物质准备工作:星图是认识星空最主要的工具。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星图,我们预先印发给每个同学一份活动星图的半成品材料,让学生事前加工制作并练习使用,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制作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两架天文望远镜和天球仪,又结合教材自己绘制了有关天球、秋夜星空和主要星座的幻灯片,准备了挂图、资料及幻灯机、手电筒、相机等工具。
(三)落实组织工作:为了使活动顺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认真细致地做了组织工作,如确定时间、地点、方式方法、教师分工、学生分组等问题。严密的组织、良好的秩序,是搞好实践活动的保证。
二、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次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一)讲课:这是搞好认星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讲课的内容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同时又是教材的深化和补充。主要讲了以下几个内容:
1.天球和天球坐标:在讲述天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具体讲了有关天球的知识及用途,这时不少学生提出了“什么叫赤经、赤纬”、“为什么天文望远镜有地平式装置和赤道式装置”等问题,于是教师因势利导,结合地理课所学的经、纬度知识,向学生介绍了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解释了地平高度角、地平方位角、时角、赤经、赤纬等基本概念。
2.介绍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琴座、天鹰座、天鹅座等主要星座,以及木星、土星的具体情况,包括它们的位置、形状、亮星、星等、特点等。我们充分运用幻灯片,并结合一些有关的优美诗句、神话传说进行讲解。同学们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住了,不少同学在课后提了好多问题:如“全天著名的亮星有哪些?”、“牛郎星和织女星距离有多远?”、“银河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等等,气氛非常活跃。
3.讲解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极星定方向和纬度的方法,以及根据大熊星座定季节的方法等。同学们一方面聚精会神地听着,一方面不住地用手比划着,个个跃跃欲试,强烈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
实践活动的讲课是必要的环节,但它比第一课堂教学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二)认星:这是书本知识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阶段,也是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核心。
认星活动是在视野良好、灯光较暗的电教楼楼顶上进行的。把全年级同学分成两批若干个小组,每组约有十余人。除了教研组老师每人带一组外,还请了南宁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会员及学校天文小组的骨干同学每人也带一组,分别进行认星活动。
在认星活动中,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熟悉六个主要星座;另一种方法是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木星和土星。在认识星空的活动中,辅导老师和天文组的同学,引导同学们看星、找星、认星,教给同学们一些方法和规律。平时并不为人们注意的满天星斗,今晚突然变成了大家的“亲朋好友”。有的老师指着天空向同学们发问:“假如你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走在荒郊野外,迷失了方向,怎么办?”从而教同学们如何利用北斗七星和仙后座来找北极星的方法。不少同学仰望苍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断地脱口而出:“北极星是否和其他星星一样也是东升西落?”北斗七星的斗柄为什么能指示季节?”“到了南半球还能看见北极星吗?” “土星的光环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一人提问,大家争答,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三)总结:学生的书面总结,是检查第二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书面总结既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也要有思想、认识上的体会。不少同学在收获体会中,表达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看法和想法,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想。
三、体会
近些年来天文学的发现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天文领域都会有易于被公众理解或关注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时常会发生一些诸如日月食、流星雨等易于被公众观测的天文现象。校本课程“天文观测”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延伸,更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源泉;校本课程“天文观测”也是教师转变课程角色,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重要渠道。
一、准备工作
(一)集体研究和现场备课:“天文观测之天体和天体系统”实践活动是在高一全年级范围内进行的。有关教师进行了集体研究、分工负责,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确定讲什么、看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为了更好地结合实际,教师都到现场进行备课熟悉星空和观测场地。
(二)做好物质准备工作:星图是认识星空最主要的工具。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星图,我们预先印发给每个同学一份活动星图的半成品材料,让学生事前加工制作并练习使用,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制作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两架天文望远镜和天球仪,又结合教材自己绘制了有关天球、秋夜星空和主要星座的幻灯片,准备了挂图、资料及幻灯机、手电筒、相机等工具。
(三)落实组织工作:为了使活动顺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认真细致地做了组织工作,如确定时间、地点、方式方法、教师分工、学生分组等问题。严密的组织、良好的秩序,是搞好实践活动的保证。
二、实践活动的进行
这次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一)讲课:这是搞好认星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讲课的内容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同时又是教材的深化和补充。主要讲了以下几个内容:
1.天球和天球坐标:在讲述天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具体讲了有关天球的知识及用途,这时不少学生提出了“什么叫赤经、赤纬”、“为什么天文望远镜有地平式装置和赤道式装置”等问题,于是教师因势利导,结合地理课所学的经、纬度知识,向学生介绍了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解释了地平高度角、地平方位角、时角、赤经、赤纬等基本概念。
2.介绍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琴座、天鹰座、天鹅座等主要星座,以及木星、土星的具体情况,包括它们的位置、形状、亮星、星等、特点等。我们充分运用幻灯片,并结合一些有关的优美诗句、神话传说进行讲解。同学们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住了,不少同学在课后提了好多问题:如“全天著名的亮星有哪些?”、“牛郎星和织女星距离有多远?”、“银河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等等,气氛非常活跃。
3.讲解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极星定方向和纬度的方法,以及根据大熊星座定季节的方法等。同学们一方面聚精会神地听着,一方面不住地用手比划着,个个跃跃欲试,强烈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
实践活动的讲课是必要的环节,但它比第一课堂教学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二)认星:这是书本知识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阶段,也是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核心。
认星活动是在视野良好、灯光较暗的电教楼楼顶上进行的。把全年级同学分成两批若干个小组,每组约有十余人。除了教研组老师每人带一组外,还请了南宁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会员及学校天文小组的骨干同学每人也带一组,分别进行认星活动。
在认星活动中,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熟悉六个主要星座;另一种方法是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木星和土星。在认识星空的活动中,辅导老师和天文组的同学,引导同学们看星、找星、认星,教给同学们一些方法和规律。平时并不为人们注意的满天星斗,今晚突然变成了大家的“亲朋好友”。有的老师指着天空向同学们发问:“假如你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走在荒郊野外,迷失了方向,怎么办?”从而教同学们如何利用北斗七星和仙后座来找北极星的方法。不少同学仰望苍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断地脱口而出:“北极星是否和其他星星一样也是东升西落?”北斗七星的斗柄为什么能指示季节?”“到了南半球还能看见北极星吗?” “土星的光环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一人提问,大家争答,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三)总结:学生的书面总结,是检查第二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书面总结既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也要有思想、认识上的体会。不少同学在收获体会中,表达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看法和想法,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想。
三、体会
近些年来天文学的发现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天文领域都会有易于被公众理解或关注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时常会发生一些诸如日月食、流星雨等易于被公众观测的天文现象。校本课程“天文观测”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延伸,更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源泉;校本课程“天文观测”也是教师转变课程角色,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