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语说,一滴水也能看见大海的色彩。一颗露珠也可以闪烁太阳的光辉。要使学生懂得,小事不小,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可以“以小见大”的。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作文都有一个突出的毛病,那就是“干瘪”,整篇文章中,具体、细致的描述少,空洞概括的介绍多,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
当然,要想改变现状,仅靠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使作文内容充实起来,形象丰满起来,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生活上下功夫。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首先,要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生活同作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优秀的文章,所写者小,而所见者大,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必能唤起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的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所体现的“精神美”,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它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俗语说,一滴水也能看见大海的色彩。一颗露珠也可以闪烁太阳的光辉。要使学生懂得,小事不小,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可以“以小见大”的。朱自清的散文佳作《背影》、萧乾的散文《枣核》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典范材料。
其次,随时结合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由表及里、深入思索。我校有一名后勤主任,姓肖,平时生活节俭,是个当家理财的好手,很有经济头脑。学校派他购买食堂所需物品,他总是精打细算,买的菜不仅便宜,而且合师生的味口。不过他若是看见有学生随意倒掉吃不完的饭菜,总是板起脸来好一顿训斥,毫不留情面。学生在背后都说他吝啬、“老抠”。我组织了学生对肖主任进行了观察采访,对其言行、思想作了深入的分析,布置同学写主任,结果,大家都写得内容充实,生动感人。
2.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宜“粗”。只有把视线集中到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有位同学写了两个农妇吵架的情景,对人物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讲话的腔调等都作了细致的逼真的描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成功,那个同学在介绍写作经验时说,那完全得益于细致的观察。许多大作家写作上更有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没有作家独具慧眼的观察和发现,他能写得那么真实、生动、感人吗?
3.由分到合,先合后分。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如何具体运用?不能囫囵吞枣地看,要“拆散”来看,从各个侧面看。有的学生每天在白杨树下学习、生活,让他们写白杨树,也只是“高大”,“挺拔”之类的现成词语。我便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然后体会作者如何从形美、景美、神美各方面描绘的,单是形美又是如何对白杨树的枝、干、皮、叶等方面来观察和描绘的。之后,再指导学生写苦楝树、杨柳树,同学们都能在认真观察之后,对其作出细致准确而生动的描述。
4.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想象,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干瘪、浅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想不远”、“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
5.随时采撷、及时记录。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把观察、思考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看了写,边看边写,看看写写,久而久之,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我给学生讲明“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并且以李贺的诗囊为例,激发同学观察的热情,引导他们观察的兴趣。要求每位同学都配备一个观察记录本,一枝笔,一个本子不离身,有所览辄省记。这样不少同学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了大量习作。
第三,及时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些学生对生活观察得较为细致,联想较为丰富、思路较为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较为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自己观察生活的体会,分析材料的方法。这些学生的现身说法,大家听了会感到亲切,会得到启发一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不防让那些不注意观察和思考的学生谈谈写不出、写不细的苦楚,从“那一面”给大家以启发。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评议的说话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第四、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要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辄就“走出去”。要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提高。要通过做“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自己的老师,可以先写老师的外貌、再写老师的语言、老师的动作,然后再写老师的心理活动,最后再选取班里的老师的典型事例。这样在此基础上再写“我的老师”估计不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代之而来的可能是:“下笔如有神”,了。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的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的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再细看人物的脸型。写人物肖像先描写人物总体形象,再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有“序”,写起采才不会乱。当然;文无定法,教师要通过不同作家表现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鲁迅先生写人“画眼睛”的方法就揭示了观察、写作人物抓特征的奥秘。
第五,要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开拓引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学生模仿、学习和借鉴。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添加带有时代特点、信息、精神风貌的文章,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表现特点。山东高密市李希贵同志“语文实验室”的做法,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颇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六,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很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以收效的,更是难以持久不懈的。从根本上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须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和热情。刘白羽说:“热爱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品质。”对集体、对生活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那他就谈不上细心观察,即使“闪光的思想”、 “闪光的人物”在你眼前跳舞,他也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我们要十分重视结合读写听说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使学生人人都做有心人。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务必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学》
[2] 《作文周刊》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作文都有一个突出的毛病,那就是“干瘪”,整篇文章中,具体、细致的描述少,空洞概括的介绍多,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
当然,要想改变现状,仅靠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使作文内容充实起来,形象丰满起来,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生活上下功夫。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首先,要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生活同作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优秀的文章,所写者小,而所见者大,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必能唤起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的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所体现的“精神美”,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它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俗语说,一滴水也能看见大海的色彩。一颗露珠也可以闪烁太阳的光辉。要使学生懂得,小事不小,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可以“以小见大”的。朱自清的散文佳作《背影》、萧乾的散文《枣核》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典范材料。
其次,随时结合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由表及里、深入思索。我校有一名后勤主任,姓肖,平时生活节俭,是个当家理财的好手,很有经济头脑。学校派他购买食堂所需物品,他总是精打细算,买的菜不仅便宜,而且合师生的味口。不过他若是看见有学生随意倒掉吃不完的饭菜,总是板起脸来好一顿训斥,毫不留情面。学生在背后都说他吝啬、“老抠”。我组织了学生对肖主任进行了观察采访,对其言行、思想作了深入的分析,布置同学写主任,结果,大家都写得内容充实,生动感人。
2.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宜“粗”。只有把视线集中到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有位同学写了两个农妇吵架的情景,对人物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讲话的腔调等都作了细致的逼真的描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成功,那个同学在介绍写作经验时说,那完全得益于细致的观察。许多大作家写作上更有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没有作家独具慧眼的观察和发现,他能写得那么真实、生动、感人吗?
3.由分到合,先合后分。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如何具体运用?不能囫囵吞枣地看,要“拆散”来看,从各个侧面看。有的学生每天在白杨树下学习、生活,让他们写白杨树,也只是“高大”,“挺拔”之类的现成词语。我便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然后体会作者如何从形美、景美、神美各方面描绘的,单是形美又是如何对白杨树的枝、干、皮、叶等方面来观察和描绘的。之后,再指导学生写苦楝树、杨柳树,同学们都能在认真观察之后,对其作出细致准确而生动的描述。
4.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想象,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干瘪、浅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想不远”、“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
5.随时采撷、及时记录。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把观察、思考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看了写,边看边写,看看写写,久而久之,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我给学生讲明“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并且以李贺的诗囊为例,激发同学观察的热情,引导他们观察的兴趣。要求每位同学都配备一个观察记录本,一枝笔,一个本子不离身,有所览辄省记。这样不少同学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了大量习作。
第三,及时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些学生对生活观察得较为细致,联想较为丰富、思路较为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较为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自己观察生活的体会,分析材料的方法。这些学生的现身说法,大家听了会感到亲切,会得到启发一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不防让那些不注意观察和思考的学生谈谈写不出、写不细的苦楚,从“那一面”给大家以启发。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评议的说话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第四、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要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辄就“走出去”。要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提高。要通过做“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自己的老师,可以先写老师的外貌、再写老师的语言、老师的动作,然后再写老师的心理活动,最后再选取班里的老师的典型事例。这样在此基础上再写“我的老师”估计不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代之而来的可能是:“下笔如有神”,了。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的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的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再细看人物的脸型。写人物肖像先描写人物总体形象,再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有“序”,写起采才不会乱。当然;文无定法,教师要通过不同作家表现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鲁迅先生写人“画眼睛”的方法就揭示了观察、写作人物抓特征的奥秘。
第五,要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开拓引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学生模仿、学习和借鉴。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添加带有时代特点、信息、精神风貌的文章,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表现特点。山东高密市李希贵同志“语文实验室”的做法,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颇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六,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很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以收效的,更是难以持久不懈的。从根本上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须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和热情。刘白羽说:“热爱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品质。”对集体、对生活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那他就谈不上细心观察,即使“闪光的思想”、 “闪光的人物”在你眼前跳舞,他也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我们要十分重视结合读写听说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使学生人人都做有心人。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务必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学》
[2] 《作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