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晦涩难懂,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赏析品味,而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品味诗词,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本文试图从有效教学设计开始去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课堂 诗词 有效 设计
近年来,中国古典诗词正兴起一股文化热,它们走出课本,它们以另一种综艺或传唱的形式引起人们注意,譬如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获得一致好评。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悠远,理解起来绝非易事,因此在中学课堂里,教学中应采用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又该如何让懵懂无知、少不更事的高中生去品味诗词的美,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有所得,在课堂之前,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做到做到真正的有效。下面我将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浅谈其教学设计。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味摩洁诗,诗中有画;观摩洁画,画中有诗。”无论是诗,还是词都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最经典的便是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反复吟诵以后,设计里,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一句一景,让学生概括图景,并取一个动听的名字,并把整个图景描绘出来。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为了保证设计的有效,学生概括完以后,我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把图景展示出来,有声有色,立体动态,这极易引起学生兴趣,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讲学,而是“声情并茂”的再现,课堂气氛很容易活跃起来。相对学生而言,他们比较喜欢这样的愉快教学,课堂上既轻松又能学到东西。
当然,为了保证课堂的时间属于它真正的主人,我设计里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这点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说,并不是任学生天马行空的说,我在教学设计里已经给学生指明了鉴赏角度,可从表达技巧、语言特点、情感方面入手。注意抓形容词、动词等关键词,并给予学生示例展示:
我最喜欢的是执手泪眼图,原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喜欢它,是因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了神态描写,通过几个简单的动词:“执手”、“相看”、“凝噎”,描绘出了分别时泪眼望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离别时含泪凝噎的一种儿女情态,欲说还休。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更能表现出离人分离时的哀愁与不舍。
给出示例的目的是让不说话的学生有话说,不会说话的学生会说话。事实证明,这是极其有效的。在公开课的时候,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纷纷跃跃欲试。他们分别概括了长亭送别图、兰舟催发图、执手泪眼图、烟波雾霭图、酒醒柳月图、好景虚设图。在赏析这几幅图的时候,学生无一例外的都谈到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酒、杨柳、晓月、残月等意象。并且都重点谈到了手法,几乎每一幅图里都包含了不同的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尤为惊叹,在此摘录如下:
我最喜欢的是酒醒柳月图,原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读起来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柔与美。酒醒之后,我该何去何从?那杨柳依依的小桥流水边?陪伴我的只有那晓风,只有那残月,再无伊人。月缺人缺,月圆人不圆,情景交融,设问、虚写、想象多种手法融合,构成了一幅如此凄美落寞的图景。
学生在各自的发言中,都谈到了多种意象和手法,慢慢体会到了词人的离人心境,越是谈得多,越能感同身受,也越能品味这首词的情感。最后,教师再总结归纳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学习成果,设计里最后增加了课外知识迁移,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对比分析秦观的《满庭芳》,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老师不再是一言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学生才是真正的学有所得。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育之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哲.《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2]章国华.《柳永——一种凄美维度的解读》[J].中学语文,2004年13期
[3]王凤瑜.《“读、思、写”结合的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4(18)
[4]孙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高中)
关键词:课堂 诗词 有效 设计
近年来,中国古典诗词正兴起一股文化热,它们走出课本,它们以另一种综艺或传唱的形式引起人们注意,譬如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获得一致好评。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悠远,理解起来绝非易事,因此在中学课堂里,教学中应采用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又该如何让懵懂无知、少不更事的高中生去品味诗词的美,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有所得,在课堂之前,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做到做到真正的有效。下面我将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浅谈其教学设计。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味摩洁诗,诗中有画;观摩洁画,画中有诗。”无论是诗,还是词都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最经典的便是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反复吟诵以后,设计里,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一句一景,让学生概括图景,并取一个动听的名字,并把整个图景描绘出来。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为了保证设计的有效,学生概括完以后,我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把图景展示出来,有声有色,立体动态,这极易引起学生兴趣,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讲学,而是“声情并茂”的再现,课堂气氛很容易活跃起来。相对学生而言,他们比较喜欢这样的愉快教学,课堂上既轻松又能学到东西。
当然,为了保证课堂的时间属于它真正的主人,我设计里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这点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说,并不是任学生天马行空的说,我在教学设计里已经给学生指明了鉴赏角度,可从表达技巧、语言特点、情感方面入手。注意抓形容词、动词等关键词,并给予学生示例展示:
我最喜欢的是执手泪眼图,原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喜欢它,是因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了神态描写,通过几个简单的动词:“执手”、“相看”、“凝噎”,描绘出了分别时泪眼望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离别时含泪凝噎的一种儿女情态,欲说还休。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更能表现出离人分离时的哀愁与不舍。
给出示例的目的是让不说话的学生有话说,不会说话的学生会说话。事实证明,这是极其有效的。在公开课的时候,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纷纷跃跃欲试。他们分别概括了长亭送别图、兰舟催发图、执手泪眼图、烟波雾霭图、酒醒柳月图、好景虚设图。在赏析这几幅图的时候,学生无一例外的都谈到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酒、杨柳、晓月、残月等意象。并且都重点谈到了手法,几乎每一幅图里都包含了不同的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尤为惊叹,在此摘录如下:
我最喜欢的是酒醒柳月图,原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读起来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柔与美。酒醒之后,我该何去何从?那杨柳依依的小桥流水边?陪伴我的只有那晓风,只有那残月,再无伊人。月缺人缺,月圆人不圆,情景交融,设问、虚写、想象多种手法融合,构成了一幅如此凄美落寞的图景。
学生在各自的发言中,都谈到了多种意象和手法,慢慢体会到了词人的离人心境,越是谈得多,越能感同身受,也越能品味这首词的情感。最后,教师再总结归纳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学习成果,设计里最后增加了课外知识迁移,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对比分析秦观的《满庭芳》,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老师不再是一言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学生才是真正的学有所得。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育之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哲.《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2]章国华.《柳永——一种凄美维度的解读》[J].中学语文,2004年13期
[3]王凤瑜.《“读、思、写”结合的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4(18)
[4]孙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