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语言能力跟学习能力密切相关。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堂上存在重操作轻语言的现象,作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让学生“说”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让导入实在、课堂教学实效、小结意味深长。通过“说”,使学生动起来,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教师静下来,积极反思,构建更加有活力、有创造性的课堂。
关健词:信息技术课;“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41-03
每年市教育局组织的视导检查,学校都比较重视。前来视导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本市教学方面的权威,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听课。本学期为了迎接视导检查,笔者精心备课,自以为准备得非常充分了,但是专家在听完课后,还是非常委婉地指出: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把“菜单栏”上的“命令”说成是“按钮”了。显然学生弄混了,这是个明显的错误,而笔者没有指出来。接着听课的教师还很幽默地问我:“是不是平时只教做没教说了呀?”他的话一语中的,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说”好像都被忽略了。笔者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课要重视操作,要少讲多练,学生说的机会自然就很少。经常发现有学生会做,不会说,有时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没有完成的同学,他可以很容易帮没完成的同学做出来,但要是在帮助别人时,“动口”不“动手”,他们便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讲解。
反思自己的课堂,的确让学生说的时间较少,一方面学生不会说,另一方面即便“会说”,也存在语言随意化、口语化的现象。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提出每堂课要保证学生的操作时间在75%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了“说”的权利。且不说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信息技术课也责无旁贷。就是从信息技术课自身来说,“说”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主体的重要形式,是加强互动交流、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其实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于是笔者有意在课堂中重视“说”的练习。
一、温故知新——“说”让导入更实在
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节,是这门学科的特点,学生遗忘性较大,常常是学习了新课,上一节课的内容就忘记了。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在已学习的操作、技能得以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新操作、新技能。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上节课学习了什么,一方面回顾了上节课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的真正水平是什么样子,从而有的放矢。尤其是有些内容,一课时完成不了,教学第二课时,让学生回顾一下,唤起学生的记忆,再教学新知,效果会非常好。这样,每节课都能根据具体情况,回顾学过的知识、操作,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导入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兼顾到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平时的家常课,这样导入最简单,却最有效、最直接,好的导入使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温故知新”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循序渐进——“说”让教学更实效
1.“鹦鹉学舌”——重复述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表率,信息技术学科用到的计算机专业语言比较多,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来讲,要一下子描述到位,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说”,笔者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先模仿后创造,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针对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笔者有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讲完操作方法,让学生重复;涉及重要的知识点或计算机专业名词,让学生重复。在学生发言时,时刻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用词要精准。经过一段时间,效果很明显,即便涉及计算机专业语言,学生也能说得有模有样了,再也不会产生把 “菜单栏”上的“命令”说成是“按钮”的现象了。
2.“众说纷纭”——多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笔者有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爱说、会说。形式多样,可以大声跟着教师讲,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嘀沽,更可以小组内互相说,可以转换角色说;内容多样,可以说思路、说疑惑、说想法,甚至是说心情……尽量使人人都有机会,能体验到“说”的成功喜悦,从而保持“说”的欲望。特别是在“作品展示”这一环节,笔者尽量不发表意见,让学生互评,引导他们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学会肯定别人,学习给别人提诚恳的建议。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善于学习别人,最终达到鼓励学生做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作品。
3.“七嘴八舌”——展精彩
学生想说、会说后,课堂总是展示出别样的精彩。例如,笔者鼓励学生在操作时,尽量找出别的方法,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学新课时已形成习惯,不需要特别要求,就会有学生告诉大家另一种方法。记得在教学《插入剪贴画》一课时,问学生怎样把插入的剪贴畫删除,有学生说,可以用“撤消”健,还有学生说,可以用键盘上的“DEL”和退格健,还有的说可以选中右击用剪贴命令。有一个学生却说:“可以选中那些不要的图片,然后再直接插入别的图片,即可删除了。这样最快!”随机肯定了他的做法。学生七嘴八舌在说,证明他在动脑筋、在思考,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更是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后来,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兴冲冲地告诉笔者:“老师,我掌握规律了。不管在Word里,还是做幻灯片,都有好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不是用菜单,就是用工具栏上的命令,要不然就是右击运用快捷菜单,或者使用快捷健……”学生学会了归纳与整理,这比他具体学习到什么知识要有用得多。这就是坚持让学生“说”的目的。
4.“脱口而出”——细思量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说,教师也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他们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话语。记得有一次教学《课程表》,在教学第二课时,笔者让学生去找他们第一课时所做内容。但是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保存的作品了,正在着急时,听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电脑里有现成的其他班的作品,偷过来不成了吗?”还有学生跟着附和:“我的这张课程表就是用别人的。”他们说“偷”字不但没有丝毫的愧意,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样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因为学生是脱口而出,所以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有时是学生思想认识有所偏颇,还有时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有误,当然也不乏让教师惊喜的“闪光点”,教师要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及时进行品德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不轻易放过教学中的这些再生资源,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欲语还休——“说”让小结意味深长
去年市里信息技术学科基本功比赛,笔者有幸观摩,参赛选手上的都是同一课——《图形的修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结尾处理。为了总结“橡皮”、“选定”、“任意裁剪”和“放大镜”四种工具的不同作用,不同的选手做法不同。有选手播放录音进行总结,有选手用Flash 动画呈现四种工具,有选手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法小结,而一位选手的做法最简单,却被评委一致认为最好:他请每个学生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过的各种工具的用法,并把自己想成是其中的一种工具,把自己的主要用途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充当某一种工具并把这种工具的作用介绍给别人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学生的思维缘于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只有积极投入总结思考并组织语言,才能演好自己要充当的“工具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听故事”、“看动画”或“听教师讲”。他这样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小结课上所学知识,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课前预设好教师的话,体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样的小结有趣、简单,让人回味。
1.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说”让学生的“语言”动起来。让学生“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说”的练习,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说话更准确、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会表达的能力,这无疑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其次,“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主动说,说别人、说自己,意在唤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小结的过程中出现不全面或不熟练甚至小错误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给其他同学提供了补充和完善的机会,是学生经过主观思考的结果,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第三,“说”让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在信息技术课上,不仅动脑、动手,更要动口,说的时候还可以演,还可以边说边操作,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说,让教师静下来
第一,“说”让教师静下来了解学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地方掌握得较好,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教师了然于胸,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比较多,例如笔者1周17节课,但是有17个班级,认识了解每个学生是件困难的事。给学生更多的“说”的机会,认真聆听,长此以住,可以具体了解更多的学生,为“兼顾每个学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第二,“说”让教师静下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较多,教的是同一内容,多节课一直是简单的重复。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经常是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听之藐藐;教师慷慨激昂,而学生未必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发展。而让学生“说”,教师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反思,尤其是学生的发言偏离教师设置好的思路时,就应该想为什么,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在下一节课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这样能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一节课都是在创造,每一节课都有收获。静下心倾听学生,再认真反思我们的课堂,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也在重新构建自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不跪着教书”!
3.说,让课堂活起来
我们真正需要的课堂,既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集体舞”,是师生能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体验知识的历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是师生一起走过的生命历程。这样的课堂有时并非“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设计严密”,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插嘴,允许质疑,允许发表意见,就像一块块石子,投入到湖面,激起朵朵思维的浪花,这样的课堂,可能偶尔会很嘈杂,可能有时会变得“无序”,但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鲜活的、充满创造性的,也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引导學生发展的场所,才是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场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笔者想,让学生“说”, 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说”无疑正是那些打开文化宝库钥匙中的一把!信息技术课,“动手”更要“动口”!
关健词:信息技术课;“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41-03
每年市教育局组织的视导检查,学校都比较重视。前来视导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本市教学方面的权威,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听课。本学期为了迎接视导检查,笔者精心备课,自以为准备得非常充分了,但是专家在听完课后,还是非常委婉地指出: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把“菜单栏”上的“命令”说成是“按钮”了。显然学生弄混了,这是个明显的错误,而笔者没有指出来。接着听课的教师还很幽默地问我:“是不是平时只教做没教说了呀?”他的话一语中的,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说”好像都被忽略了。笔者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课要重视操作,要少讲多练,学生说的机会自然就很少。经常发现有学生会做,不会说,有时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没有完成的同学,他可以很容易帮没完成的同学做出来,但要是在帮助别人时,“动口”不“动手”,他们便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讲解。
反思自己的课堂,的确让学生说的时间较少,一方面学生不会说,另一方面即便“会说”,也存在语言随意化、口语化的现象。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提出每堂课要保证学生的操作时间在75%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了“说”的权利。且不说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信息技术课也责无旁贷。就是从信息技术课自身来说,“说”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主体的重要形式,是加强互动交流、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其实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于是笔者有意在课堂中重视“说”的练习。
一、温故知新——“说”让导入更实在
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节,是这门学科的特点,学生遗忘性较大,常常是学习了新课,上一节课的内容就忘记了。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在已学习的操作、技能得以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新操作、新技能。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上节课学习了什么,一方面回顾了上节课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的真正水平是什么样子,从而有的放矢。尤其是有些内容,一课时完成不了,教学第二课时,让学生回顾一下,唤起学生的记忆,再教学新知,效果会非常好。这样,每节课都能根据具体情况,回顾学过的知识、操作,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导入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兼顾到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平时的家常课,这样导入最简单,却最有效、最直接,好的导入使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温故知新”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循序渐进——“说”让教学更实效
1.“鹦鹉学舌”——重复述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表率,信息技术学科用到的计算机专业语言比较多,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来讲,要一下子描述到位,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说”,笔者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先模仿后创造,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针对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笔者有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讲完操作方法,让学生重复;涉及重要的知识点或计算机专业名词,让学生重复。在学生发言时,时刻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用词要精准。经过一段时间,效果很明显,即便涉及计算机专业语言,学生也能说得有模有样了,再也不会产生把 “菜单栏”上的“命令”说成是“按钮”的现象了。
2.“众说纷纭”——多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笔者有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爱说、会说。形式多样,可以大声跟着教师讲,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嘀沽,更可以小组内互相说,可以转换角色说;内容多样,可以说思路、说疑惑、说想法,甚至是说心情……尽量使人人都有机会,能体验到“说”的成功喜悦,从而保持“说”的欲望。特别是在“作品展示”这一环节,笔者尽量不发表意见,让学生互评,引导他们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学会肯定别人,学习给别人提诚恳的建议。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善于学习别人,最终达到鼓励学生做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作品。
3.“七嘴八舌”——展精彩
学生想说、会说后,课堂总是展示出别样的精彩。例如,笔者鼓励学生在操作时,尽量找出别的方法,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学新课时已形成习惯,不需要特别要求,就会有学生告诉大家另一种方法。记得在教学《插入剪贴画》一课时,问学生怎样把插入的剪贴畫删除,有学生说,可以用“撤消”健,还有学生说,可以用键盘上的“DEL”和退格健,还有的说可以选中右击用剪贴命令。有一个学生却说:“可以选中那些不要的图片,然后再直接插入别的图片,即可删除了。这样最快!”随机肯定了他的做法。学生七嘴八舌在说,证明他在动脑筋、在思考,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更是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后来,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兴冲冲地告诉笔者:“老师,我掌握规律了。不管在Word里,还是做幻灯片,都有好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不是用菜单,就是用工具栏上的命令,要不然就是右击运用快捷菜单,或者使用快捷健……”学生学会了归纳与整理,这比他具体学习到什么知识要有用得多。这就是坚持让学生“说”的目的。
4.“脱口而出”——细思量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说,教师也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他们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话语。记得有一次教学《课程表》,在教学第二课时,笔者让学生去找他们第一课时所做内容。但是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保存的作品了,正在着急时,听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电脑里有现成的其他班的作品,偷过来不成了吗?”还有学生跟着附和:“我的这张课程表就是用别人的。”他们说“偷”字不但没有丝毫的愧意,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样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因为学生是脱口而出,所以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有时是学生思想认识有所偏颇,还有时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有误,当然也不乏让教师惊喜的“闪光点”,教师要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及时进行品德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不轻易放过教学中的这些再生资源,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欲语还休——“说”让小结意味深长
去年市里信息技术学科基本功比赛,笔者有幸观摩,参赛选手上的都是同一课——《图形的修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结尾处理。为了总结“橡皮”、“选定”、“任意裁剪”和“放大镜”四种工具的不同作用,不同的选手做法不同。有选手播放录音进行总结,有选手用Flash 动画呈现四种工具,有选手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法小结,而一位选手的做法最简单,却被评委一致认为最好:他请每个学生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过的各种工具的用法,并把自己想成是其中的一种工具,把自己的主要用途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充当某一种工具并把这种工具的作用介绍给别人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学生的思维缘于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只有积极投入总结思考并组织语言,才能演好自己要充当的“工具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听故事”、“看动画”或“听教师讲”。他这样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小结课上所学知识,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课前预设好教师的话,体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样的小结有趣、简单,让人回味。
1.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说”让学生的“语言”动起来。让学生“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说”的练习,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说话更准确、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会表达的能力,这无疑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其次,“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主动说,说别人、说自己,意在唤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小结的过程中出现不全面或不熟练甚至小错误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给其他同学提供了补充和完善的机会,是学生经过主观思考的结果,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第三,“说”让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在信息技术课上,不仅动脑、动手,更要动口,说的时候还可以演,还可以边说边操作,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说,让教师静下来
第一,“说”让教师静下来了解学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地方掌握得较好,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教师了然于胸,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比较多,例如笔者1周17节课,但是有17个班级,认识了解每个学生是件困难的事。给学生更多的“说”的机会,认真聆听,长此以住,可以具体了解更多的学生,为“兼顾每个学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第二,“说”让教师静下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较多,教的是同一内容,多节课一直是简单的重复。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经常是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听之藐藐;教师慷慨激昂,而学生未必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发展。而让学生“说”,教师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反思,尤其是学生的发言偏离教师设置好的思路时,就应该想为什么,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在下一节课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这样能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一节课都是在创造,每一节课都有收获。静下心倾听学生,再认真反思我们的课堂,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也在重新构建自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不跪着教书”!
3.说,让课堂活起来
我们真正需要的课堂,既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集体舞”,是师生能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体验知识的历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是师生一起走过的生命历程。这样的课堂有时并非“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设计严密”,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插嘴,允许质疑,允许发表意见,就像一块块石子,投入到湖面,激起朵朵思维的浪花,这样的课堂,可能偶尔会很嘈杂,可能有时会变得“无序”,但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鲜活的、充满创造性的,也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引导學生发展的场所,才是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场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笔者想,让学生“说”, 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说”无疑正是那些打开文化宝库钥匙中的一把!信息技术课,“动手”更要“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