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晤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再一次无法回家和爸妈团聚。拿起手边的一沓稿纸,我开始给爸爸妈妈写信。
  写信是我一直坚持的“矫情”的习惯,在微信、QQ、视频电话发展迅速的今天,除了听到声音,我更喜欢手写的表达。墨水或淡或浓,笔画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纸张和笔尖的摩擦中,凝聚了书写者的思绪和想法。
  写信的习惯是三年级开始的,语文老师教过书信的格式以后,便买了好看的信封去给当时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持人红果果、绿泡泡写信,但是邮局离家太远,最终也没有买到邮票寄出去。
  书信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表达方式。我一直是不太愿意用语言表达的,和所有人在一起的时候说的话都仅仅只是最浅最友善的,但是当我开始写,那些喜欢与厌恶的情绪都在纸上显现出来了。
  有时候遭到了妈妈的“不公正对待”,我会用愤怒且委屈的语气和笔触给妈妈写一封信抗诉不公;有时候羞于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谢,我也会写一个小纸条在睡前偷偷放到他们枕边;和小伙伴一起闹了不愉快,碍于面子不愿意当面道歉,也会诚心诚意地挑选一张漂亮的明信片,极尽诚恳地写明自己的想法与抱歉,带回学校冷冷地交给小伙伴,在他们看明信片内容的时候又屏住呼吸偷看他们的表情,生怕自己的明信片起不到作用。
  第一次想要把信寄出去,是一封写给中途转学走了的男同学的信,偶然听到他的地址,然后打了好几遍草稿,写了好几遍,最终也没有寄走。反倒是被妈妈发现,就好像一直以来的遮羞布被揭开,欲盖弥彰地匆匆忙忙地抢过来——即便信里仅仅只是最普通不过的问候,但是给他写信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寻常。
  开始和朋友持续通信是在初一,和最好的朋友并不在同一个学校,见面的机会极少,于是把一周的见闻写成信,约定一周交换一次信件。后来发现有时候不能一周见一次,于是在两个人回家必经的地方放一个小盒子,充当信箱。那时候正是中二病晚期,各自起了很“好听文艺”的名字,还给信箱取名“映月”。我们在信件里分享喜悦与悲伤,更多的是分享和各自喜欢的男生之间的点点滴滴,读信和写信大概是我规规矩矩的初中生活最愉快的部分了。
  然后离家求学异乡,短信、电话、QQ对我们来说都不是最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反倒是信件最便捷——这时候邮局离我的学校很近,每次雀跃着走过天桥去买邮票寄信的时候都无比虔诚。在每封信开头都会写“见字如晤”,像一种仪式。有时候会攒好几封信一起寄过去,有时候也能一下收到好几封信。后来不用去走过天桥买邮票了,下晚自习的时候路过放在窗台上的邮箱,踮起脚虔诚地把信和明信片放进去。高中时候还有一个偶然认识的笔友,两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因为每月一封的信件互相鼓励加油,在压力巨大的高三,作用实在很大。放學的时候逆着人群去收发室翻找新来的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拿到信的时候会迫不及待拆开,又舍不得全都看完,会先粗粗看一遍,然后在晚自习写作业的间隙再细细看几遍,然后忍不住拿出纸开始回信,然后周而复始。高三结束收拾东西回家的时候,大部分教辅和课本都卖了,但那厚厚一沓信件却保存下来,陪我回到家。
  写信这件事,我依旧会坚持下去的,那种字斟句酌和小心翼翼写东西的虔诚,应该是我最想要坚持的事了吧。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晤。自上次别后一切都好……”
  编辑/王语嫣
其他文献
我很小的时候很羡慕一类人,他们好像总能比我们早一步接触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并且把那些东西带进来。比如,你还在看《虹猫蓝兔》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看《火影忍者》了;你还在看《安徒生童话》的时候,他们已经聊起了《哈利·波特》;你还在玩泥巴、打弹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玩《梦幻西游》一类的东西了。  小孩子们都喜欢角色扮演,在你还想成为蓝猫探索宇宙奥秘的时候,抱歉,人家已经化身高达在宇宙中打拼好几
[1]  我有个室友,比较突出特点就是拼音不好。而我依据她的这个个人特点,也生出了一种崭新的爱好——动不动就对她进行拼音知识问答。  有一次我在她床上玩儿,她拿手机看大众点评,然后说:“这个螃蟹应该能好吃。”  我就问她:“为什么这个piang,螃蟹的螃,里面这个i不发音呢?”  我室友想了半天,犹犹豫豫地开口:“是啊,为什么呢?”  我:“因为它不存在。”  随即因为笑声过于猖狂而遭到殴打。  
我在20岁的时候才开始追星。  彼时仗着天高皇帝远,省吃儉用加兼职。一点点凑门票和路费,把头像换成一个大写的“穷”字。推掉所有可去可不去的聚餐,移除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数着日历掐着秒表抢票做攻略,最后成行朋友圈打卡都要小心翼翼屏蔽爸妈,保证万无一失。  又因我追的是非常冷门的话剧组,于是每次发朋友圈都会收到两波极端的评论:一些人说,哦,话剧啊,高雅,好事;另一波人讲,这个和你上回看的有区别吗?说真的
【吐槽也要高端,成立个小分队,以后再没有读者敢揍我了】  时间:保密  地点:也保密,你打我呀!  事件:“大绵羊吐槽小分队”正式成立  成员:大绵羊(队长)、苏意(副队)、饭小粒(队长助理)、阿狸(炊事班班长,主要负责给参与吐槽的小伙伴们发辣条)  -------这是一条神秘的分割线-----------  饭小粒:报、报、报告队长大人!小的发现了一部雷剧~(讨好状)  大绵羊:盛好了端上来! 
收到祝愿同学的短信,睡一觉能睡得不知天昏地暗的我一骨碌爬起床来,立刻刷牙、洗脸、把长头发盘起,又恢复我当年的模样,一点儿都不拖沓也不颓废。高考结束后的真空期,我去远方撒欢跑了一场后又回到家,继续熬夜打游戏、煲美剧、看小说,一点儿都不励志。  回到从前生活过的小城是在收到祝愿同学的信息两天后。那两天,妈妈为我准备了很多零食怕我饿着,在大热天时给我翻出过冬穿的棉袄、羽绒服怕我冷着。  在离别的列车上,
2018年,一个特别的流浪者引起了全网的关注,一夜成名,被尊称为“流浪大师”。  如果只是因为在上海街头捡捡垃圾,会收藏很多书,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俨然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这还不算什么。  “大师”的“特别之处”在于外界所谓的“高级身世”和“悲惨遭遇”。  发布视频让大师一夜爆红的人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曾是审计局的公务员,有着优渥的薪资待遇,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对儿可爱的儿女。  但世
有個跑来搭讪但不知道聊什么的人问我:“你觉得你爱国吗?”  我:“不是那种爱。”  他困惑:“哪种?”  我把二刷过的《我和我的祖国》想起来了,从设计师林治远先生到飞行员吕潇然女士,瞬间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电影。  严格说来《我和我的祖国》并不是一部艺术或商业价值特别高的影片,在两个领域的本年度评选中恐怕都占不到多少优势;而且部分出于表达的真诚不掩饰,片子里一些漏洞也直白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某些台词和场
不久前有个女生跟我說:“想到无锡玩儿,有什么推荐吗?”  我的脑海中非但没闪过任何好地方,全是七零八碎的事情。比如我总说家乡东西好吃,真有朋友来玩儿我却不知道该带她吃什么;比如去北京时,是我带怪姐去了798;再比如倩倩姐很诚恳地告诉我:“我不觉得武汉有什么好玩儿的。”  有人说,旅行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可是细想一下,我初到无锡时也并不惊喜啊。  那天,我百度了很久无锡的游玩攻略
刚来东北的时候,江冷面就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东北的铁门在冬天是水果味的。  作为一个国家二级吃货选手,我一是好奇犯馋,二是丝毫没意识到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江冷面会诓我。就这样,我的舌头毫无悬念地粘在了冬天冰凉的铁门上,那滋味,和大夏天舔上一支冒着冷气的老北京冰棒一模一样。等到我眼泪汪汪地把舌头拔下来,此事的罪魁祸首——江冷面,在边上扶着墙壁笑得险些撒手人寰。  按她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这种不怕忽悠的精神,
2015年11月9日的清晨,在老曹的印象中,很冷。他送儿子去上学,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开导儿子。因为小曹起了休学的念头。小曹是个听话的孩子,他没有反驳父亲的话,只是点头称是。  因为外面天气冷,老曹出门前给儿子校服外套了件冲锋衣。走到学校门口时,小曹让爸爸把外套拿走,因为学校规定要穿校服。老曹望着儿子的背影很是欣慰,儿子依然是印象中那个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  可是那天中午老曹却接到了老师打来的电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