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求高效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创建高效课堂是初中课改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本文通过介绍总结我校近几年的课改实践,详细客观地阐述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的课改理念,以达到“自主互动,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聚焦;研究;创建特色
题记: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到一种教育方法,是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是课堂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倦和无益的劳苦,独具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宁县良平初级中学始建于1968年,建校以来,历届领导均非常重视学校发展。学校始终秉承“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办学目标,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近年来,新任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锐意进取,精心谋划学校发展,明确提出了“内涵发展,课改强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软硬件建设均全面提升,办学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三年来,学校12次受到党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10年初中毕业会考位居全县第三,学校荣获教育质量三等奖。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跃居全县第二,学校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荣获教育质量二等奖,学校被县局评为“课改先進单位”。 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位居全县第一,学校荣获目标责任书验收一等奖,同年11月,我校课改工作及阳光课间活动在庆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会上,进行专版介绍。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成绩也很突出,2011年在宁县中学生运动会中荣获三等奖,2013年5月在宁县中学生广播体操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全县读书成果展演活动中,第六、七届均荣获三等奖、第八届荣获二等奖。三年来,有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模范教师,7名教师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模范班主任,4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先后有40余名教师在市县组织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有54名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市县级组织的专题活动中获奖。
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在课堂。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走上了“自主互动、当堂达标”高效课堂之路。
聚焦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技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堂上找到症结,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因此,我们聚焦课堂着力构建全方位课堂教学改革。
①精心编写导学案,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阶梯。作为课堂教学的导演,要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设计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新课标要求理解和掌握什么,导学案就应该突出和强化什么。导学案一般是包括教学目标、自学内容及要求、重点分析导学过程,易错点推断,课堂反馈,拓展演练(含必做题,选做题以及课后反思题)。
②学校领导严把教学“入口关”,坚持课前审阅导学案。为了使课改工作落到实处,全校统一课前审阅导学案,学校领导几年如一日,坚持每人分管一个教研组,星期一操前集中面审导学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手段,课堂活动的设计内容、小组合作要探究的问题以及课堂检测题、学习指导、时间段划分、归纳总结等诸方面一一进行审核,对存在的问题当面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实践证明,先审后教克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保障课改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
③建立自主课堂,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为了使“学生、文本、教师”之间进行民主平等对话,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在借鉴课改名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实施人人有效教学模式。即学生学习的八个环节:定向预习、交流内化、提出问题/凝点、小组讨论/互动,拓展巩固、成果共享、达标练习/检测、课堂反馈;教师导学的八个步骤:整合资源、巧设学案、有效调控、点拨释疑、查缺补漏、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重难点突破、归纳小结。特别是定向预习、交流内化、成果共享、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融入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挖掘合作潜力,提高课堂效益。定向预习——学生与学习材料(课本、学具、资料)展开对话,以小组为单位同伴间的交流,目的是掌握新知,提升问题质量;成果共享——教师主持下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三维对话,以达到完成目标,适当提高要求;巩固拓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④合理分组,给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学习小组以“842、632”为主要形式,即8人四对或6人三对。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各2人,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两个帮扶队,优秀生和中等生组成两个互助队,这种组建方式既避免了组内帮扶异质过大,又均匀了学习力量,确保了合作学习效果。小组交流讨论时,实行组长主持,副组长记录,同学自由发言,若同学同时有发言欲望,要“把机会留给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按由差到优的顺序进行,让基础知识较差的学困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融入集体的热情。同时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给各小组命名,如:团结组、奋进组、进步组、杨帆组、追梦组等,鞭策各组不断自我完善。
⑤树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能力。每节课的积分制度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一道题的抢答往往是唇枪舌战、面红赤耳。根据积分每周评选“展示之星”“合作之星”“标兵小组”“优秀组长”,每日评选“进步之星”“读书标兵”“探究之星”等,让学生感到学校是自己成长的乐园,课堂是追求知识、渴望进步的沃土。
研究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赖以生存的主要时空,只有课堂的改变,才能促进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为此我们始终把研究课堂作为提升课堂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聚焦;研究;创建特色
题记: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到一种教育方法,是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是课堂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倦和无益的劳苦,独具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宁县良平初级中学始建于1968年,建校以来,历届领导均非常重视学校发展。学校始终秉承“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办学目标,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近年来,新任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锐意进取,精心谋划学校发展,明确提出了“内涵发展,课改强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软硬件建设均全面提升,办学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三年来,学校12次受到党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10年初中毕业会考位居全县第三,学校荣获教育质量三等奖。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跃居全县第二,学校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荣获教育质量二等奖,学校被县局评为“课改先進单位”。 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位居全县第一,学校荣获目标责任书验收一等奖,同年11月,我校课改工作及阳光课间活动在庆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会上,进行专版介绍。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成绩也很突出,2011年在宁县中学生运动会中荣获三等奖,2013年5月在宁县中学生广播体操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全县读书成果展演活动中,第六、七届均荣获三等奖、第八届荣获二等奖。三年来,有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模范教师,7名教师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模范班主任,4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先后有40余名教师在市县组织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有54名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市县级组织的专题活动中获奖。
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在课堂。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走上了“自主互动、当堂达标”高效课堂之路。
聚焦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技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堂上找到症结,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因此,我们聚焦课堂着力构建全方位课堂教学改革。
①精心编写导学案,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阶梯。作为课堂教学的导演,要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设计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新课标要求理解和掌握什么,导学案就应该突出和强化什么。导学案一般是包括教学目标、自学内容及要求、重点分析导学过程,易错点推断,课堂反馈,拓展演练(含必做题,选做题以及课后反思题)。
②学校领导严把教学“入口关”,坚持课前审阅导学案。为了使课改工作落到实处,全校统一课前审阅导学案,学校领导几年如一日,坚持每人分管一个教研组,星期一操前集中面审导学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手段,课堂活动的设计内容、小组合作要探究的问题以及课堂检测题、学习指导、时间段划分、归纳总结等诸方面一一进行审核,对存在的问题当面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实践证明,先审后教克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保障课改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
③建立自主课堂,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为了使“学生、文本、教师”之间进行民主平等对话,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在借鉴课改名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实施人人有效教学模式。即学生学习的八个环节:定向预习、交流内化、提出问题/凝点、小组讨论/互动,拓展巩固、成果共享、达标练习/检测、课堂反馈;教师导学的八个步骤:整合资源、巧设学案、有效调控、点拨释疑、查缺补漏、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重难点突破、归纳小结。特别是定向预习、交流内化、成果共享、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融入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挖掘合作潜力,提高课堂效益。定向预习——学生与学习材料(课本、学具、资料)展开对话,以小组为单位同伴间的交流,目的是掌握新知,提升问题质量;成果共享——教师主持下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三维对话,以达到完成目标,适当提高要求;巩固拓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④合理分组,给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学习小组以“842、632”为主要形式,即8人四对或6人三对。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各2人,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两个帮扶队,优秀生和中等生组成两个互助队,这种组建方式既避免了组内帮扶异质过大,又均匀了学习力量,确保了合作学习效果。小组交流讨论时,实行组长主持,副组长记录,同学自由发言,若同学同时有发言欲望,要“把机会留给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按由差到优的顺序进行,让基础知识较差的学困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融入集体的热情。同时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给各小组命名,如:团结组、奋进组、进步组、杨帆组、追梦组等,鞭策各组不断自我完善。
⑤树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能力。每节课的积分制度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一道题的抢答往往是唇枪舌战、面红赤耳。根据积分每周评选“展示之星”“合作之星”“标兵小组”“优秀组长”,每日评选“进步之星”“读书标兵”“探究之星”等,让学生感到学校是自己成长的乐园,课堂是追求知识、渴望进步的沃土。
研究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赖以生存的主要时空,只有课堂的改变,才能促进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为此我们始终把研究课堂作为提升课堂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