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商品分类,进而分别测算中国1995—2012年10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保持傳统低技术制成品强大竞争力的同时,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但商品贸易竞争力仍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优势,且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度过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应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并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提高整体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 2007;文东伟 等,2010)。 。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 2007;文东伟 等,2010)。 。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