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作为一种理念,“有效课堂”始终致力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政治的有效课堂同样是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常常思索和向往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效课堂”逐渐被提到了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本文作者针对初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出要做到政治课堂的真正有效,必须通过情景教学与理性思考能力并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有效课堂
一、情景教学与理性思考能力并重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相应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变不良情境来抑制和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借助虚拟的情景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具体可感的情境,及时引发学生对自己在该情景下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用理性认识去安排生活、观察社会,实现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例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时,我给学生讲了“苏格拉底教人辩论”的故事,还引用了大文豪莫泊桑的名言“没有两个人的鼻子是相同的”,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己处理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时的理性思考。接着让学生表演了课本剧“小新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小品表演来重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促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并适当引导学生懂得体验和感悟生活,使学生在表演情景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另外,由于本课的学习中穿插了故事、名言、表演等,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进,新课程也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达到由吃“鱼”到用“渔”,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有限的时间贯穿到具体的目标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讲到《可持續发展战略》这一节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出乐于讨论和争论的学习热情,这种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课堂,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政治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是为了说明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将所举的例子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务求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另外,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新鲜,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在教学《我知我家》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的深情,课堂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种了多少地?”“家里每年能收入多少钱?”“谁是家里的最大的消费者?”等,让学生回答,看他们是否知道父母为了家所付出的劳动。结果显示,真的有学生不知道这些,不懂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不知父母田间劳作有多苦,多累。接下来,教师让部分学生谈了父母的不易后,引领学生分析自己的攀吃比穿、大手大脚地乱花父母血汗钱是对还是不对等现象。类似这样的实例,充分体现了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注重实际情景的创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使“教材”变成“学材”,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政治课堂真正有效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有效课堂
一、情景教学与理性思考能力并重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相应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变不良情境来抑制和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借助虚拟的情景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具体可感的情境,及时引发学生对自己在该情景下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用理性认识去安排生活、观察社会,实现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例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时,我给学生讲了“苏格拉底教人辩论”的故事,还引用了大文豪莫泊桑的名言“没有两个人的鼻子是相同的”,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己处理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时的理性思考。接着让学生表演了课本剧“小新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小品表演来重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促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并适当引导学生懂得体验和感悟生活,使学生在表演情景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另外,由于本课的学习中穿插了故事、名言、表演等,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进,新课程也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达到由吃“鱼”到用“渔”,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有限的时间贯穿到具体的目标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讲到《可持續发展战略》这一节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出乐于讨论和争论的学习热情,这种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课堂,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政治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是为了说明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将所举的例子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务求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另外,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新鲜,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在教学《我知我家》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的深情,课堂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种了多少地?”“家里每年能收入多少钱?”“谁是家里的最大的消费者?”等,让学生回答,看他们是否知道父母为了家所付出的劳动。结果显示,真的有学生不知道这些,不懂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不知父母田间劳作有多苦,多累。接下来,教师让部分学生谈了父母的不易后,引领学生分析自己的攀吃比穿、大手大脚地乱花父母血汗钱是对还是不对等现象。类似这样的实例,充分体现了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注重实际情景的创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使“教材”变成“学材”,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政治课堂真正有效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