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认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而政治认同则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实现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的转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政治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互补作用,本文将对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政治文化
认同即是对主体的接纳与肯定,是心理上的认可。现实中国,人们总会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联系起来,因为民族是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形成的,而提到政治认同则又会联系到国家认同,可以说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甚至成为民族与国家认同的代名词。在现当代,推进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1.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缘起
1.1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作为民族的魂,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源起与奋斗史,彰显了无数建设者的精神品质,必须要长久屹立不倒。文化认同是人文社会的主要特征,需要人们精确定位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并将个人文化观念、思维模式等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文化认同意味着社会成员对民族价值观念的认可与接受,比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现当代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文化堆积在一起要求社会成员去行动、去实践,以便于文化的传播与沟通,进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数量、认同程度增加,其会逐渐被人们视为共识而认同、遵守,文化认同也就此形成。
1.2政治认同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不论是哪个国家,凝聚力决不能被局限于民族层面,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需要被上升为国家凝聚力。站在政治学的角度,形成国家凝聚力的基本条件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即各个民族的人民先实现文化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树立共同的利益与奋斗目标,作出正确而可行的国家决策,制定适宜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评价体系等,逐渐培养国家凝聚力,达到政治认同。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中,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特殊情感,是意识层面的凝聚力。然而作为现代民族政治的一项基本概念,政治认同不仅要达到心理认同,对应的政治行为主体还要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为人民开设绿色通道,将政治认同落实到政治行为当中。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国家政府部门及时采取多种政治手段让疫情得到控制,群众纷纷称赞党和国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与拥护程度更高,国家凝聚力也更加强大。
1.3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其中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文化认同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认同指明了人民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国家性质、国家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等被更多民族、更多国家得知,也被我国人民接纳与认可。但是如果脱离文化认同,国家的政治活动就脱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也难以维持长久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意志与利益的体现,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借助对应的制度与理论来激励人民,促使全民族联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在阻挠社会主义的发展,比如城乡经济差异大,乡村文明建设的环境破坏严重等,對此需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充分激发文化认同所积聚的力量,让人们明确党和国家的立场与人民始终一致,当人民遇到问题时,政府会第一个发声帮助人民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用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政治认同。
2.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政治认同的可行性
从理论层面而言,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政治认同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是政治与经济活动的反应,一定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对每个国家而言,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政治建设以民主为重心,需要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之下实现。中华文化经历了代代传承,包含着我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当政治体系出现变化时,文化也会随之改变,但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会对政治体系的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离不开政治生活,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因此国家可以借助文化认可来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让党和国家的思想成为意识主流。
第二,文化与政治的不断碰撞会形成政治文化。广义的政治文化是在既定文化氛围当中形成的政治规范与政治现象、政治理念等。国家领导者在作出政治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该决策对某一现象的作用效果,而且必须深入了解该政治决策对人民情感的影响。政治文化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可程度,也决定了该政治体系的生存时间。如果政治文化符合人民的实际诉求,将会有更多的社会成员愿意主动参与政治活动,进而促使政府部门作出利于自身、利于广大群众的正确决策,反之该政治文化会逐渐被人们忽略并淡忘。在党的领导下,若想要增强政治认同,应将政治文化认同作为着手点,超出体现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3.文化认同视域下实现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3.1反映政治认同的现实意义
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实现政治认同利于巩固政治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认同没有固定的起点,最终的发展结果与主体的努力与创造密切相关。文化认同作为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凝聚力的区别和联系。即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越高,民族凝聚力越强;国家凝聚力是政治理念、政治决策的认同,党和国家只有向着社会成员共有的目标努力奋斗,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与尊重。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得长久生存的基础,只有达到体系与社会成员间的平衡,国家与人民才能互相交流、互相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认同主要主动的认可与接受,而不是迫于政治压力的被动认同。我们国家将民主与和谐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能有效化解不同政治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保障政治认同的快速实现。 总而言之,政治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政治认同的实践性更强,国家应努力将政治认同转变为人们心中共有的愿望,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拥护,进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2明确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众多,但其中以文化经济、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为主,因此加强政治认同应明确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并将各个因素有效控制起来。
文化经济方面,必须了解政治认同总是与经济活动相伴相生,国家如果没有经济能力的支持,不仅会落后于其他国家,甚至难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基于此,国家应该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为各个产业设置有利的法规政策,保障生产力的有效提升。这样一来,人民除了温饱之外,就会有更多的资金与精力进行思想建设。同时经济与文化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比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与跨国交易,因此国家应加强文化认同,尽可能解决市场经济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增强我国政治结构的稳定性。
共同利益方面,促进利益整合,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认同强调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它能够将不同阶级、不同党派,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民联系起来,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政治认同也是由利益发展而来的,民族利益是群众整体与个体的利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实现政治认同必须有效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防止利益冲突而出现有违社会和谐的现象。社会主义强调共产主义,即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就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在我国,人们对政治认同的评价主要以国家决策水平、群众的意见表达等为基础,其他国家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也存在较大区别,但我国始终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政治目标、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思想等均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这种民主、科学的治理手段会有效提升政治认同。
价值观念方面,正如季什科夫所言,只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才能得到流行与推广,进而体现其合法性。政治认同与利益诉求相互联系,当国家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之后,其与人民间的距离更近,粘合度更高。利益是在价值认同當中被规范和引导的,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利益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念,当然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并且以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未来应继续坚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理论自信,促使人们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承担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认同利于解决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政治认同是人们在长久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意识归属感,是情感态度的体现。与文化认同不同的是,政治认同能让人们以共同的政治心理积聚起来,形成重要的凝聚力量,进而为共同的事业奉献智慧与激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拥护者和建设者,增强政治认同就是让广大群众树立复兴中华民族的共用目标,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认同视域下政治认同的内涵,并提出增强政治认同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权麟春. 文化认同视域中的政治认同[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0(03):30-36.
[2]桑玉成,梁海森. 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04):134-143.
[3]赵永华,刘娟. 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J]. 国际新闻界,2018,40(12):67-82.
[4]卫灵.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J]. 人民论坛,2019(07):130-132.
[5]蒋述卓. 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与人的发展[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7):1-7+129.
关键词: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政治文化
认同即是对主体的接纳与肯定,是心理上的认可。现实中国,人们总会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联系起来,因为民族是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形成的,而提到政治认同则又会联系到国家认同,可以说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甚至成为民族与国家认同的代名词。在现当代,推进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1.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缘起
1.1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作为民族的魂,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源起与奋斗史,彰显了无数建设者的精神品质,必须要长久屹立不倒。文化认同是人文社会的主要特征,需要人们精确定位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并将个人文化观念、思维模式等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文化认同意味着社会成员对民族价值观念的认可与接受,比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现当代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文化堆积在一起要求社会成员去行动、去实践,以便于文化的传播与沟通,进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数量、认同程度增加,其会逐渐被人们视为共识而认同、遵守,文化认同也就此形成。
1.2政治认同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不论是哪个国家,凝聚力决不能被局限于民族层面,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需要被上升为国家凝聚力。站在政治学的角度,形成国家凝聚力的基本条件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即各个民族的人民先实现文化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树立共同的利益与奋斗目标,作出正确而可行的国家决策,制定适宜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评价体系等,逐渐培养国家凝聚力,达到政治认同。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中,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特殊情感,是意识层面的凝聚力。然而作为现代民族政治的一项基本概念,政治认同不仅要达到心理认同,对应的政治行为主体还要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为人民开设绿色通道,将政治认同落实到政治行为当中。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国家政府部门及时采取多种政治手段让疫情得到控制,群众纷纷称赞党和国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与拥护程度更高,国家凝聚力也更加强大。
1.3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其中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文化认同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认同指明了人民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国家性质、国家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等被更多民族、更多国家得知,也被我国人民接纳与认可。但是如果脱离文化认同,国家的政治活动就脱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也难以维持长久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意志与利益的体现,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借助对应的制度与理论来激励人民,促使全民族联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在阻挠社会主义的发展,比如城乡经济差异大,乡村文明建设的环境破坏严重等,對此需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充分激发文化认同所积聚的力量,让人们明确党和国家的立场与人民始终一致,当人民遇到问题时,政府会第一个发声帮助人民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用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政治认同。
2.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政治认同的可行性
从理论层面而言,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政治认同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是政治与经济活动的反应,一定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对每个国家而言,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政治建设以民主为重心,需要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之下实现。中华文化经历了代代传承,包含着我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当政治体系出现变化时,文化也会随之改变,但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会对政治体系的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离不开政治生活,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因此国家可以借助文化认可来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让党和国家的思想成为意识主流。
第二,文化与政治的不断碰撞会形成政治文化。广义的政治文化是在既定文化氛围当中形成的政治规范与政治现象、政治理念等。国家领导者在作出政治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该决策对某一现象的作用效果,而且必须深入了解该政治决策对人民情感的影响。政治文化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可程度,也决定了该政治体系的生存时间。如果政治文化符合人民的实际诉求,将会有更多的社会成员愿意主动参与政治活动,进而促使政府部门作出利于自身、利于广大群众的正确决策,反之该政治文化会逐渐被人们忽略并淡忘。在党的领导下,若想要增强政治认同,应将政治文化认同作为着手点,超出体现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3.文化认同视域下实现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3.1反映政治认同的现实意义
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实现政治认同利于巩固政治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认同没有固定的起点,最终的发展结果与主体的努力与创造密切相关。文化认同作为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凝聚力的区别和联系。即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越高,民族凝聚力越强;国家凝聚力是政治理念、政治决策的认同,党和国家只有向着社会成员共有的目标努力奋斗,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与尊重。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得长久生存的基础,只有达到体系与社会成员间的平衡,国家与人民才能互相交流、互相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认同主要主动的认可与接受,而不是迫于政治压力的被动认同。我们国家将民主与和谐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能有效化解不同政治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保障政治认同的快速实现。 总而言之,政治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政治认同的实践性更强,国家应努力将政治认同转变为人们心中共有的愿望,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拥护,进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2明确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众多,但其中以文化经济、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为主,因此加强政治认同应明确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并将各个因素有效控制起来。
文化经济方面,必须了解政治认同总是与经济活动相伴相生,国家如果没有经济能力的支持,不仅会落后于其他国家,甚至难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基于此,国家应该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为各个产业设置有利的法规政策,保障生产力的有效提升。这样一来,人民除了温饱之外,就会有更多的资金与精力进行思想建设。同时经济与文化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比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与跨国交易,因此国家应加强文化认同,尽可能解决市场经济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增强我国政治结构的稳定性。
共同利益方面,促进利益整合,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认同强调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它能够将不同阶级、不同党派,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民联系起来,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政治认同也是由利益发展而来的,民族利益是群众整体与个体的利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实现政治认同必须有效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防止利益冲突而出现有违社会和谐的现象。社会主义强调共产主义,即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就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在我国,人们对政治认同的评价主要以国家决策水平、群众的意见表达等为基础,其他国家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也存在较大区别,但我国始终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政治目标、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思想等均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这种民主、科学的治理手段会有效提升政治认同。
价值观念方面,正如季什科夫所言,只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才能得到流行与推广,进而体现其合法性。政治认同与利益诉求相互联系,当国家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之后,其与人民间的距离更近,粘合度更高。利益是在价值认同當中被规范和引导的,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利益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念,当然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并且以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未来应继续坚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理论自信,促使人们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承担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认同利于解决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政治认同是人们在长久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意识归属感,是情感态度的体现。与文化认同不同的是,政治认同能让人们以共同的政治心理积聚起来,形成重要的凝聚力量,进而为共同的事业奉献智慧与激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拥护者和建设者,增强政治认同就是让广大群众树立复兴中华民族的共用目标,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认同视域下政治认同的内涵,并提出增强政治认同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权麟春. 文化认同视域中的政治认同[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0(03):30-36.
[2]桑玉成,梁海森. 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04):134-143.
[3]赵永华,刘娟. 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J]. 国际新闻界,2018,40(12):67-82.
[4]卫灵.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J]. 人民论坛,2019(07):130-132.
[5]蒋述卓. 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与人的发展[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7):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