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部门也都很重视田径课程的建设。2003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其中田径课不仅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程内容也被拓展,除了田径的传统项目,还增加了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实用技能类运动项目,使走、跑、跳、投更趋于生活化,为田径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田径运动的技术动作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简单易学,运动内容丰富,锻炼形式多样,机动性强,选择面广,参加者较少受人数、年龄、性别的限制,運动中没有身体的激烈对抗,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群体的健身要求。开展田径运动可以不受场地、器材、规则的严格要求,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适应全民参与健身的需求。田径运动还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牌战略”的主要阵地,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涌现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支撑。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起步阶段,是孩子们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进行识别的阶段,是对健康与非健康信息做出简单评价的阶段。而田径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并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性格类型。同时,中学阶段也是我国“普九”义务教育工程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能否继续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为一个人进入高中、大学继续学习乃至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国家级贫困县初中的田径课教学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寻找适合贫困地区开展体育工作的突破口,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走出窘境,逐步形成良性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实现增强全民族体质与素质的战略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乡镇中学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开展田径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部分体育期刊上有关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论文及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保证。共发放问卷 192 份,回收 165 份,回收率 85.9%,有效问卷 137 份,有效率 83%。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乡镇中学开展田径课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1)体育器材场地现状
表 1 数据仅仅反映学校拥有这些器材,但不反映数量的多少。占据前五位的项目应该可以说明,田径、篮球、体操等项目的器材较为常见,同时,那些简单、实用、规则易于简化的项目的器材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学校也有配备。器材配备不足,必然阻碍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其中篮球、单双杠、羽毛球的器材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田径中的标枪、铅球甚至栏架都可以自制或替换。跳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归为田径运动的范畴。由于器材的缺失,很多运动项目是可望不可及的,因而为田径项目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2)场地
表 2 显示,乡镇中学最常见的体育场地分别是田径场、乒乓球台、篮球场。简易的乒乓球台造价低廉,较常见,但由于球台数量较少以及场地使用时对参与人数的限制,使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篮球场地的普及率较高,但数量较少,质量更是差强人意。
(3) 场地器材现状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状况对正常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影响较大。调研时有教师透露,为了节省体育方面的开支,数年前买的新篮板一直不舍得用,只在接受上级检查时换上,而检查结束,马上换下收藏。还有的学校将体育方面的经费挪作他用,没有用在添置器材、维护场地等改善教学条件上,引起教师们强烈不满。教师们还反映,由于场地器材得不到改善,他们只能在日常的教学中以田径或徒手游戏为主要内容。(见表 3)
2.田径课开展现状
表 4 中显示,随着田径课在体育教学中比重的增大,教师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近一半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田径课的比重达到了 50%以上,比重在 40%的教师人数也接近了 30%,说明田径课在中小学的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田径课较少受场地与器材等设施的限制,初中目前的实际情况,因此成为体育教师们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3.影响田径课教学开展的因素
(1) 教学内容竞技化
传统的田径教学一直沿用竞技田径的体系,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合理化、规范化,器材的专项化,忽视了田径运动的生活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不符合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兴趣指向不稳定的初中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从而形成课堂氛围沉闷,出现“教师逼着学,学生不愿练”的场面。
(2) 教学方法简单化
由于竞技体系项目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强化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教学方法多以重复练习为主,容易引起学生身体上的不对称疲劳和心理上的枯燥感,造成学生对田径课的排斥。
(3)有些项目技术复杂、难度大
有些田径项目对人体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初中生中开展时,一味照搬不仅不利于学习,而且易造成伤害事故,如果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会对终身体育的普及产生障碍。例如三级跳远,不仅发展人体的速度与力量,还能开发人体的灵敏与协调,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但由于技术复杂,初中生在完成起来困难较大。假如将三级跳远改为多级跨步跳,不仅保存了其健身价值,而且降低了完成动作的难度,更适合在初中开展。
(二)乡镇中学开展田径课教学对策
1.树立竞技运动教材化观念
竞技运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旨在挑战人类极限,与人类的生活状态有一定距离。对于竞技运动,人们多抱以远观欣赏的心态,尤其是身体刚刚开始发育的初中生群体,参与运动时,更注重运动项目的新奇性和趣味性。不可否认,传统田径竞技项目不仅磨炼人的意志品质,还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但运动形式的单一容易引起人的枯燥感。因此,在以田径传统项目为教学内容时,应认清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区别,不以技术动作的规范为唯一目的,而应通过技术的获得和身体机能的提高达到增进学生健康的最终目标。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改造传统竞技项目使之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简化和异化不适用初中生群体的规则,适当降低评价标准的难度,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替代专用的器材等,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领操员、测量员、监督员,而首先应是参与者,其次是引导者和传授者。因此,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人性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础、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教学方法的人性化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导向下高效地获取并消化知识,达到师生传习的同步协调。实现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有的学校,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无从谈起,依靠对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整理、组合、创新是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3.挖掘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
田径运动与人类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种类繁多的运动形式能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需要,不管是传统项目还是新增项目,对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有的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场地器材的限制,可选择的体育运动少之又少,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又多以田径运动为主,使他们与田径运动的接触增多。因此,挖掘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以增进他们对田径运动价值的更深层理解,不仅有助于田径课教学的开展,而且对田径运动的更广泛普及产生积极的影响。
4.充分利用田径传统项目的宝贵资源
田径课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项目近年来不太为学生关注,但它依然是在田径课堂上的主角。传统项目种类繁多,运动形式多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健身性,是体育这个大家庭中的宝贵财富,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宝贵课程资源。开展田径课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加强田径各项目之间、田径与其他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加大对传统项目的改造、引进、组合、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课程内容资源优势。
5.合理移植新增项目
新增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生活等项目能较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此,将其引进到初中的田径课教学中应当不太困难。将新增项目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时,应注意将它们赋予生活性、本土性、民族性,即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将规则和场地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异化,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流、沙滩、田野、树林、山地、草原等自然条件,便可以拓展田径教学的课堂空间。另外,通过适当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对新增项目的了解,有助于田径新增项目的迅速普及和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田径课程是目前我们乡镇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简单化等原因,出现学生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2.田径运动的技术动作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简单易学,内容丰富,选择面广锻炼形式多样,没有身体对抗,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同时,可以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器材、规则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缺少基本的健身条件和学校缺少基础体育设施的情况下,便于广泛开展与普及。
3.场地器材状况对正常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影响较大。
4.随着田径课在体育教学中比重的增大,教师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近一半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田径课的比重达到了 50%以上,比重在 40%的教师人数也接近了 30%,说明田径课在初中的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二)建议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将注意力向基础教育倾斜,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力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应届体育专业大学生支援地方體育工作。
2.按照国家的标准加强国家级贫困县初中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胜任的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数量和质量,带动体育文化的普及。
3.正确面对田径运动自身的不足之处,鼓励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处理即整理、改造、组合、创新——使之适应人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实际需要。
4.正确面对困难,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地理环境资源来开展田径运动,使田径运动从“学科化”走向“生活化”,逐步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
5.田径运动的新增项目更具生活性,而且能很好地开发自然环境资源,而这些项目的普及开展又能进一步促进体育工作走出困境,形成良性发展。
田径运动的技术动作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简单易学,运动内容丰富,锻炼形式多样,机动性强,选择面广,参加者较少受人数、年龄、性别的限制,運动中没有身体的激烈对抗,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群体的健身要求。开展田径运动可以不受场地、器材、规则的严格要求,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适应全民参与健身的需求。田径运动还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牌战略”的主要阵地,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涌现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支撑。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起步阶段,是孩子们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进行识别的阶段,是对健康与非健康信息做出简单评价的阶段。而田径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并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性格类型。同时,中学阶段也是我国“普九”义务教育工程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能否继续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为一个人进入高中、大学继续学习乃至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国家级贫困县初中的田径课教学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寻找适合贫困地区开展体育工作的突破口,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走出窘境,逐步形成良性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实现增强全民族体质与素质的战略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乡镇中学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开展田径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部分体育期刊上有关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论文及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保证。共发放问卷 192 份,回收 165 份,回收率 85.9%,有效问卷 137 份,有效率 83%。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乡镇中学开展田径课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1)体育器材场地现状
表 1 数据仅仅反映学校拥有这些器材,但不反映数量的多少。占据前五位的项目应该可以说明,田径、篮球、体操等项目的器材较为常见,同时,那些简单、实用、规则易于简化的项目的器材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学校也有配备。器材配备不足,必然阻碍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其中篮球、单双杠、羽毛球的器材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田径中的标枪、铅球甚至栏架都可以自制或替换。跳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归为田径运动的范畴。由于器材的缺失,很多运动项目是可望不可及的,因而为田径项目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2)场地
表 2 显示,乡镇中学最常见的体育场地分别是田径场、乒乓球台、篮球场。简易的乒乓球台造价低廉,较常见,但由于球台数量较少以及场地使用时对参与人数的限制,使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篮球场地的普及率较高,但数量较少,质量更是差强人意。
(3) 场地器材现状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状况对正常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影响较大。调研时有教师透露,为了节省体育方面的开支,数年前买的新篮板一直不舍得用,只在接受上级检查时换上,而检查结束,马上换下收藏。还有的学校将体育方面的经费挪作他用,没有用在添置器材、维护场地等改善教学条件上,引起教师们强烈不满。教师们还反映,由于场地器材得不到改善,他们只能在日常的教学中以田径或徒手游戏为主要内容。(见表 3)
2.田径课开展现状
表 4 中显示,随着田径课在体育教学中比重的增大,教师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近一半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田径课的比重达到了 50%以上,比重在 40%的教师人数也接近了 30%,说明田径课在中小学的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田径课较少受场地与器材等设施的限制,初中目前的实际情况,因此成为体育教师们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3.影响田径课教学开展的因素
(1) 教学内容竞技化
传统的田径教学一直沿用竞技田径的体系,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合理化、规范化,器材的专项化,忽视了田径运动的生活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不符合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兴趣指向不稳定的初中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从而形成课堂氛围沉闷,出现“教师逼着学,学生不愿练”的场面。
(2) 教学方法简单化
由于竞技体系项目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强化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教学方法多以重复练习为主,容易引起学生身体上的不对称疲劳和心理上的枯燥感,造成学生对田径课的排斥。
(3)有些项目技术复杂、难度大
有些田径项目对人体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初中生中开展时,一味照搬不仅不利于学习,而且易造成伤害事故,如果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会对终身体育的普及产生障碍。例如三级跳远,不仅发展人体的速度与力量,还能开发人体的灵敏与协调,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但由于技术复杂,初中生在完成起来困难较大。假如将三级跳远改为多级跨步跳,不仅保存了其健身价值,而且降低了完成动作的难度,更适合在初中开展。
(二)乡镇中学开展田径课教学对策
1.树立竞技运动教材化观念
竞技运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旨在挑战人类极限,与人类的生活状态有一定距离。对于竞技运动,人们多抱以远观欣赏的心态,尤其是身体刚刚开始发育的初中生群体,参与运动时,更注重运动项目的新奇性和趣味性。不可否认,传统田径竞技项目不仅磨炼人的意志品质,还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但运动形式的单一容易引起人的枯燥感。因此,在以田径传统项目为教学内容时,应认清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区别,不以技术动作的规范为唯一目的,而应通过技术的获得和身体机能的提高达到增进学生健康的最终目标。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改造传统竞技项目使之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简化和异化不适用初中生群体的规则,适当降低评价标准的难度,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替代专用的器材等,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领操员、测量员、监督员,而首先应是参与者,其次是引导者和传授者。因此,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人性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础、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教学方法的人性化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导向下高效地获取并消化知识,达到师生传习的同步协调。实现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有的学校,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无从谈起,依靠对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整理、组合、创新是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3.挖掘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
田径运动与人类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种类繁多的运动形式能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需要,不管是传统项目还是新增项目,对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有的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场地器材的限制,可选择的体育运动少之又少,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又多以田径运动为主,使他们与田径运动的接触增多。因此,挖掘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以增进他们对田径运动价值的更深层理解,不仅有助于田径课教学的开展,而且对田径运动的更广泛普及产生积极的影响。
4.充分利用田径传统项目的宝贵资源
田径课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项目近年来不太为学生关注,但它依然是在田径课堂上的主角。传统项目种类繁多,运动形式多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健身性,是体育这个大家庭中的宝贵财富,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宝贵课程资源。开展田径课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加强田径各项目之间、田径与其他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加大对传统项目的改造、引进、组合、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课程内容资源优势。
5.合理移植新增项目
新增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生活等项目能较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此,将其引进到初中的田径课教学中应当不太困难。将新增项目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时,应注意将它们赋予生活性、本土性、民族性,即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将规则和场地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异化,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流、沙滩、田野、树林、山地、草原等自然条件,便可以拓展田径教学的课堂空间。另外,通过适当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对新增项目的了解,有助于田径新增项目的迅速普及和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田径课程是目前我们乡镇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简单化等原因,出现学生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2.田径运动的技术动作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简单易学,内容丰富,选择面广锻炼形式多样,没有身体对抗,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同时,可以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器材、规则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缺少基本的健身条件和学校缺少基础体育设施的情况下,便于广泛开展与普及。
3.场地器材状况对正常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影响较大。
4.随着田径课在体育教学中比重的增大,教师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近一半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田径课的比重达到了 50%以上,比重在 40%的教师人数也接近了 30%,说明田径课在初中的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二)建议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将注意力向基础教育倾斜,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力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应届体育专业大学生支援地方體育工作。
2.按照国家的标准加强国家级贫困县初中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胜任的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数量和质量,带动体育文化的普及。
3.正确面对田径运动自身的不足之处,鼓励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处理即整理、改造、组合、创新——使之适应人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实际需要。
4.正确面对困难,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地理环境资源来开展田径运动,使田径运动从“学科化”走向“生活化”,逐步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
5.田径运动的新增项目更具生活性,而且能很好地开发自然环境资源,而这些项目的普及开展又能进一步促进体育工作走出困境,形成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