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1至23日,来自全国9所音乐学院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主任齐聚沈阳音乐学院,参加在此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音乐院校作曲系主任联席会议,就目前音乐院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会议由主办单位代表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曹家韻教授主持。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白玮教授,副院长张力伟教授、范哲明教授出席了会议。
会上,各院作曲系主任及专家分别介绍了本院作曲系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动态,各院作曲系主任及专家就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曲教学中的创新与继承,作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进与扩展,作曲专业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学分制管理方面的规范与特色等十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高为杰教授针对当前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要在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注重三个“对接”的提议,这三个“对接”即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术与应用的对接。高为杰指出,作曲专业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就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他指出,中国当前的音乐创作总体上初步实现了转型,但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许多学生对中国及西方传统音乐认识很薄弱。一些刚刚出现还没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不宜马上放到教学中去,可以用过去创新的例子启发学生创新,以此来培养既有文化根基又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上,虽然客观上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在教学体制、制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是能够得以很好实现的。让作曲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实践、让作曲专业的学生到音乐创作的工作环境中去实践等形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好办法。
高为杰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主任们的共鸣。曹家韻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以歌曲写作为例,流行歌曲异军突起几乎占据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半壁江山,对传统的高雅艺术是一大冲击。在这种状况下,沈音对如何继承、创新鲁艺传统使之与时俱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认为,无论现代还是传统,都包含基础的训练,对于基础是什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能固化在过去的“四大件”上。现代音乐技术内涵十分庞杂,“四大件”仅仅是基础中的一块石头。基础训练重点在于解决学生把音符落实到纸上的能力,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尹明五认为,传统和现代在音乐本体上是没有区别的,仅仅是表现手段和形式上的变化而已。在现代教学中应适当压缩传统“四大件”的教学量,增加现代音乐教学的成分。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房晓敏指出,是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做重要的参考依据与出发点,在新的教学体制没有確定之前,不应该轻易改变教学。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回头是很难的,教改需要特别慎重。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韩兰魁则认为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来安排教学是最为可取的。
会上,专家们还就当前作曲专业发展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表示,办好音乐学院的条件一是好教师,二是好生源。在师资建设上,武汉音乐学院正处于教师队伍新老交替阶段,学院正采取积极措施使年轻化的教师队伍逐步成长、成熟。针对师资建设的问题,顾之勉教授也介绍了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经验,即取消学生毕业留校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招贤纳士,使作曲系在学术发展上避免“近亲化”。首都师范大学作曲系主任张大龙指出,中外音乐交流活动、教师的创作实践和艺术实践等在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学术及创作水平上十分重要。沈阳音乐学副院长范哲明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难的。学生的创新应该有技术上的支持,如何指导学生在这方面进步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随后,与会专家参加了作为本次会议内容之一的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木管乐器(单簧管)作品教学公开课。专家们以公开教学的形式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点评与指导,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会上,各院作曲系主任及专家分别介绍了本院作曲系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动态,各院作曲系主任及专家就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曲教学中的创新与继承,作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进与扩展,作曲专业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学分制管理方面的规范与特色等十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高为杰教授针对当前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要在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注重三个“对接”的提议,这三个“对接”即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术与应用的对接。高为杰指出,作曲专业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就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他指出,中国当前的音乐创作总体上初步实现了转型,但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许多学生对中国及西方传统音乐认识很薄弱。一些刚刚出现还没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不宜马上放到教学中去,可以用过去创新的例子启发学生创新,以此来培养既有文化根基又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上,虽然客观上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在教学体制、制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是能够得以很好实现的。让作曲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实践、让作曲专业的学生到音乐创作的工作环境中去实践等形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好办法。
高为杰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主任们的共鸣。曹家韻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以歌曲写作为例,流行歌曲异军突起几乎占据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半壁江山,对传统的高雅艺术是一大冲击。在这种状况下,沈音对如何继承、创新鲁艺传统使之与时俱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认为,无论现代还是传统,都包含基础的训练,对于基础是什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能固化在过去的“四大件”上。现代音乐技术内涵十分庞杂,“四大件”仅仅是基础中的一块石头。基础训练重点在于解决学生把音符落实到纸上的能力,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尹明五认为,传统和现代在音乐本体上是没有区别的,仅仅是表现手段和形式上的变化而已。在现代教学中应适当压缩传统“四大件”的教学量,增加现代音乐教学的成分。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房晓敏指出,是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做重要的参考依据与出发点,在新的教学体制没有確定之前,不应该轻易改变教学。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回头是很难的,教改需要特别慎重。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韩兰魁则认为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来安排教学是最为可取的。
会上,专家们还就当前作曲专业发展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表示,办好音乐学院的条件一是好教师,二是好生源。在师资建设上,武汉音乐学院正处于教师队伍新老交替阶段,学院正采取积极措施使年轻化的教师队伍逐步成长、成熟。针对师资建设的问题,顾之勉教授也介绍了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经验,即取消学生毕业留校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招贤纳士,使作曲系在学术发展上避免“近亲化”。首都师范大学作曲系主任张大龙指出,中外音乐交流活动、教师的创作实践和艺术实践等在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学术及创作水平上十分重要。沈阳音乐学副院长范哲明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难的。学生的创新应该有技术上的支持,如何指导学生在这方面进步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随后,与会专家参加了作为本次会议内容之一的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木管乐器(单簧管)作品教学公开课。专家们以公开教学的形式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点评与指导,使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