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图时代”概念在20世纪被提出。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兴起,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关于人类阅读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激烈讨论。在阅读方式变迁语境下审视和展望“读图时代”所引起的变革,可为今天的传媒研究带来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内涵特征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人类阅读和传播信息方式变迁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得网络阅读成为了一种时尚,网络阅读的兴起,引起了众多的讨论,甚至是担忧。这种由于阅读方式转变而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在人类阅读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往回追溯,距离本次阅读大讨论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讨论要算兴起于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关于“读图时代”的论争。
一、“读图时代”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初,电影理论家巴拉兹预言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30年代初,海德格尔提出传播形式将由文到图转变,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1994年,美国学者米歇尔和瑞士学者博姆同时提出了“图像转向”的观点。“读图时代”的概念则是中国钟洁玲1998年在《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中第一次提出的。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传播形态扩展了以往的“读图”内容和范围,“后读图时代”正式来临。
李培林给读图时代下的定义是:“读图时代乃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学不断进步,传播环境较为完善的背景下,使用图片在信息传播中实现的量的提高与质的飞跃,与文字共同促进信息传播优化的一种状态。” 姚展雄认为“读图时代”是在现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加速背景下,图像在传播中被大量运用的一种状态。
葛连升、张春晓认为读图时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改变了由时间宰制的线性传播方式,引入空间关系,和时间共同作用于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读”的行为具有了多维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使形式与内容同时成为传播的重要存在力量,并赋予形式独立于内容的特殊价值。第三,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读”不再是少数训练有素者的行为,带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交往。第四,“读”开始以视觉优位为特征,阅读行为更加趋于表层化,带有更多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第五,由于形象思维以及图像在形式美表达上天然地优于文字,表层化的“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促进了绘画、设计、电子影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景观无处不在。
二、对“读图时代”的不同看法
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可能使得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一点,大多数研究者的意见较为一致,但是在它如何影响人们以及在怎样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
北大王岳川教授认为,“读图时代”信息传播不可能高于文字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文字所能传达的深刻意义仍可以一当十,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传播媒介仍将占主导地位,在短期之内新兴媒介对人们的影响难以超越文字。人大金元蒲教授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将使传播方式变成以数字电子媒介为主,会产生诸多跟图像有关的传播现象,以文字为主的获取知识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将使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没有好与坏的倾向。
然而,有部分观点对读图时代抱有较为极端的认识倾向。
《读书的挽歌》作者斯文·伯克茨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持消极的看法。他认为经验很难和多维文本以及多媒体一致起来,质疑这种转变能否留给后代积极的影响。周小平也认为读图时代的人们疏远了对经典的阅读,他们不可能进行文字时代的深度思考、进行细腻体悟。章熙则提出了更加系统的否定,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首先会让人们逐渐失去应有的冷静和耐心,从而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他发现,随着语言文字认识论日益衰退,图像文化认识论将不断壮大,人们把握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质变,关于真理的看法也将发生改变,人们将变得毫无原则。
另一部分人则对“读图时代”抱有积极的看法。他们认为图像传播信息、传达思想的历史并不短于文字的历史,是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语言的载体,能承载人类的思想。图像或者影像亦可创造经典和传达深刻的意义,甚至可以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书法绘画、彩陶纹绘以及雕塑壁画、传世名品中所诠释出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文字所难以企及的。作为人类文化的经典,它们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持折衷观点,认为图像和文字都是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媒介,图文互补、相得益彰。同为思想的载体,不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存在着密切关系。在以文字为主的文化里,图像主要用来解释文字,作为文字的补充;在以图像或图像生产为主的时代里,文字则成为图像的补充说明,更好阐释图像的内涵和意蕴。新闻媒体加入解说图像、照片甚至活动影像,能够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信息,有利于阐释文字要表达的内容;书籍中加入插图,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更好地吸引读者、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经典名著经由现代艺术家融入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诠释,当它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受众的面前时,经典文化也就深入人心了,并且拥有了更多的读者。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读图时代使得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使经典得以普及,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读图时代的来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现代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承载的图像语言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或许用哲学家萨特“存在即是合理”的观点认识和评价读图时代的来临才是正确的态度。
从现代技术的角度上理解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时代,可以发现其主要优势是以简洁的卷、册形式将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以利于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当人们要提取的时候,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解读和还原。或许这样的活动能给部分人带来快乐,但也有部分人也因为解码信息过程的困难而感到深刻的痛苦;在历史上,人类还屡屡因为某些对文本信息的恶意扭曲而蒙受巨大的损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对采用文字方式来压缩信息、传播思想过程当中所造成的信息丢失、传意偏差进行有效的测验和评估,更没有谁能对错误理解文本信息所导致的巨大损失进行量化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多媒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文字媒介对信息存储的模糊和不确定,使得解读过程精准、高效,避免了各种负面因素。
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和展望读图时代所带来的新改变的时候,可以发现,在现代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要浓缩信息、压缩思想、打包上述内容成一个可以在不同时空中传播、重复使用、存储和复制的单元的时候,不需要对信息和思想的内容进行删繁就简的“有损”处理了,所要传递的信息、思想甚至是场景氛围,都可以生动地从一个地方收集好然后再另外一个地方完美再现。人们在理解和诠释伟大思想者思想的时候,可以轻松越过抽象、晦涩的文字藩篱,直接靠近思想本身来探索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们对伟大思想的传承以及应用伟大思想进行创新的能力将随着这种传播形式的发展而进入更高境界。或许,人类发展抛弃了已往的抽象传播形式的时候,将会走得更好、跑得更快、前进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你还能全神贯注于一本书吗: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被网络重塑[N].科技日报,2010-8-8.
[2]刘冬梅.“读图时代”与受众的读图心理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90.
[3]世界图像时代[A].孙国兴.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4]孔凡娟.读图时代的到来——比较研究视野中的新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15-116.
[5]葛连升,张春晓.论后读图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2009,(4):142-145.
[6]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61.
[7]姚展雄.棒喝“读图时代”[J].中外文化交流,2003,(10):10-11.
[8](美)斯文·伯克茨.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68-169.
[9]周小平.论读图时代的选择焦虑[J].东南传播,2010,(4):106-107.
[10]章熙.浅谈视觉文化时代的读书[J].电影评介,2009,(10):85.
[11]蔡丽芬.读图时代图形与图像文化的特征[J].美术大观,2009,(9):194-195.
[12](加)阿尔维托·曼谷埃尔.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关键词: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内涵特征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人类阅读和传播信息方式变迁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得网络阅读成为了一种时尚,网络阅读的兴起,引起了众多的讨论,甚至是担忧。这种由于阅读方式转变而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在人类阅读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往回追溯,距离本次阅读大讨论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讨论要算兴起于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关于“读图时代”的论争。
一、“读图时代”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初,电影理论家巴拉兹预言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30年代初,海德格尔提出传播形式将由文到图转变,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1994年,美国学者米歇尔和瑞士学者博姆同时提出了“图像转向”的观点。“读图时代”的概念则是中国钟洁玲1998年在《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中第一次提出的。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传播形态扩展了以往的“读图”内容和范围,“后读图时代”正式来临。
李培林给读图时代下的定义是:“读图时代乃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学不断进步,传播环境较为完善的背景下,使用图片在信息传播中实现的量的提高与质的飞跃,与文字共同促进信息传播优化的一种状态。” 姚展雄认为“读图时代”是在现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加速背景下,图像在传播中被大量运用的一种状态。
葛连升、张春晓认为读图时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改变了由时间宰制的线性传播方式,引入空间关系,和时间共同作用于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读”的行为具有了多维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使形式与内容同时成为传播的重要存在力量,并赋予形式独立于内容的特殊价值。第三,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读”不再是少数训练有素者的行为,带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交往。第四,“读”开始以视觉优位为特征,阅读行为更加趋于表层化,带有更多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第五,由于形象思维以及图像在形式美表达上天然地优于文字,表层化的“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促进了绘画、设计、电子影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景观无处不在。
二、对“读图时代”的不同看法
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可能使得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一点,大多数研究者的意见较为一致,但是在它如何影响人们以及在怎样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
北大王岳川教授认为,“读图时代”信息传播不可能高于文字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文字所能传达的深刻意义仍可以一当十,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传播媒介仍将占主导地位,在短期之内新兴媒介对人们的影响难以超越文字。人大金元蒲教授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将使传播方式变成以数字电子媒介为主,会产生诸多跟图像有关的传播现象,以文字为主的获取知识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将使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没有好与坏的倾向。
然而,有部分观点对读图时代抱有较为极端的认识倾向。
《读书的挽歌》作者斯文·伯克茨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持消极的看法。他认为经验很难和多维文本以及多媒体一致起来,质疑这种转变能否留给后代积极的影响。周小平也认为读图时代的人们疏远了对经典的阅读,他们不可能进行文字时代的深度思考、进行细腻体悟。章熙则提出了更加系统的否定,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首先会让人们逐渐失去应有的冷静和耐心,从而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他发现,随着语言文字认识论日益衰退,图像文化认识论将不断壮大,人们把握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质变,关于真理的看法也将发生改变,人们将变得毫无原则。
另一部分人则对“读图时代”抱有积极的看法。他们认为图像传播信息、传达思想的历史并不短于文字的历史,是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语言的载体,能承载人类的思想。图像或者影像亦可创造经典和传达深刻的意义,甚至可以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书法绘画、彩陶纹绘以及雕塑壁画、传世名品中所诠释出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文字所难以企及的。作为人类文化的经典,它们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持折衷观点,认为图像和文字都是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媒介,图文互补、相得益彰。同为思想的载体,不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存在着密切关系。在以文字为主的文化里,图像主要用来解释文字,作为文字的补充;在以图像或图像生产为主的时代里,文字则成为图像的补充说明,更好阐释图像的内涵和意蕴。新闻媒体加入解说图像、照片甚至活动影像,能够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信息,有利于阐释文字要表达的内容;书籍中加入插图,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更好地吸引读者、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经典名著经由现代艺术家融入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诠释,当它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受众的面前时,经典文化也就深入人心了,并且拥有了更多的读者。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读图时代使得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使经典得以普及,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读图时代的来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现代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承载的图像语言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或许用哲学家萨特“存在即是合理”的观点认识和评价读图时代的来临才是正确的态度。
从现代技术的角度上理解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时代,可以发现其主要优势是以简洁的卷、册形式将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以利于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当人们要提取的时候,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解读和还原。或许这样的活动能给部分人带来快乐,但也有部分人也因为解码信息过程的困难而感到深刻的痛苦;在历史上,人类还屡屡因为某些对文本信息的恶意扭曲而蒙受巨大的损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对采用文字方式来压缩信息、传播思想过程当中所造成的信息丢失、传意偏差进行有效的测验和评估,更没有谁能对错误理解文本信息所导致的巨大损失进行量化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多媒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文字媒介对信息存储的模糊和不确定,使得解读过程精准、高效,避免了各种负面因素。
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和展望读图时代所带来的新改变的时候,可以发现,在现代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要浓缩信息、压缩思想、打包上述内容成一个可以在不同时空中传播、重复使用、存储和复制的单元的时候,不需要对信息和思想的内容进行删繁就简的“有损”处理了,所要传递的信息、思想甚至是场景氛围,都可以生动地从一个地方收集好然后再另外一个地方完美再现。人们在理解和诠释伟大思想者思想的时候,可以轻松越过抽象、晦涩的文字藩篱,直接靠近思想本身来探索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们对伟大思想的传承以及应用伟大思想进行创新的能力将随着这种传播形式的发展而进入更高境界。或许,人类发展抛弃了已往的抽象传播形式的时候,将会走得更好、跑得更快、前进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你还能全神贯注于一本书吗: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被网络重塑[N].科技日报,2010-8-8.
[2]刘冬梅.“读图时代”与受众的读图心理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90.
[3]世界图像时代[A].孙国兴.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4]孔凡娟.读图时代的到来——比较研究视野中的新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15-116.
[5]葛连升,张春晓.论后读图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2009,(4):142-145.
[6]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61.
[7]姚展雄.棒喝“读图时代”[J].中外文化交流,2003,(10):10-11.
[8](美)斯文·伯克茨.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68-169.
[9]周小平.论读图时代的选择焦虑[J].东南传播,2010,(4):106-107.
[10]章熙.浅谈视觉文化时代的读书[J].电影评介,2009,(10):85.
[11]蔡丽芬.读图时代图形与图像文化的特征[J].美术大观,2009,(9):194-195.
[12](加)阿尔维托·曼谷埃尔.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