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an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决定性因素。强化文言文教学评价,对于发展语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范畴
  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应该考查语感构成的五种能力,即感悟语义的能力、感悟语脉的能力、感悟语韵的能力、感悟语势的能力和感悟语味的能力。
  1.考查语义感
  语义感是对文言文文字表面意义及其隐含意蕴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感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阅读语言材料,首先应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将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处理直接指向语义感的培养。众所周知,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所谓“诗眼”“词眼”“文眼”,就是诗、词、文中最精炼最传神的字词句,它们是诗文的灵魂。一般情况下,诵读一篇文言文时,如果能捕捉到“文眼”,也就能抓住这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了。一篇文言文的“文眼”或许是一个字,如《岳阳楼记》中的“悲”;或许是一个句子,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语义感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寻找“诗眼”“词眼”“文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诵读实践经历多了,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并自主感悟。
  2.考查语脉感
  语脉,就是文言文的架构脉络与逻辑关联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铺垫”“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等都属于语脉范畴。语脉感,是对文言文构成的脉络线索的感悟能力。考查语脉感,就是要考查学生对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逻辑联系的把握和感悟能力。
  如果说语义感的培养和形成更多依赖于即时的直觉思维,那么语脉感除此之外,更需要逻辑思维积极参与。一篇文言文,随着文本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意义越来越丰富而深刻,而这丰富深刻的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在考查文言文的诵读中,这种发现和建构所体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诵读《口技》时,抓住表明时间概念的词,可以考查学生对叙事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也就是看学生是否正确地把握住了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诵读《核舟记》时,按照内外远近、上下左右、主次顺序等词语的提示,可以考查学生对说明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诵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按照抓论点、找论据、寻中心句等途径,可以考查学生对论说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
  3.考查语韵感
  语韵感是对文言文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能力,其重点是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的和谐性。
  对文言文语言准确性的考查,关键是考查语言的分寸感,一般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之类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语言节奏与韵律感的考查,可以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象生动、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十分适合诵读。古人提倡“涵泳工夫兴味长”,往往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如今虽不要求“吟唱”了,但要求学生读出语调、理解文意、体悟情感、感受意境、展开想象,仍是文言文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如《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一唱三叹式的诗句,富有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考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达到“如出己之口,己之心”的境界,进而享受到读其文、入其境、品其味、赏其美的审美体验。
  4.考查语势感
  语势,指的是语言表达的语调气势。语势感,即对文言文文字表达的语调、气势、风格特征等的把握能力。
  比如,考查《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揣摩晏子语气与神态的基础上,模仿这种语气、神态来朗读晏子的话,并说明理由。结果发现,学生诵读的语气语调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有人认为晏子是在讥讽楚王,所以用讥讽的语气读;有人认为晏子对楚王充满鄙视,所以用鄙视的语气读;还有人认为晏子具有绅士风度,所以用慢条斯里的语气读。学生依据文言文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中人物的身份背景、性格特点等,分析与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并分角色进行“舞台表演式”的诵读,这是考查学生语势感的可行之策。
  5.考查语味感
  语味感指的是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文字材料所蕴含的情感意味,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意趣。这种情感和意趣在语言文字中并不是明白直露、一目了然的,往往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诵读者依据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想象、品味、咀嚼后,才能感知与获取。对文言文这种隐含、暗示的情感与意趣的感悟与领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考查学生这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意味的揣摩、咀嚼能力。教材中的《岳阳楼记》《蜀道难》等,就是一些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言作品。考查这类文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表情有节奏的诵读,读出情味,读出韵致,读出气势,从而悟出语言文字后面的意蕴与情味。
  二、评价策略
  读中悟,悟中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考查文言文教学效度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方式检测文言文教学效度的方式很多,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多人交替读、快读、慢读、高声读、轻声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等。
  1.通过熟读,考查感悟能力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语言训练逐步形成的一种感悟能力。培养语感能力,关键是强化诵读。优秀的文言文往往具有藏而不露的特点,即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教师抓住显露出的“三分”语言,通过对学生诵读情况的考查,能看出学生是否品悟出了文中那富含深意的“七分”精妙。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吟诵,考查学生对句读、语气、语音、语调、语速、停顿、重音以及音准等的把控能力。
  2.通过研读,考查领悟能力
  研读,就是咬文嚼字地读、字斟句酌地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考查学生对一些典范文言文的研读能力,可以判断学生对语义感和语法感的把握情况。首先是考查诵读。一般而言,平常注重文言文诵读的学生,往往能一气呵成地将一篇文言作品读下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作品的神韵,让听者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语感。其次是考查默读。默读有利于将精力集中于对作品的领悟。考查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考查默读能力,要注重通过考查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把握,判断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性认识与把握。
  3.通过赏读,考查品悟能力
  赏读,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欣赏与品析。教师通过学生的赏析,能考查出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情况。赏读的范围,可以是文本的内容,可以是文本的情感,还可以是文本的表达方法。具体考查方式可以是读,可以是说,可以是背,还可以是听。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从而判断出其品悟的优点与不足。
  4.通过泛读,考查体悟能力
  泛读,即课外广泛地诵读。语感主要依靠体验与积累,是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因此,培养文言文语感,必须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也就是要提倡泛读。考查泛读情况,可以引入一些教材以外的浅易的文言文,看学生能否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5.通过直觉思维,考查顿悟能力
  语感属于直觉与顿悟性思维。语感的直觉与顿悟性表现在能够捕捉到文言文的语感点,即通过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佳词、佳句、佳段,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比如,考查学生对《暮江吟》一诗的把握,就看学生对这首诗的语感点的捕捉是否准确。这首诗的语感点是一个“铺”字。这个“铺”字描绘出一幅恬淡柔美的“秋江夕照”图,用得极为传神,值得反复品味。
其他文献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体现。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图形表象则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其建立又是依靠大量的经验和活动积累而成。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分享在“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所做的思考。  一、联系生活情境,有序观察、想象,建立图形表象  每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
摘要:体育课堂通过“先学后教,导学合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先学后教;导学合一;体现自我;积极实践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能再按照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了,而是要通过“先学后教,导学合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
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会遇到阻力。课改之初,学校明确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们都认同这句话,但一到课堂上就遇到了困难。  一天,教学经验丰富的陈老师气冲冲地来到办公室,抱怨说:“这样的课没法上了,你们另请高明吧!”我跟着他来到教室,只见走道里站满了讨论的学生,黑板前挤满了板书的学生。见此情景,我满心欢喜——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效果吗?我笑着告诉陈老师:“同学们学习情绪如此高涨,你应该感到欣慰啊!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
少海结诗社,倏然逾五年。  湖山供啸傲,师友乐周旋。  无尽推敲兴,宜多觞咏緣。  辛夷花欲放,高会启新篇。
“哲思阅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阅读课程。它以阅读实践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围绕相关哲学话题展开阅读、思考、对话,达到“知哲学文化”“立哲学思维”“练哲学表达”的目的。  课程框架  哲学指向人、道、理。学校根据这三个方面建构哲思阅读课程框架。  1.年段模块与定位  哲思阅读课程分年段建构。低段《哲思启蒙》指向人,也就是哲学家;中段《哲思探究》指向观点,主要介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高段《哲
学生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在学习时“人人有所得,个个有兴趣”,“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就成了一种必然。石山中学在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策略的缘起  1.“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内涵  “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教学策略是通过因材施教,使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让不同
冷战结束了,大批冷战战士纷纷奉命退役。服役二十五年之久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上校军官基思带着对美国政府的失望和厌恶离开了华盛顿,回到他的家久——大俄亥俄的小城斯潘塞,那儿,有他钟爱一生的女人安妮。安妮的丈夫克利夫是斯潘塞城的警长。这个色厉内荏的恶棍一面把安妮当个囚徒似的成天派人监视着,一面又在外面鬼混,二十五年来,安妮没有尝过幸福的滋昧。爱的激情使再度重逢的基思与安妮再也无法分开。但是基思和克利夫两人,
掌声是对人类的鼓励,是对别人的称赞,也能成为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那次掌声就像一朵美丽的浪花,永远跳跃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四年级的时候我和平常一样去练琴,听说琴行下个星期举行比赛我就报名参加了。报名后我练琴就更加刻苦了,等到比赛那天我才了解到我的节目被排在后面,随着选手和主持人的不断上下台,终于轮到我了。我紧张极了,心里像打鼓一样,扑通普通的跳着,不一会儿我便镇定下来,调好音后就弹起来了,开始弹的
从去年一直到现在,神庙一直撩乱着我整个心绪,使我忘却不得。   我不能忘记神庙。无论是随南的城区还是乡镇的,也都略信鬼神,虽说城中无大型的靖拜庙宇, 不过转眼看那村镇的山岗上,“泥圣人”也有的是。忆起小的时侯,随父母一起跨入随南,不过几年后,父母所从事的事业由于人情变故,矛盾四起。他们便回到故乡拼博,想干场大事。我呢?执意要留在这里,为了我的求学,也许,一生的命运吧。   父母透露,在他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