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改革的重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安阳市龙安区教体局外学经验,内修教法,历时一年多推出“四环节”教学法,其基本内容是:“创设情境、质疑自探—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训练—检测反馈、拓展运用”,并在全区推广。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在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进取的心态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
二、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
语文学习依赖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积淀,而不是靠他人灌输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1.让学生主持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形式很多,如:让学生对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国事、家事、他人事,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假期很多学生都有出游的活动,开学后我就设立了“我来当导游”的栏目,既促使学生在游览时注意观察、积累,又达到了相互交流、增长见识的目的。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在演讲活动中增加“名著欣赏”的栏目,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的书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我在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由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形成合作意识;小组代表释疑,教师点拨;最后全体参与评价。这样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了课堂热闹而随意安排的语文活动是对学生时间的最大浪费。其次,语文活动要面向全体,否则,就会有学生处于“静止”状态。再次,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应细致,评价应及时、准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我认为每一项活动哪怕是一项费时不多的活动都应精心构思形式,不能让语文活动仅仅成为部分学生玩耍的阵地。最后,活动后的交流、总结要充分。因为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可以说是活动的形式与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做好了这一步,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语文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潜能。
三、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仅仅是一个只会把各个知识点归纳及运用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我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将思考的问题写在书边上或小纸片上,以供上课时小组讨论,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大大增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学生自己突破疑难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上疑难,认识模糊,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时,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学法
“学贵有方”,可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学法,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如有学生对《最后一课》的环境描写提出了质疑,我马上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大家还在哪些课文中欣赏过景物描写?”学生们很快答出如《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然后引导大家一起回忆两篇文章中景物描写对交代记叙要素、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作用,并进而理解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的朗读、答题、练习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而且可以提出异议、发表看法。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实施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在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进取的心态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
二、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
语文学习依赖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积淀,而不是靠他人灌输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1.让学生主持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形式很多,如:让学生对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国事、家事、他人事,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假期很多学生都有出游的活动,开学后我就设立了“我来当导游”的栏目,既促使学生在游览时注意观察、积累,又达到了相互交流、增长见识的目的。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在演讲活动中增加“名著欣赏”的栏目,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的书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我在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由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形成合作意识;小组代表释疑,教师点拨;最后全体参与评价。这样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了课堂热闹而随意安排的语文活动是对学生时间的最大浪费。其次,语文活动要面向全体,否则,就会有学生处于“静止”状态。再次,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应细致,评价应及时、准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我认为每一项活动哪怕是一项费时不多的活动都应精心构思形式,不能让语文活动仅仅成为部分学生玩耍的阵地。最后,活动后的交流、总结要充分。因为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可以说是活动的形式与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做好了这一步,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语文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潜能。
三、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仅仅是一个只会把各个知识点归纳及运用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我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将思考的问题写在书边上或小纸片上,以供上课时小组讨论,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大大增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学生自己突破疑难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上疑难,认识模糊,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时,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学法
“学贵有方”,可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学法,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如有学生对《最后一课》的环境描写提出了质疑,我马上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大家还在哪些课文中欣赏过景物描写?”学生们很快答出如《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然后引导大家一起回忆两篇文章中景物描写对交代记叙要素、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作用,并进而理解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的朗读、答题、练习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而且可以提出异议、发表看法。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