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作为人生普遍而必然的阶段,成长具有很强的文化隐喻,成为各时期作家的创作主题。《百舌鸟之死》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回忆性叙述,展示了美国南方20世纪30年代的风土人情,同时揭示了主人公思想,心理和道德趋向成熟的主题,是一部反映青少年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依据成长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从主题、人物、结构、叙事和结局五方面阐释作品成长小说的性质。
关键词:成长小说; 百舌鸟之死; 主题; 人物; 结构; 叙事; 结局
南方女作家哈帕·李于1960年发表了她的唯一一部作品《百舌鸟之死》。故事发生在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南方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上。小说以绰号为“小海鸠”的小女孩为主人公,以无辜黑人青年汤姆·罗宾逊所谓的强奸案为主要情节。以往对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主要从种族歧视角度来分析,认为作品揭露了等级观念,种族歧视和种族迫害的社会弊端。细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第一部的前八章几乎没有涉及到种族问题,而主要描写的是来自白人家庭的青少年的童年生活和学校经历。他们的活动贯穿小说发展的始终。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小说的成长主题远比种族问题更为突出。小说主要围绕杰姆和小海鸠的故事展开,他们起初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充满了天真和轻率,但在漫长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由于遭遇了种种挫折,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困惑,因此开始了对事实真相的探索,并在父亲,白人律师阿蒂克斯的引导下,逐渐认清了现实社会,从而对人生、社会和自我有了崭新的认识,实现了他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然而比较美国文学中的经典成长小说,我们发现《百》这部作品具备了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元素,同时又区别于经典成长小说。本文依据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主题、人物、结构、叙事和结局五方面阐释其成长小说的性质,进而浅析作品成长主题的美学价值。
一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的焦点之一,各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作品描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某个特别的事件(尤其是不幸的事件)或特别的遭遇后,突然产生顿悟,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最后脱去幼稚的胎骨,成熟深沉起来,完成了青少年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过程,由此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的一种独特模式—成长小说。[2]根据莫迪凯·马科斯的观点,成长小说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成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和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5]简而言之,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心理和道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成长小说,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与典型的成长小说相比,我们发现《百》具有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继承了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1. 主题:
由于成长小说反映的是主人公思想、心理两个状态的变化,比如无知和成熟,自主化和社会化,传统和现代,追求个人自由和摆脱社会习俗的制约,因此成长小说的主题具有双重性。包括反映人的孤独感,个人价值的形成,对抗社会的不公平,童年幻想的幻灭,挑战父母的权威等。
在《百》中,主人公小海鸠最终完成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由天真、无知到成熟、客观。小说一开始小海鸠对生活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幻想,幼稚地认为镇上的居民人人正直、热情、善良,关系和睦,严于律己,象父亲那样。但对于汤姆·罗宾逊强奸案的审判结果,她感到惊讶和失望。仅仅根据汤姆是个黑人,而控告他的是白人这一唯一证据,由镇上居民组成的陪审团就断然裁定汤姆有罪,完全无视法律的公正。这一事件证明社会上确确实实存在不公正,不公平,促使主人公重新审视这个标榜“公平”、“公正”、“民主”的社会制度。这个过程使她感到很痛苦,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而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她走向人生之路的一大考验。小说的结局部分,经过了生死的较量,小海鸠明显的由原来任性、执拗的小女孩转变为一个坚强、懂事的大孩子,思想和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
2. 人物:
经典成长小说往往将叙述视角集中于一个中心人物身上,围绕一个主人公展开。一般来说,主人公主要是在13-20多岁之间的青少年,当然有文学作品证明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成长小说的人物形象作了如下的阐述“…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1]巴赫金用“变数”这个概念形象,明了地指出了成长小说主人公的主要特征。
小说《百》是通过小女孩小海鸠的回忆性叙述展开的,关于她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因此我们把研究焦点集中于小海鸠身上。通过小海鸠的回忆,我们判断故事开始时她只有5岁,而结束的时候,她已经长到了9岁,整部小说讲述了她四年的生活经历,期间发生了各种奇异的事情和不愉快,但都在她成长路上留下了痕迹,对她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海鸠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小说读罢,重新回味,读者可以感觉到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小海鸠,任性、执拗的小女孩不觉转变为眼前坚强、懂事的大孩子,而读者对故事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
3. 结构:
成长小说除了主要人物形象的构建有其独特性以外,还有另外一些突出的美学特征。比如成长小说的结构遵循人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在情节结构上有相当的趋同性,常见的叙事结构为: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这类小说大都包含促进性格成长的旅行和冒险,其中包括主人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或厌倦,对未知世界的幻想,意想不到的磨难,成长的契机,成年仪式,旅途伙伴和引路人等结构要素。伯克利在其著作《青春的季节》中曾指出,没有哪一部作品是严格遵循这种结构模式的,但是每部成长小说中都至少具有两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4]
虽然《百》中没有象征撒旦魔鬼的诱惑,“出走”和“上路”的模式,但主人公的成长和成熟是由几个契机事件促成的。例如小说的第一部分中,人们对亚瑟的谣傳激起了小海鸠的好奇心,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与杰姆,迪尔策划了关于亚瑟的故事短剧表演,以引起亚瑟的注意,引他出门,并实施了夜探拉德雷一家的行动。虽然这种“探险”没有宏伟的计划,也未经跋山涉水,但却是主人公亲身经历的过程,具有亲历性,且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证实人们的传言,从而查出事实的真相。而几次夜探的经历相当于短暂的旅行,只是未离开家而已。除此之外,小说还包括三个重要的引路人形象。
4. 叙事:
成长小说对叙述视角的处理也比较独特。成长小说是以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的少年为描写对象的,此阶段的年轻人世界观尚未定型,对现实的生活既充满幻想又充满叛逆,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话语表达方式显然与成人不同,因此作家在创作时选择恰当的叙述视角,处理好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哈帕·李在创作《百》时,采用了儿童叙述视角,让不满十岁的小海鸠来讲述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本身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果。作者借助主人公单纯的陈述,客观反映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对南方社会明晰的透视。虽然作者采用儿童的叙述口吻,但在案件审判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成年珍叙事自我的影子。很显然是成年珍在向读者讲述那段经历。英国经典成长小说《简·爱》就采用了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交替的叙事手法。
同时,成长小说集中描写主要人物,把兴趣放在主人公的个人发展上,而情节是相对次要的。因此运用对话来传递故事是成长小说的又一特点,从而使情景真实可信。小说密切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并显现出与此相应的叙事技巧,比如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百》在形式上具备了以上几个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体会到。
5. 结局:
成长小说在结局部分往往会营造一种乐观的气氛,这也是经典成长小说的一个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家在创作中通常会以线型的或时间顺序描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并伴有前进的趋势。小说《百》在结束部分中,杰姆为了救小海鸠被鲍勃打伤,但最终象征邪恶的鲍勃却死在了自己的匕首下,体现了恶有恶报的思想,无论如何,邪恶的力量被消灭,人们又看到了社会的希望,小说整体论调还是积极的。
此外,成长小说还运用了开放式的结尾。主人公的未来并未做好预先安排,只是为他的成熟和未来生活作了准备,但不会继续描写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主人公要准备好去面对命运,而不是去经历命运。审判案前,小海鸠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面对镇上白人对父亲的诽谤,她不再是挥起拳头,而是理智地去面对人们的嘲讽。面对审判结果,她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社会现实和人性,而她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去面对并试着接受现实。最后,她目送亚瑟回到那幽闭的小屋,显得如此镇定自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而她的归宿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至此,小海鸠迈出了她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二
通过以上五个要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小说《百》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特征,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反映儿童心理、道德和思想趋向成熟的成长小说。同时,它还具有自身区别于经典成长小说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体裁的发展。
首先,纵观所有的经典成长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具有以下特点。主人公大多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性敏感的,且具有一定天赋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或失去父亲的弃儿、流浪儿。虽然也有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比如《爱玛》、《小妇人》、《我的安东尼娅》等,但在这些作品中,成长的主题是主人公如何成为成熟的女性,她们的爱情觀和婚姻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她们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建构,以致相应得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点。而《百》以一个小女孩为主人公,描写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成熟过程,这在成长小说中实属不多。
其次,经典成长小说中往往有“出走”“上路”的情节结构,而小说《百》中,主人公的活动始终没有跳出梅康姆镇,且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展开。这一特点继承了19世纪女作家路易萨·梅·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开创的美国成长小说的另一传统,即人物的成长背景不是一次重要的旅行或出走,也不是一次重要的事件。人物的成长背景是在家庭,主人公的成长贯穿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在日常生活组成的一系列小故事中成长起来,从而获得了人类普遍崇高的一些美德和自立自强意识。[3]
结语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产生出新的版本。美国社会就像一位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对成熟和成长的渴望,而哈帕·李呈现的一位来自南方的小女孩的成长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品将读者带入了人性的深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接受着,经历着与主人公同样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读者自身的思想、心里和道德的成熟。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 小说理论 [M]. 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芮渝萍. 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 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 Buckley, Jerome Hamilton. Season of Youth: 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5] Mordecai Marcus, “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in William Coyle (ed.),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 NY: The Odyssey Press, 1969,p. 32.
[6] Harper Lee. To Kill A Mockingbird . New York. NY. Warner Books 1982.
关键词:成长小说; 百舌鸟之死; 主题; 人物; 结构; 叙事; 结局
南方女作家哈帕·李于1960年发表了她的唯一一部作品《百舌鸟之死》。故事发生在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南方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上。小说以绰号为“小海鸠”的小女孩为主人公,以无辜黑人青年汤姆·罗宾逊所谓的强奸案为主要情节。以往对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主要从种族歧视角度来分析,认为作品揭露了等级观念,种族歧视和种族迫害的社会弊端。细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第一部的前八章几乎没有涉及到种族问题,而主要描写的是来自白人家庭的青少年的童年生活和学校经历。他们的活动贯穿小说发展的始终。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小说的成长主题远比种族问题更为突出。小说主要围绕杰姆和小海鸠的故事展开,他们起初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充满了天真和轻率,但在漫长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由于遭遇了种种挫折,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困惑,因此开始了对事实真相的探索,并在父亲,白人律师阿蒂克斯的引导下,逐渐认清了现实社会,从而对人生、社会和自我有了崭新的认识,实现了他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然而比较美国文学中的经典成长小说,我们发现《百》这部作品具备了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元素,同时又区别于经典成长小说。本文依据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主题、人物、结构、叙事和结局五方面阐释其成长小说的性质,进而浅析作品成长主题的美学价值。
一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的焦点之一,各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作品描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某个特别的事件(尤其是不幸的事件)或特别的遭遇后,突然产生顿悟,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最后脱去幼稚的胎骨,成熟深沉起来,完成了青少年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过程,由此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的一种独特模式—成长小说。[2]根据莫迪凯·马科斯的观点,成长小说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成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和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5]简而言之,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心理和道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成长小说,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与典型的成长小说相比,我们发现《百》具有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继承了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1. 主题:
由于成长小说反映的是主人公思想、心理两个状态的变化,比如无知和成熟,自主化和社会化,传统和现代,追求个人自由和摆脱社会习俗的制约,因此成长小说的主题具有双重性。包括反映人的孤独感,个人价值的形成,对抗社会的不公平,童年幻想的幻灭,挑战父母的权威等。
在《百》中,主人公小海鸠最终完成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由天真、无知到成熟、客观。小说一开始小海鸠对生活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幻想,幼稚地认为镇上的居民人人正直、热情、善良,关系和睦,严于律己,象父亲那样。但对于汤姆·罗宾逊强奸案的审判结果,她感到惊讶和失望。仅仅根据汤姆是个黑人,而控告他的是白人这一唯一证据,由镇上居民组成的陪审团就断然裁定汤姆有罪,完全无视法律的公正。这一事件证明社会上确确实实存在不公正,不公平,促使主人公重新审视这个标榜“公平”、“公正”、“民主”的社会制度。这个过程使她感到很痛苦,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而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她走向人生之路的一大考验。小说的结局部分,经过了生死的较量,小海鸠明显的由原来任性、执拗的小女孩转变为一个坚强、懂事的大孩子,思想和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
2. 人物:
经典成长小说往往将叙述视角集中于一个中心人物身上,围绕一个主人公展开。一般来说,主人公主要是在13-20多岁之间的青少年,当然有文学作品证明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成长小说的人物形象作了如下的阐述“…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1]巴赫金用“变数”这个概念形象,明了地指出了成长小说主人公的主要特征。
小说《百》是通过小女孩小海鸠的回忆性叙述展开的,关于她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因此我们把研究焦点集中于小海鸠身上。通过小海鸠的回忆,我们判断故事开始时她只有5岁,而结束的时候,她已经长到了9岁,整部小说讲述了她四年的生活经历,期间发生了各种奇异的事情和不愉快,但都在她成长路上留下了痕迹,对她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海鸠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小说读罢,重新回味,读者可以感觉到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小海鸠,任性、执拗的小女孩不觉转变为眼前坚强、懂事的大孩子,而读者对故事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
3. 结构:
成长小说除了主要人物形象的构建有其独特性以外,还有另外一些突出的美学特征。比如成长小说的结构遵循人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在情节结构上有相当的趋同性,常见的叙事结构为: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这类小说大都包含促进性格成长的旅行和冒险,其中包括主人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或厌倦,对未知世界的幻想,意想不到的磨难,成长的契机,成年仪式,旅途伙伴和引路人等结构要素。伯克利在其著作《青春的季节》中曾指出,没有哪一部作品是严格遵循这种结构模式的,但是每部成长小说中都至少具有两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4]
虽然《百》中没有象征撒旦魔鬼的诱惑,“出走”和“上路”的模式,但主人公的成长和成熟是由几个契机事件促成的。例如小说的第一部分中,人们对亚瑟的谣傳激起了小海鸠的好奇心,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与杰姆,迪尔策划了关于亚瑟的故事短剧表演,以引起亚瑟的注意,引他出门,并实施了夜探拉德雷一家的行动。虽然这种“探险”没有宏伟的计划,也未经跋山涉水,但却是主人公亲身经历的过程,具有亲历性,且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证实人们的传言,从而查出事实的真相。而几次夜探的经历相当于短暂的旅行,只是未离开家而已。除此之外,小说还包括三个重要的引路人形象。
4. 叙事:
成长小说对叙述视角的处理也比较独特。成长小说是以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的少年为描写对象的,此阶段的年轻人世界观尚未定型,对现实的生活既充满幻想又充满叛逆,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话语表达方式显然与成人不同,因此作家在创作时选择恰当的叙述视角,处理好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哈帕·李在创作《百》时,采用了儿童叙述视角,让不满十岁的小海鸠来讲述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本身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果。作者借助主人公单纯的陈述,客观反映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对南方社会明晰的透视。虽然作者采用儿童的叙述口吻,但在案件审判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成年珍叙事自我的影子。很显然是成年珍在向读者讲述那段经历。英国经典成长小说《简·爱》就采用了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交替的叙事手法。
同时,成长小说集中描写主要人物,把兴趣放在主人公的个人发展上,而情节是相对次要的。因此运用对话来传递故事是成长小说的又一特点,从而使情景真实可信。小说密切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并显现出与此相应的叙事技巧,比如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百》在形式上具备了以上几个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体会到。
5. 结局:
成长小说在结局部分往往会营造一种乐观的气氛,这也是经典成长小说的一个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家在创作中通常会以线型的或时间顺序描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并伴有前进的趋势。小说《百》在结束部分中,杰姆为了救小海鸠被鲍勃打伤,但最终象征邪恶的鲍勃却死在了自己的匕首下,体现了恶有恶报的思想,无论如何,邪恶的力量被消灭,人们又看到了社会的希望,小说整体论调还是积极的。
此外,成长小说还运用了开放式的结尾。主人公的未来并未做好预先安排,只是为他的成熟和未来生活作了准备,但不会继续描写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主人公要准备好去面对命运,而不是去经历命运。审判案前,小海鸠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面对镇上白人对父亲的诽谤,她不再是挥起拳头,而是理智地去面对人们的嘲讽。面对审判结果,她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社会现实和人性,而她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去面对并试着接受现实。最后,她目送亚瑟回到那幽闭的小屋,显得如此镇定自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而她的归宿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至此,小海鸠迈出了她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二
通过以上五个要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小说《百》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特征,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反映儿童心理、道德和思想趋向成熟的成长小说。同时,它还具有自身区别于经典成长小说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体裁的发展。
首先,纵观所有的经典成长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具有以下特点。主人公大多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性敏感的,且具有一定天赋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或失去父亲的弃儿、流浪儿。虽然也有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比如《爱玛》、《小妇人》、《我的安东尼娅》等,但在这些作品中,成长的主题是主人公如何成为成熟的女性,她们的爱情觀和婚姻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她们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建构,以致相应得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点。而《百》以一个小女孩为主人公,描写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成熟过程,这在成长小说中实属不多。
其次,经典成长小说中往往有“出走”“上路”的情节结构,而小说《百》中,主人公的活动始终没有跳出梅康姆镇,且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展开。这一特点继承了19世纪女作家路易萨·梅·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开创的美国成长小说的另一传统,即人物的成长背景不是一次重要的旅行或出走,也不是一次重要的事件。人物的成长背景是在家庭,主人公的成长贯穿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在日常生活组成的一系列小故事中成长起来,从而获得了人类普遍崇高的一些美德和自立自强意识。[3]
结语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产生出新的版本。美国社会就像一位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对成熟和成长的渴望,而哈帕·李呈现的一位来自南方的小女孩的成长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品将读者带入了人性的深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接受着,经历着与主人公同样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读者自身的思想、心里和道德的成熟。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 小说理论 [M]. 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芮渝萍. 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 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 Buckley, Jerome Hamilton. Season of Youth: 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5] Mordecai Marcus, “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in William Coyle (ed.),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 NY: The Odyssey Press, 1969,p. 32.
[6] Harper Lee. To Kill A Mockingbird . New York. NY. Warner Books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