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人的和谐发展,尤其是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女性发展得到重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推动三大文明建设。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实际生活中,实现男女和谐发展既面临传统与现实的挑战,又面临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和谐社会;两性;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自马克思、恩格斯初始描绘其蓝图起,一直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正在作为我国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的一大目标,日益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措施中,其中,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只有性别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两性平等,实现和谐发展,理所应当成为各级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最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妇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崇高使命所在。
一、两性和谐发展的意义
1、两性比例合理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人是社会发展诸要素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着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正在努力通过制定各种社会机制,使人在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影响人的积极性正常发挥的因素很多,两性比例的不合理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如果两性比例失衡,两性之间没有基于平等的协调发展,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我国由于某些领域对妇女问题的忽视和对女性的偏见而导致的妇女发展不足的问题以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越来越成为今天乃至今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伴随着择偶难,又在更大层面上可能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婚外性行为、性犯罪、家庭不稳定等社会问题。这些严重社会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的威胁。及早重视这些由于两性不协调发展引发的潜在社会危机,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2、两性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性比例合理方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要想使两性共同发展,实现两性最优化方式的组合,还需进一步提升两性各自的素质。两性中任何一方较低的发展水平,都会制约另一方自由、充分的发展。即使是人类最亲密关系的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当人们是极不相同时,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兴趣。夫妻之间经常在责任的最高点上存在着真实的意见分歧。”[1]当“丈夫有一个不如他的妻子作最經常的伴侣也总是这样的。一方面,他的自满自足不断地受到照顾,另一方面,他又不知不觉地接受一个比自己平庸或局限的人的感觉和看事物的方法”[2]。
女性除在物质生产领域发挥着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作用外,还承担着人类生产这一特殊的使命。女性在教育下一代、传承人类文明、维护传统道德风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素质,影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弘扬。如果女性受到的待遇不如男性,这会间接影响下一代的抚育成长和素质,影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文化建设、社会新风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因此,两性和谐发展不但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产生影响,还在长远的角度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和谐家庭的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和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妇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广大妇女的素质关系到对后代的培养,关系到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强调母亲的作用时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讲:“要有好的母亲,才有好的子女,要有好的子女,才有好的国家”。妇女的素质影响到民族的素质,妇女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的变革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有妇女的积极参与。因此,鼓励和引导广大妇女树立现代家庭观念,学习科学教子的知识和方法,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4、两性平等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才能和谐;只有统筹工农、城乡和地区的均衡和谐发展,统筹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和谐。因为作为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体的人,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两性关系是社会中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渗透于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宗教的人群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进程,制约着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两性关系越平等、越协调,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越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她们能否成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享有者,对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如果男女两性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妇女中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谐社会的构建就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男女两性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就会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这个发展就谈不上科学。所以,无论是从妇女占人口的半数还是从妇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必然要求男女两性平等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尽管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相比解放前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就现状而言,实现更高层次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第一,轻视、歧视妇女的传统偏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观念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已为许多国家的社会实践所证明。尽管目前妇女解放运动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有些人的头脑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潜意识难以根除,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个社会性别的误区,如“妇女回家去”、“美女经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
第二,社会参与上的障碍。妇女参政率偏低。据政协北京市大兴区“十五”妇女发展规划数据统计,2004年政协北京市大兴区党政机关处级女干部比例为16.5%,距该区“十五”妇女发展规划指标及北京市相应指标25%还有较大差距;镇局级党政正职中女干部比例为9.9%,决策层女干部的比例还很小。区党代会女代表比例为29.4%,人代会女代表比例为32.9%,区政协女委员的比例是34.1%,虽与“九五”时期相比有很大进步,但就达到半数还有差距。而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没有妇女的平等参与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就业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从就业与收入方面看,据第二次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情况显示:2000年,城镇妇女的再就业率比1999年下降了16.2%,下降幅度高出男性4.1%,平均收入为男性的70.1%。下岗女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低24.9%,收入仅为男性的59.6%,妇女就业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从教育状况上看,据调查,农村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文化素质偏低不仅使广大妇女面对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而且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下表反映的2000年男女在受教育程度、就业水平、经济收人、参政议政方面的状况,可以明显感觉到男女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平均上学年数项中,城市女性低于男性1.5年,农村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9.6个百分点。参政议政的情况也不如男性。
男女平等目标的实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那么大的差异,既有深刻的历史、传统、观念等背景因素,又有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三、构建两性和谐发展社会的具体途径
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既存在实现的艰巨性,又有现实可行的路径可供选择,只有从社会各个层面上加以促进,方可加速其落实。
第一,政府应将“男女平等”纳入各项决策中,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其同人口意识、环保意识一样深入人心。建议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性别统计系统,建立我区性别统计数据库。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经济、政治、教育、健康、家庭等领域妇女地位监测评估的核心指标和关键指标,并将其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常规统计之中,使分性别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制度化、经常化。在各项改革中,应当兼顾效益和公平。加强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以保障妇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社会同步发展。社会组织机构应当制定机会平等的计划和行动方案,为妇女进入新领域提供培训及财政支持;在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中应特别注意新闻媒体的作用,使其消除传统性别观念的潜在影响,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均衡反映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贡献,用媒体的力量来优化影响社会环境。
第二,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细胞,就男性来说在期待妇女成为“贤妻良母”的同时,也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角色期待。强调男性“双重角色”义务,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妇女摆脱“双重角色”的束缚,除了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之外,最终还是需要妇女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战胜自身的弱点,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调整自己,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其次,超越生存自我,建立经济自我。社会学家认为,经济上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基础。只有协调好生存自我和经济自我的关系,最终才能建立个性自我。最后,发挥优势,建立自信。要堅信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样能办到。而且女人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有优势,更容易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把握机遇,求得发展。
第三,保证妇女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均等,加快妇女参政步伐。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中,女性只有在竞争起点上拥有同男子不相上下的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住脚。要保证竞争起点上的公平,必须保证女性在教育、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技能培训、社会锻炼等方面同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党和国家应根据目前我国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确保妇女平等地分享社会、经济资源,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同时广大女性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劳动提供的各种机会与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现有的能力,为平等地获得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寻找可能。在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争取获得更多的男女平等的机会。
妇女只有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的管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据有关资料分析,只有人数达到30%的比例,一个群体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诉求。据2002年资料,我国省部级干部中,男女比例分别为91.7%和8.3% ,地厅级干部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8.3%和11.7% ,县处级干部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3.9%和16.1%[3]。层次越高,妇女的参政比例越低,很难保证妇女在决策中取得应有的话语权,自身的各种诉求也因此不能很好地表达。要促使男女平等发展,就应该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将现有的妇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制定得更具操作性,更加切实可行。这样才能真正在决策过程中代表和维护妇(下转第67页)(上接第64页)女的特殊利益,促进男女在政治地位上的真正平等。
第四,推动两性平等发展要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上下功夫。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两性平等提供了机遇,“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推动两性平等作出了规划,要加快两性平等发展的步伐,就要在落实规划纲要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规划,提高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知晓率,引起社会各界对此的高度关注增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贯彻规划纲要的社会性别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明确规划纲要中关于妇女发展和权益保护的责任主体。“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实施的主体应当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负责妇女儿童事务的工作机构,应当负起牵头协调、职责分解、检查督促、监测评估的责任。在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期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十一五”期间妇女儿童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使两性平等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与各部门的“十一五”实施方案相衔接,与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再次,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护的总体要求,制定本部门的贯彻落实措施。在妇女教育、妇女卫生保健、妇女就业、劳动保护、扶贫减贫、社会保障、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婚姻财产保护、法律援助等各方面出台具体的保障政策,为妇女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发改、财政等综合部门,要统筹考虑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在资源配置、性别预算、资金投人上作出安排,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男性同步发展。第四,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协助和配合妇儿工委开展工作,把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宣传贯彻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结合起来,和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结合起来,和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组织发动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十一五”建设,在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考虑妇女的特殊利益,让其无后顾之忧地承担起人类再生产的伟大使命,就只能通过纳入社会公共服务的统一体系中来考虑。妇女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广大女性带来了机遇,我们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走在时代前列,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常凯:公有制企业中女职工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5,(3).
[3]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2001.
关键词:和谐社会;两性;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自马克思、恩格斯初始描绘其蓝图起,一直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正在作为我国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的一大目标,日益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措施中,其中,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只有性别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两性平等,实现和谐发展,理所应当成为各级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最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妇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崇高使命所在。
一、两性和谐发展的意义
1、两性比例合理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人是社会发展诸要素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着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正在努力通过制定各种社会机制,使人在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影响人的积极性正常发挥的因素很多,两性比例的不合理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如果两性比例失衡,两性之间没有基于平等的协调发展,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我国由于某些领域对妇女问题的忽视和对女性的偏见而导致的妇女发展不足的问题以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越来越成为今天乃至今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伴随着择偶难,又在更大层面上可能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婚外性行为、性犯罪、家庭不稳定等社会问题。这些严重社会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的威胁。及早重视这些由于两性不协调发展引发的潜在社会危机,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2、两性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性比例合理方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要想使两性共同发展,实现两性最优化方式的组合,还需进一步提升两性各自的素质。两性中任何一方较低的发展水平,都会制约另一方自由、充分的发展。即使是人类最亲密关系的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当人们是极不相同时,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兴趣。夫妻之间经常在责任的最高点上存在着真实的意见分歧。”[1]当“丈夫有一个不如他的妻子作最經常的伴侣也总是这样的。一方面,他的自满自足不断地受到照顾,另一方面,他又不知不觉地接受一个比自己平庸或局限的人的感觉和看事物的方法”[2]。
女性除在物质生产领域发挥着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作用外,还承担着人类生产这一特殊的使命。女性在教育下一代、传承人类文明、维护传统道德风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素质,影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弘扬。如果女性受到的待遇不如男性,这会间接影响下一代的抚育成长和素质,影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文化建设、社会新风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因此,两性和谐发展不但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产生影响,还在长远的角度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和谐家庭的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和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妇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广大妇女的素质关系到对后代的培养,关系到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强调母亲的作用时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讲:“要有好的母亲,才有好的子女,要有好的子女,才有好的国家”。妇女的素质影响到民族的素质,妇女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的变革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有妇女的积极参与。因此,鼓励和引导广大妇女树立现代家庭观念,学习科学教子的知识和方法,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4、两性平等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才能和谐;只有统筹工农、城乡和地区的均衡和谐发展,统筹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和谐。因为作为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体的人,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两性关系是社会中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渗透于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宗教的人群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进程,制约着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两性关系越平等、越协调,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越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她们能否成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享有者,对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如果男女两性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妇女中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谐社会的构建就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男女两性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就会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这个发展就谈不上科学。所以,无论是从妇女占人口的半数还是从妇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必然要求男女两性平等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尽管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相比解放前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就现状而言,实现更高层次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第一,轻视、歧视妇女的传统偏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观念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已为许多国家的社会实践所证明。尽管目前妇女解放运动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有些人的头脑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潜意识难以根除,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个社会性别的误区,如“妇女回家去”、“美女经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
第二,社会参与上的障碍。妇女参政率偏低。据政协北京市大兴区“十五”妇女发展规划数据统计,2004年政协北京市大兴区党政机关处级女干部比例为16.5%,距该区“十五”妇女发展规划指标及北京市相应指标25%还有较大差距;镇局级党政正职中女干部比例为9.9%,决策层女干部的比例还很小。区党代会女代表比例为29.4%,人代会女代表比例为32.9%,区政协女委员的比例是34.1%,虽与“九五”时期相比有很大进步,但就达到半数还有差距。而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没有妇女的平等参与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就业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从就业与收入方面看,据第二次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情况显示:2000年,城镇妇女的再就业率比1999年下降了16.2%,下降幅度高出男性4.1%,平均收入为男性的70.1%。下岗女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低24.9%,收入仅为男性的59.6%,妇女就业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从教育状况上看,据调查,农村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文化素质偏低不仅使广大妇女面对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而且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下表反映的2000年男女在受教育程度、就业水平、经济收人、参政议政方面的状况,可以明显感觉到男女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平均上学年数项中,城市女性低于男性1.5年,农村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9.6个百分点。参政议政的情况也不如男性。
男女平等目标的实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那么大的差异,既有深刻的历史、传统、观念等背景因素,又有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三、构建两性和谐发展社会的具体途径
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既存在实现的艰巨性,又有现实可行的路径可供选择,只有从社会各个层面上加以促进,方可加速其落实。
第一,政府应将“男女平等”纳入各项决策中,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其同人口意识、环保意识一样深入人心。建议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性别统计系统,建立我区性别统计数据库。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经济、政治、教育、健康、家庭等领域妇女地位监测评估的核心指标和关键指标,并将其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常规统计之中,使分性别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制度化、经常化。在各项改革中,应当兼顾效益和公平。加强配套法规的修订工作,以保障妇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社会同步发展。社会组织机构应当制定机会平等的计划和行动方案,为妇女进入新领域提供培训及财政支持;在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中应特别注意新闻媒体的作用,使其消除传统性别观念的潜在影响,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均衡反映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贡献,用媒体的力量来优化影响社会环境。
第二,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细胞,就男性来说在期待妇女成为“贤妻良母”的同时,也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角色期待。强调男性“双重角色”义务,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妇女摆脱“双重角色”的束缚,除了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之外,最终还是需要妇女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战胜自身的弱点,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调整自己,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其次,超越生存自我,建立经济自我。社会学家认为,经济上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基础。只有协调好生存自我和经济自我的关系,最终才能建立个性自我。最后,发挥优势,建立自信。要堅信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样能办到。而且女人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有优势,更容易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把握机遇,求得发展。
第三,保证妇女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均等,加快妇女参政步伐。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中,女性只有在竞争起点上拥有同男子不相上下的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住脚。要保证竞争起点上的公平,必须保证女性在教育、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技能培训、社会锻炼等方面同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党和国家应根据目前我国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确保妇女平等地分享社会、经济资源,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同时广大女性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劳动提供的各种机会与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现有的能力,为平等地获得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寻找可能。在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争取获得更多的男女平等的机会。
妇女只有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的管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据有关资料分析,只有人数达到30%的比例,一个群体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诉求。据2002年资料,我国省部级干部中,男女比例分别为91.7%和8.3% ,地厅级干部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8.3%和11.7% ,县处级干部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3.9%和16.1%[3]。层次越高,妇女的参政比例越低,很难保证妇女在决策中取得应有的话语权,自身的各种诉求也因此不能很好地表达。要促使男女平等发展,就应该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将现有的妇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制定得更具操作性,更加切实可行。这样才能真正在决策过程中代表和维护妇(下转第67页)(上接第64页)女的特殊利益,促进男女在政治地位上的真正平等。
第四,推动两性平等发展要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上下功夫。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两性平等提供了机遇,“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推动两性平等作出了规划,要加快两性平等发展的步伐,就要在落实规划纲要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规划,提高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知晓率,引起社会各界对此的高度关注增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贯彻规划纲要的社会性别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明确规划纲要中关于妇女发展和权益保护的责任主体。“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实施的主体应当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负责妇女儿童事务的工作机构,应当负起牵头协调、职责分解、检查督促、监测评估的责任。在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期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十一五”期间妇女儿童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使两性平等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与各部门的“十一五”实施方案相衔接,与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再次,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护的总体要求,制定本部门的贯彻落实措施。在妇女教育、妇女卫生保健、妇女就业、劳动保护、扶贫减贫、社会保障、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婚姻财产保护、法律援助等各方面出台具体的保障政策,为妇女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发改、财政等综合部门,要统筹考虑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在资源配置、性别预算、资金投人上作出安排,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男性同步发展。第四,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协助和配合妇儿工委开展工作,把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宣传贯彻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结合起来,和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结合起来,和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组织发动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十一五”建设,在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考虑妇女的特殊利益,让其无后顾之忧地承担起人类再生产的伟大使命,就只能通过纳入社会公共服务的统一体系中来考虑。妇女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广大女性带来了机遇,我们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走在时代前列,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常凯:公有制企业中女职工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5,(3).
[3]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