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血液透析质量,降低血液净化护理安全隐患。方法 回顾性审查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净化护理临床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采取相应对策。结果 血液净化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临床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率。结论 加强临床血液净化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临床血液透析质量,保护了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身心利益。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安全隐患;对策分析
护理安全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病人不发生法定的规章制度以外的死亡或功能、机体结构和心理上的各种非正常损害[1]。临床护理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护理人员自身利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立护理广泛的安全监控系统,加强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是降低临床护理风险隐患,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笔者回顾性审查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对策,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临床血液净化护理情况如下:发生护理缺陷65例;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共16例,其中因护理人员因素引起差错5例,护理技术因素5例,病人因素3例,護理模式因素2例,内部管理因素1例;无事故发生。对护理差错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安全应对策略。
2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1 护理人员因素 可导致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人员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操作人员思想不集中,应急能力差,业务不熟练。(2)服务意因素,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易情绪化,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应更注重服务,帮助患者缓解压力。(3)法律意识因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往往对可能导致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2]。
2.2 病人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病人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危重病人多意识不清,在临床具体护理中可能躁动不安,难以有效配合护理;部分危重病人并发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并发症,临床抢救结果难以预测。(2)病人血液透析过程存在一定的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透析过程时间越长,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越大[3]。(3)血液透析患者常需终身进行,经济负担沉重,部分病人及家属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配合临床护理管理。
2.3 技术因素 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比较高,隔离消毒条件高、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都可产生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4 护理模式因素 血液透析为终生性医疗服务,透析患者需要以预防并发症产生,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长期的整体化护理服务。但实际护理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护理人员数量、素质等,整体化护理模式常不能很好的贯彻到病人的实际护理过程中。
2.5 内部管理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内部管理因素常见情况如下:透析机、复用机的使用和消毒及机械维护是否规范;透析用水的管理;血透室的布局不合理;无冲洗用感应水龙头;工作人员自身消毒意识不强;未按标准执行透析器复用操作;空气质量不符合要求等等。
3 安全应对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及相关教育 护理人员培训及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及临床应对病人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2)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心,使其热心护理病人并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3)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4]。
3.2 建立有效护理安全督查体系 严格按照[IS09001]护理文件精神,建立有效的护理安全督查体系,严格落实执行各项护理措施,把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严防差错事故作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重之重,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到授权分类和督促检查等。
3.3 加强病人管理 在病人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每一位病人实行住院式管理,为其建立起帐户户口和病历档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每位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发症情况及抗凝剂使用情况等进行充分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记录。同时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服务意识,正确引导患者控制体重、血压控制、活动、睡眠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3)对病人血液透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肾功能的检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院制定的长期的治疗及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4,39(3):191-192.
[2]李冀宁.正确认识医疗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J].医学与哲学,2012,23(7):14.
[3]梅长林.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曾欣荣.临床护士对护理纠纷的认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13,9:429.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安全隐患;对策分析
护理安全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病人不发生法定的规章制度以外的死亡或功能、机体结构和心理上的各种非正常损害[1]。临床护理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护理人员自身利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立护理广泛的安全监控系统,加强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是降低临床护理风险隐患,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笔者回顾性审查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对策,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临床血液净化护理情况如下:发生护理缺陷65例;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共16例,其中因护理人员因素引起差错5例,护理技术因素5例,病人因素3例,護理模式因素2例,内部管理因素1例;无事故发生。对护理差错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安全应对策略。
2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1 护理人员因素 可导致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人员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操作人员思想不集中,应急能力差,业务不熟练。(2)服务意因素,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易情绪化,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应更注重服务,帮助患者缓解压力。(3)法律意识因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往往对可能导致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2]。
2.2 病人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病人因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危重病人多意识不清,在临床具体护理中可能躁动不安,难以有效配合护理;部分危重病人并发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并发症,临床抢救结果难以预测。(2)病人血液透析过程存在一定的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透析过程时间越长,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越大[3]。(3)血液透析患者常需终身进行,经济负担沉重,部分病人及家属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配合临床护理管理。
2.3 技术因素 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比较高,隔离消毒条件高、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都可产生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4 护理模式因素 血液透析为终生性医疗服务,透析患者需要以预防并发症产生,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长期的整体化护理服务。但实际护理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护理人员数量、素质等,整体化护理模式常不能很好的贯彻到病人的实际护理过程中。
2.5 内部管理因素 可能造成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内部管理因素常见情况如下:透析机、复用机的使用和消毒及机械维护是否规范;透析用水的管理;血透室的布局不合理;无冲洗用感应水龙头;工作人员自身消毒意识不强;未按标准执行透析器复用操作;空气质量不符合要求等等。
3 安全应对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及相关教育 护理人员培训及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及临床应对病人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2)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心,使其热心护理病人并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3)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4]。
3.2 建立有效护理安全督查体系 严格按照[IS09001]护理文件精神,建立有效的护理安全督查体系,严格落实执行各项护理措施,把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严防差错事故作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重之重,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到授权分类和督促检查等。
3.3 加强病人管理 在病人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每一位病人实行住院式管理,为其建立起帐户户口和病历档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每位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发症情况及抗凝剂使用情况等进行充分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记录。同时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服务意识,正确引导患者控制体重、血压控制、活动、睡眠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3)对病人血液透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肾功能的检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院制定的长期的治疗及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4,39(3):191-192.
[2]李冀宁.正确认识医疗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J].医学与哲学,2012,23(7):14.
[3]梅长林.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曾欣荣.临床护士对护理纠纷的认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13,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