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各地各高校具有突出表现示范的10项活动,共有30项特色展示项目受到了教育界的表彰。在传统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有关教育专家表示,虽然传统的国学教育大有回暖之势,但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仍处于实践过程。
目前,北京舍之国学讲堂的创始人田舍之编著的《国学与养成》系列读本,已在北京市八一小学和广西东兴市十余所学校得以实践。对于国学教育理念的未来发展,田舍之表示,由书法入手的国学教育,迎合了未来“由点到面”的国学教育发展。
坚持传统文化教育
面对家长教育和孩子学习中追求优秀成绩和排名的现实情况,田舍之表示:“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性学习往往只是教给孩子一种生存的本领,但传统的文化教育却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养成一种坦然自在的生活理念。”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国学教育日渐突显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意义。所谓“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进一步来讲,国学的门类众多,例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北京的舍之学堂中,记者看到该学堂编著的《国学与养成》正是教育青少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式教育读本。说起传统文化的核心,田舍之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则需要教育。培养青少年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成为高素质、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国学与养成》是田舍之从200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5年才构成的独有教育体系成果。在这期间,2014年舍之学堂与北京八一小学合作编著的国学经典课程研究教育教材正式进入了公立学校,成为了1至6年级国学课程的规范教科书。
北京八一小学副校长徐洁介绍,该学校在国学教育研究中,已逐步完成了《经典与练笔》《经典与养成》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目前深入全面推进的《经典与技能》实践研究,国学课程建设正朝着“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延展性”迈进。
与此同时,八一小学还兼顾了德育工作的需要,在整套教材的48个单元主题中,许多主题从经典内容出发,适合阅读和日常知识积累,以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教育。
书法入手感悟国学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汉字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称,将适时调整课标,修订中小学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田舍之认为:“以书法为国学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智慧的规范养成,青少年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书法背后的深层传统文化涵义,不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在乎知识如何运用在生活中。”
以往,中国书法的学习是“量的积累”,达到了一种技能化的书写目的,在田舍之看来,这并不是学习书法最好的学习境界,只是一种表现上较为空洞化的“机械式书写”。
田舍之在《国学与养成》书中将“书法”二字拆分解释为“书写”和“法门”两个含义,这就是称书写是打开传统文化智慧的“法门”。传统中,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练习书法,但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方正圆润。强大的汉字体系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汉字的聚合力和传承力,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火相传。
结合生活的国学传授
北京八一小学教学主任张勇介绍,八一小学在国学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老师选择典型汉字入手,结合古典故事给学生提供知识借鉴,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明理和自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奠定成长成才的根基。
以一个汉字入手,延伸偏旁部首的含义,再扩展到中国传统古老故事和处世之道,最后融会贯通到青少年日常的德行培养。田舍之认为,国学教学正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授,并应成为人精神层面的一部分。
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中,张勇认为青少年要想把字写好,须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同时在一个轻松、自然的书写节奏中完成书法练习,才能提升青少年的性格,达到一种平和仁爱的心态。
“书法的点、横、竖、撇、捺、折的形状特点蕴含很多阴阳和谐之道,掌握了书写方法,表现出形式效果,对于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发展有一定益处。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领悟国学之道,学生很容易就会获得一种统观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张勇说。
以习字为切入点、以汉字文化为主线、以国学经典为本体、以德行践习为目标的“舍之国学”教学体系中,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教育的结合。田舍之介绍:“舍之学堂中设立了青少年、成人、亲子课堂三类教学班,将国学教育推进家庭中,家长作为孩子家庭中的老师,可以将国学教育推动到课外生活中,不断润养孩子的国学素质。”
目前,北京舍之国学讲堂的创始人田舍之编著的《国学与养成》系列读本,已在北京市八一小学和广西东兴市十余所学校得以实践。对于国学教育理念的未来发展,田舍之表示,由书法入手的国学教育,迎合了未来“由点到面”的国学教育发展。
坚持传统文化教育
面对家长教育和孩子学习中追求优秀成绩和排名的现实情况,田舍之表示:“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性学习往往只是教给孩子一种生存的本领,但传统的文化教育却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养成一种坦然自在的生活理念。”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国学教育日渐突显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意义。所谓“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进一步来讲,国学的门类众多,例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北京的舍之学堂中,记者看到该学堂编著的《国学与养成》正是教育青少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式教育读本。说起传统文化的核心,田舍之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则需要教育。培养青少年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成为高素质、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国学与养成》是田舍之从200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5年才构成的独有教育体系成果。在这期间,2014年舍之学堂与北京八一小学合作编著的国学经典课程研究教育教材正式进入了公立学校,成为了1至6年级国学课程的规范教科书。
北京八一小学副校长徐洁介绍,该学校在国学教育研究中,已逐步完成了《经典与练笔》《经典与养成》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目前深入全面推进的《经典与技能》实践研究,国学课程建设正朝着“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延展性”迈进。
与此同时,八一小学还兼顾了德育工作的需要,在整套教材的48个单元主题中,许多主题从经典内容出发,适合阅读和日常知识积累,以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教育。
书法入手感悟国学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汉字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称,将适时调整课标,修订中小学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田舍之认为:“以书法为国学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智慧的规范养成,青少年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书法背后的深层传统文化涵义,不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在乎知识如何运用在生活中。”
以往,中国书法的学习是“量的积累”,达到了一种技能化的书写目的,在田舍之看来,这并不是学习书法最好的学习境界,只是一种表现上较为空洞化的“机械式书写”。
田舍之在《国学与养成》书中将“书法”二字拆分解释为“书写”和“法门”两个含义,这就是称书写是打开传统文化智慧的“法门”。传统中,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练习书法,但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方正圆润。强大的汉字体系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汉字的聚合力和传承力,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火相传。
结合生活的国学传授
北京八一小学教学主任张勇介绍,八一小学在国学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老师选择典型汉字入手,结合古典故事给学生提供知识借鉴,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明理和自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奠定成长成才的根基。
以一个汉字入手,延伸偏旁部首的含义,再扩展到中国传统古老故事和处世之道,最后融会贯通到青少年日常的德行培养。田舍之认为,国学教学正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授,并应成为人精神层面的一部分。
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中,张勇认为青少年要想把字写好,须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同时在一个轻松、自然的书写节奏中完成书法练习,才能提升青少年的性格,达到一种平和仁爱的心态。
“书法的点、横、竖、撇、捺、折的形状特点蕴含很多阴阳和谐之道,掌握了书写方法,表现出形式效果,对于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发展有一定益处。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领悟国学之道,学生很容易就会获得一种统观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张勇说。
以习字为切入点、以汉字文化为主线、以国学经典为本体、以德行践习为目标的“舍之国学”教学体系中,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教育的结合。田舍之介绍:“舍之学堂中设立了青少年、成人、亲子课堂三类教学班,将国学教育推进家庭中,家长作为孩子家庭中的老师,可以将国学教育推动到课外生活中,不断润养孩子的国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