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分析比较1991-2010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变化情况,以10年为一个时间段的最小单位,用1991年-2000年(前十年)以及2001年-2010年(后十年)的数据,对东中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对1991-2010年这20年的二元结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为此,选用两个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并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但是呈现出逐年弱化的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近20年中得到很大改善,与中部、西部相比最不明显,而且低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次之,其水平介于东部、西部之间。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严重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比较分析
一、理论
1.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据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系数应该在0.31-0.45,发达国家的系数应该在0.52-0.86。一个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越小,说明农业以及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这个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就越明显。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经济结构合理的区域,其二元对比系数应该会逐渐减小,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比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它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2.二元反差系数=|非农产业收入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
此系数越小,非农业的的收入比重与非农业的劳动力比重的差距越小,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善,非农业的收入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的收入比重逐渐增大。同时非农产业的收入趋向于平均分配给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各产业的收入分配也愈加公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不明显。
3.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二元对比系数越小,则该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越明显;二元反差系数越小,则该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越不明显。第二,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越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将越小,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反差指数越小,二元经济结构处于弱化阶段。反之,则表明二元经济结构有所强化。第三,我们可以预测:在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的复合折线图中,二者的走势应该是相反的。
另外,为了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采用了我国的经济数据核算方式,并对以上公式做了替换:二元对比系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反差系数=|非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非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数据范围:1、时间:1991~2010年(分段分析,前十年,后十年)2、空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泰安数据库)
二、比较分析
在分析完指标情况后,接下来就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近20年间的二元结构状况进行分析,为此,通过国家统计局、国泰安数据库等相关的数据颁布平台,将有关数据汇总计算如下表:
图a是东、中、西部和全国2001年到2010年的二元对比系数折线图。很明显,二元对比系数中部最大,并且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东部次之,几乎与全国水平相当;西部的系数最小,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
1991-2000年东、中、西部二元对比系数整体波动幅度很大,但变化趋于一致:1991-1993年二元对比系数呈下降走势,二元经济结构加强,1993年为最低拐点,1994-1996年二元对比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二元经济结构减弱,1996年后二元对比系数再度下降,并逐渐平缓。从具体方面来讲,东中西三大地区相对趋势虽然大致相同,但绝对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变动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同一年中部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最高,东部地区稍低,西部地区最低。且从趋势的变动频率来看,东、中部变动比较平缓,西部的走势波动频繁。自2000年起到2010年,三大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趋于平缓,总体上有小幅度上升,我国的二元结构得到了小幅度改善。
图b是东、中、西部和全国2001年到2010年的二元反差系数折线图。东中西三大地区中,二元反差系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几乎与全国水平相当;东部最低,低于全国水平。
1991-2000年东、中、西部二元反差系数整体变化趋于一致:在1991年到1993年二元反差系数呈上升走势,二元经济结构加强,1994年-1996年二元反差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二元经济结构有明显改变,1996年后二元反差系数再度上升,并逐渐平缓。再从具体方面来讲,西部的二元反差系数一直居领先地位,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1991年到1996年我国的二元结构状况都是很不错的,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三大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都处于边际效益递增阶段,因此,这段的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很明显。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虽然经过不断调整,我国的经济状况得以稳定,但是各产业的边际效益已有明显的差异,二元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凸显。
2000-201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二元反差系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2000年之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弱化。可以联系到我国2000年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随着“十五”“十一五”计划对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差异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总结
从两大指标反映的二元经济结构状况中,出现了一处相反的结论:二元对比系数反映了中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最不明显,东部次之,西部最明显,而二元反差系数反映了东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最不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明显。由相关文献《论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可以知道,由于非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所以在短期内,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是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而是上升,这使得二元对比系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度量时产生了严重偏误。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非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有很大空间提升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况下,二元反差系数是更为有效地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因此,整体上可以总结: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二元结构仍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自从国家的关注以及相关对策(如“十一五”规划提出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颁布实施,各个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都逐步地得到改善。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近20年中得到很大改善,与中部、西部相比最不明显,而且低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次之,其水平介于东部、西部之间。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严重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高 帆:中国各省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同步性:一个实证研究——兼论地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差距的关联性[J].管理世界.2007(09).
[2]王国平:我国当前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面临的四个难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06).
[3]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08).
[4]文常明: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5]李 林 曾华珑 黄日福:FDI与二元经济转型: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6).
[6]余吉祥 储凤玲:论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比较分析
一、理论
1.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据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系数应该在0.31-0.45,发达国家的系数应该在0.52-0.86。一个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越小,说明农业以及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这个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就越明显。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经济结构合理的区域,其二元对比系数应该会逐渐减小,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比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它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2.二元反差系数=|非农产业收入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
此系数越小,非农业的的收入比重与非农业的劳动力比重的差距越小,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善,非农业的收入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的收入比重逐渐增大。同时非农产业的收入趋向于平均分配给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各产业的收入分配也愈加公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不明显。
3.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二元对比系数越小,则该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越明显;二元反差系数越小,则该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越不明显。第二,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越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将越小,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反差指数越小,二元经济结构处于弱化阶段。反之,则表明二元经济结构有所强化。第三,我们可以预测:在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的复合折线图中,二者的走势应该是相反的。
另外,为了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采用了我国的经济数据核算方式,并对以上公式做了替换:二元对比系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反差系数=|非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非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数据范围:1、时间:1991~2010年(分段分析,前十年,后十年)2、空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泰安数据库)
二、比较分析
在分析完指标情况后,接下来就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近20年间的二元结构状况进行分析,为此,通过国家统计局、国泰安数据库等相关的数据颁布平台,将有关数据汇总计算如下表:
图a是东、中、西部和全国2001年到2010年的二元对比系数折线图。很明显,二元对比系数中部最大,并且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东部次之,几乎与全国水平相当;西部的系数最小,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
1991-2000年东、中、西部二元对比系数整体波动幅度很大,但变化趋于一致:1991-1993年二元对比系数呈下降走势,二元经济结构加强,1993年为最低拐点,1994-1996年二元对比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二元经济结构减弱,1996年后二元对比系数再度下降,并逐渐平缓。从具体方面来讲,东中西三大地区相对趋势虽然大致相同,但绝对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变动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同一年中部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最高,东部地区稍低,西部地区最低。且从趋势的变动频率来看,东、中部变动比较平缓,西部的走势波动频繁。自2000年起到2010年,三大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趋于平缓,总体上有小幅度上升,我国的二元结构得到了小幅度改善。
图b是东、中、西部和全国2001年到2010年的二元反差系数折线图。东中西三大地区中,二元反差系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几乎与全国水平相当;东部最低,低于全国水平。
1991-2000年东、中、西部二元反差系数整体变化趋于一致:在1991年到1993年二元反差系数呈上升走势,二元经济结构加强,1994年-1996年二元反差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二元经济结构有明显改变,1996年后二元反差系数再度上升,并逐渐平缓。再从具体方面来讲,西部的二元反差系数一直居领先地位,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1991年到1996年我国的二元结构状况都是很不错的,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三大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都处于边际效益递增阶段,因此,这段的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很明显。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虽然经过不断调整,我国的经济状况得以稳定,但是各产业的边际效益已有明显的差异,二元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凸显。
2000-201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二元反差系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2000年之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弱化。可以联系到我国2000年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随着“十五”“十一五”计划对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差异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总结
从两大指标反映的二元经济结构状况中,出现了一处相反的结论:二元对比系数反映了中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最不明显,东部次之,西部最明显,而二元反差系数反映了东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最不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明显。由相关文献《论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可以知道,由于非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所以在短期内,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是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而是上升,这使得二元对比系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度量时产生了严重偏误。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非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有很大空间提升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况下,二元反差系数是更为有效地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因此,整体上可以总结: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二元结构仍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自从国家的关注以及相关对策(如“十一五”规划提出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颁布实施,各个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都逐步地得到改善。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近20年中得到很大改善,与中部、西部相比最不明显,而且低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次之,其水平介于东部、西部之间。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严重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高 帆:中国各省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同步性:一个实证研究——兼论地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差距的关联性[J].管理世界.2007(09).
[2]王国平:我国当前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面临的四个难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06).
[3]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08).
[4]文常明: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5]李 林 曾华珑 黄日福:FDI与二元经济转型: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6).
[6]余吉祥 储凤玲:论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