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石屋冲刮起第一场寒风时,意味着这个小山窝窝的冬天到了,陈老板家的柴火灶便派上了大用场。
陈老板家的柴火灶,以前是陈老板的父亲在用。父亲过世后,陈家的至亲老人便只剩下满满(“满满”是邵阳人对“小叔”的称呼),柴火灶便由满满接替使用。
满满人老了怕冷,他把夏天从山里拖回来的木柴一一劈开,架在柴火灶里,抓几把松针点燃。
几把松针烧完后,干木柴便噼噼啪啪燃起来,火焰劲头儿足得很,一副年轻气盛的样子,洋洋洒洒地豪掷热情。它掷出的热气扑在人身上,暖融融的。烤着火的人,便洋溢着幸福感。
二
陈老板喊我去柴火灶边坐坐,我们围着柴火灶,坐在满满用木头做的简陋小板凳上。冬天里,这木头小板凳比陈老板买的不锈钢豪华小板凳暖和。
陈老板家的柴火灶上方是黑漆漆的油烟灰尘吊子与腊肉。经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墙壁也糊了一层厚厚的、黑漆漆的烟油。整个灶房里弥漫着浓厚的烟火味儿,很好闻,很暖和,有着安抚人心的功效。
炊烟是人间温暖的事物之一,而这柴火灶,就是燃起炊烟的地方。此刻我恍然大悟。
母亲说,柴火灶是一个家的家神,承担着一个家兴旺的责任,能让人活得精神。因此儿时,逢年过节,母亲总要倒上二两小酒敬敬灶神。
三
柴火烧了一会儿,灶里便堆积了红杮子样的灰烬。陈老板十分难耐,觉得应该要干点儿什么,不然浪费了这上好的灰烬,那将是人生一大憾事。
他扒了几个满满种的芋头,埋进灰烬里,炫耀似的向我介绍,烧芋头那真的是好吃得很。好像我没见过这乡下世面似的。
陈老板烧芋头的热情,有如柴火灶里炙热的火焰。我挨在他身边,感受着他的热情,觉得暖和。
满满选了几根他种的瓜心红薯埋进去,满满每天都要在灰烬里埋上两根瓜心红薯。有人爱吃他种的红薯,他很高兴,觉得像是喜欢他一样。
烧红薯一定要埋在灰里,才叫烧红薯。架在火上的叫烤红薯。烤的红薯没有烧的红薯有味道,好像三魂七魄少了一缕似的。
红薯与芋头熟了,浓郁的烧红薯香味儿从灰里传出来。满满把它们扒拉出来,像献宝一般给我们。
红薯滚烫,陈老板像接宝一样接过来,左手换至右手拍拍,再从右手换至左手拍拍,拍去表皮的灶灰,撕去皮,用沾满灶灰的手扯了一撮,塞进我的口里。顿时,唇齿留香,唇齿上也糊了一层黑灰。儿时也常被父亲这样喂食。
我一边擦着唇上的灰,一边嗔道:“啊呀。”
烧红薯、芋头之前是不需要洗的,否则,沾了水的食物就没有那种口感与韵味,仿佛没有了它独特的灵魂。
满满说,沾了灶灰没有关系,它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上等好肥料,能让庄稼高大壮实,绿油油的。
陈老板说:“像你这种矮坨坨的,就是因为吃少了灶灰。”
冬天的胃也怕冷,滾烫的烧红薯滚过,每个细胞都被安抚得心满意足。
四
那年离婚后,冬天似乎特别冷,我领着女儿小初在服装厂打工。没事做的时候,几个同事一起围着烫衣服的锅炉烤火。
有人提议用这锅炉烤红薯,立马就有人提议众筹,每个人几毛钱,竟筹了十来块。有人攥着这“巨”款买来几根红薯,将它们埋进锅炉灶里的木炭灰里。
不一会儿,锅炉房弥漫着烧红薯的香味儿。恍惚间便有了儿时围着柴火灶的感觉,让孤单且失魂落魄的我,在那座陌生的城市里,觉得冬天不冷。
我想到了儿时的家。家安置在两间低矮的土砖房子里,常有寒风从木门缝里灌进来,脖子与腰间似乎贴着冰凉的刀子。
母亲常把灶里柴火烧得特别旺,再埋上几根大红薯。父亲用小壶温上二两小烧酒。柴火灶上坐着鼎罐,鼎罐上方挂着黑漆漆的腊肉、板鸭……
腊肉大块大块,挂得密密麻麻。腊肉挂在横梁上,横梁上方便是瓦。横梁与瓦上同样挂着黑漆漆的油烟吊子,随着偶尔灌进来的细细寒风晃荡。挤在柴火灶边的我们感到特别暖和、安心。
那时候常想要马上长大,好不被父母管束,但从未想过,长大后父亲不在了,母亲老了,兄弟姐妹各自成家,那个家有一天终会成为一个空壳。再难有人理所当然地为我驱逐寒冷,再难有那个时候被庇护的心安理得。从未想过,那样的温暖,在长大后的今天,竟是如此奢侈。
五
后来跟母亲说起在锅炉房烧红薯的趣事。知女莫若母。母亲便说:“你找个人成个家,我就是死也安心了。”
母亲说,每个人都要成家,每只鸟都要自己筑巢。一只巢穴坏了没关系,再重新筑一个。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柴火灶,想烧多少红薯都可以。
于是,陈老板家的柴火灶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烧红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