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语文学科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也纷纷开始加入改革的队伍当中。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在上课时更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从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出发,并分析现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何通过课前预习去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相关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预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对于学习来说,道理是一样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凝聚了中华人民的劳动结晶。为学习好语文,课前预习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利于理解、接受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课后梳理知识也更加清晰有条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高效。
一、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预习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虽然只是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拓展课外知识,并做到持之以恒,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学生没有进行预习的情况下直接授课,学生会直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且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效果较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完全来自于老师的讲解,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会形成不爱思考的学习行为习惯,只需上课时做好相应的笔记即可,相应的就出现“笔记一扔,啥也不会”的现象。课前预习,需要学生花时间、花精力,独立进行思考,对文章的概要、表达思想、情感等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且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会对其进行标注,之后在课上或课下向老师请教。由此,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活跃课堂氛围
相对于老师直接讲课、学生记笔记而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在上课时会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疑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提前预习指的是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即使老师讲到不同阶段学生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在老师讲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时,学生也能结合自身观点进行理解,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趣味,学生更活跃,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的氛围。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坚持二十一天即可养成”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坚持。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那么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需要老师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学生就能主动完成,学生就会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现价段初中语文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预习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但对于课前预习这种无形的作业,学生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惰性、没有人監督等原因不去重视。另外,学生家长不重视也造成了学生自我预习主动性差的问题。学生课前预习的思想还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只是简单提及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及课程作业,学生会选择性的忽略。由此可见,部分老师也没有从实际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二,学生预习方法存在缺陷。由于语文学科涉及知识较为广泛,需要从小积累,这样学生预习起来才较为轻松。但是,因为学生知识的积累不足,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把握与课程目标有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并不是很明显。另外,老师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并没有明确指出需要预习的内容,缺少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学生只能简单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预习,因此预习的效果甚微,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也没有正确掌握预习的作用与方法。
第三,对预习的总结与评估不足。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预习对下一次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但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难点,对于不懂的地方,学生并没有进行重点标注。例如,七年级上册《春》的预习。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是朱自清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的背景下创作的,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文章蕴含着作者特定时期的情感。但学生由于知识储备较弱,对当时作者创作背景不了解,影响了他们对整篇文章情感的把控。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在讲述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自然而然学生预习的效果也不是那么显著。由此可见,为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借助预习打造高效课堂的措施
第一,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预习效果,老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只有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去。例如,八年级《安塞腰鼓》《社戏》这些课文,都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教学内容上说,民风民俗这个主题广受学生的欢迎,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做好分析和引导工作。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提供帮助,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制定明确的课前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教学课程的整体完成有重要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爱莲说》《陋室铭》两篇古文的学习,老师没有明确地向学生指出,预习时要求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初步认识,课外拓展时联系当今时代名人进行解说,学生预习的方式为简单地看一遍课文而不进行深入探究,不去查找相关资料,课前预习的效果达不到老师的预期。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下达明确的预习任务,比如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对于文章感情的理解、能熟练的通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的方向感就会比较明确。
第三,强调预习方法的简单与务实。预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问题的解决还要掌握合理的预习方式,老师需要把这些交给学生,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例如,《桃花源记》的预习,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作者对这篇文章的情感进行分析,对于不理解的文言文句子、需要注意的通假字、注释等做好标记,对于想提问的问题在句子旁边注明,以便于学生课上询问老师,这也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预习方法,通过预习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为提高语文科目课前预习的效果,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为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打造高效课堂,不仅要从预习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预习的步骤以及预习的方法,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彩虹. 如何通过预习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 西部素质教育,2017(2):295.
[2] 黄显进. 让预习成为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重的导航[J]. 读写算:教师版,2016(16):79.
[3] 张燕. 让预习成为提高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导航[J]. 读写算:教研版,2014(14):878.
【关键词】预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对于学习来说,道理是一样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凝聚了中华人民的劳动结晶。为学习好语文,课前预习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利于理解、接受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课后梳理知识也更加清晰有条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高效。
一、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预习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虽然只是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拓展课外知识,并做到持之以恒,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学生没有进行预习的情况下直接授课,学生会直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且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效果较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完全来自于老师的讲解,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会形成不爱思考的学习行为习惯,只需上课时做好相应的笔记即可,相应的就出现“笔记一扔,啥也不会”的现象。课前预习,需要学生花时间、花精力,独立进行思考,对文章的概要、表达思想、情感等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且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会对其进行标注,之后在课上或课下向老师请教。由此,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活跃课堂氛围
相对于老师直接讲课、学生记笔记而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在上课时会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疑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提前预习指的是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即使老师讲到不同阶段学生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在老师讲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时,学生也能结合自身观点进行理解,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趣味,学生更活跃,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的氛围。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坚持二十一天即可养成”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坚持。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那么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需要老师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学生就能主动完成,学生就会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现价段初中语文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预习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但对于课前预习这种无形的作业,学生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惰性、没有人監督等原因不去重视。另外,学生家长不重视也造成了学生自我预习主动性差的问题。学生课前预习的思想还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只是简单提及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及课程作业,学生会选择性的忽略。由此可见,部分老师也没有从实际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二,学生预习方法存在缺陷。由于语文学科涉及知识较为广泛,需要从小积累,这样学生预习起来才较为轻松。但是,因为学生知识的积累不足,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把握与课程目标有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并不是很明显。另外,老师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并没有明确指出需要预习的内容,缺少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学生只能简单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预习,因此预习的效果甚微,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也没有正确掌握预习的作用与方法。
第三,对预习的总结与评估不足。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预习对下一次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但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难点,对于不懂的地方,学生并没有进行重点标注。例如,七年级上册《春》的预习。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是朱自清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的背景下创作的,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文章蕴含着作者特定时期的情感。但学生由于知识储备较弱,对当时作者创作背景不了解,影响了他们对整篇文章情感的把控。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在讲述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自然而然学生预习的效果也不是那么显著。由此可见,为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借助预习打造高效课堂的措施
第一,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预习效果,老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只有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去。例如,八年级《安塞腰鼓》《社戏》这些课文,都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教学内容上说,民风民俗这个主题广受学生的欢迎,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做好分析和引导工作。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提供帮助,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制定明确的课前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教学课程的整体完成有重要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爱莲说》《陋室铭》两篇古文的学习,老师没有明确地向学生指出,预习时要求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初步认识,课外拓展时联系当今时代名人进行解说,学生预习的方式为简单地看一遍课文而不进行深入探究,不去查找相关资料,课前预习的效果达不到老师的预期。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下达明确的预习任务,比如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对于文章感情的理解、能熟练的通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的方向感就会比较明确。
第三,强调预习方法的简单与务实。预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问题的解决还要掌握合理的预习方式,老师需要把这些交给学生,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例如,《桃花源记》的预习,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作者对这篇文章的情感进行分析,对于不理解的文言文句子、需要注意的通假字、注释等做好标记,对于想提问的问题在句子旁边注明,以便于学生课上询问老师,这也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去,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预习方法,通过预习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为提高语文科目课前预习的效果,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为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打造高效课堂,不仅要从预习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预习的步骤以及预习的方法,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彩虹. 如何通过预习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 西部素质教育,2017(2):295.
[2] 黄显进. 让预习成为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重的导航[J]. 读写算:教师版,2016(16):79.
[3] 张燕. 让预习成为提高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导航[J]. 读写算:教研版,2014(1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