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材 恰当运用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31494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老师,如何快速选择准确的材料,从而很好地为作文中心服务呢?平时积累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师:问题很有针对性。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储备,这是关键,是内存问题。平时就要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不仅要积累,还要注意阅读的迁移联系,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内容可以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这叫做“勾连原则”,即有动机的建立联系,提高联想思维水平。
  就拿2017高考作文全国卷Ⅰ为例,那么多的关键词,必须要选择三两个并建立它们之间的统一性,从而确立抽象层面的事理、哲理与道理。比如京剧与长城,二者的关联在哪里?都是中华文明,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立意就可以锁定在——弘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上。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联系其他相关材料,从而很好地为主题服务。
  生:老师,现在高考作文风向标又有新的转向,以前是任务驱动式的时评类文章,现在又出现了情境写作、角色入境的写作样式,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在选材上受到更多的限制,我们的作文会不会走入一种就事论事的狭小写作怪圈呢?
  师:任何应试作文都具有限制性,关键是我们如何突破这种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实现思想游走,思维旅行,这才是写作的大道,而非雕虫小技的机械训练。正如《庖丁解牛》里,庖丁的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而我们的作文也应做到这样,在立意之下,万千材料随心取舍,“材”授予“意”,“意”统摄“材”。不要拘谨于一人一事,放眼大千世界,万千素材中总有适合的等你去发掘选择。
  所以,审题时一定要“三审四问”。三审:一审立意,二审范围,三审任务;四问:命题要阐发什么道理、事理、哲理?在什么背景下解決问题?什么角色下解决问题?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什么?
  生:老师我懂了,高考情境作文,关键就是看题目中材料的情境与前提,选材也要在这一前提与语言环境中进行。
  生:老师,以上都是选材时注意的事项,那么选好了恰当的材料后,如何具体运用呢?
  师:运用问题是第二个关键。在这里教你两招:点铁成金、删繁就简。
  “点铁成金”就是注意材料运用一定要重在用它解决作文当中的实际问题,一定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列现象的层面,否则材料不会发挥它应有的说理作用。“删繁就简”指的是材料的处理原则——新则详,旧则略。凡是具有新意的、陌生化的材料尽可能详论,而老生常谈的少用、略用甚至不用。
  师:我们来看一篇文章。
  布拉格不后悔
  ◎余秋雨
  古钟建于十五世纪。传说由于这钟精美得举世无双,当时的市政当局怕工艺外泄,居然狠心刺瞎了那位机械工艺师的双眼。人类最原始的保密法则居然用如此野蛮的方式来执行,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皇帝为了保守陵墓秘密不惜把建陵工人全部屠杀的暴行。可见这钟声尽管可以傲视坦克的轰鸣,它自己也蕴含着太多的血泪。后来到了布拉格蜡像馆,进门是城市历史部分,抬眼就见到那位机械工艺师,用白布包着被刺瞎的双眼,还在机械堆里不懈地摸索。
  我从这钟声中来倾听路边老人所讲的哲学,突然怀疑是否也像这钟声,在达观的欢悦中省略了悲苦的故事?
  古钟位于老城广场西南角,广场中央是胡斯塑像,广场南方,是胡斯主持过的伯利恒教堂。
  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先驱者,布拉格大学校长,一四一五年以“异端”的罪名被火刑烧死,这是我们小时候在历史课本里就读到过的。胡斯烧死时,古钟的机械部分已经造好,钟楼还没有修起来。现在胡斯的塑像正表现他临死时的神情,火焰噬卷着瘦削的身躯,脸部的轮廓和胡须的形态,却比火焰还要飘逸,不知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
  大量事实证明,民众的良知在获得启蒙之前,他们恰恰是很多无耻暴行的参与者和欢呼者。一般在火刑仪式前夜,全城悬挂彩旗,市民进行庆祝游行,游行队伍中有一批戴着白色风帽,穿着肥大长袍把脸遮住的特殊人物,他们是宗教裁判员和本案告密者。执行火刑当日,看热闹的市民人山人海,其中很多人遵照教士的指示大声辱骂被押解的“犯人”,亲属们则围在他的四周最后一次劝他忏悔。当火点起之后,市民中“德高望重”的人拥上前去,享受添加柴草的权利。
  那么,统治当局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案件中是否真有伪证和诬陷的可能呢?考虑过。但他们确信,利益高于真实,更高于道义。例如直接过问胡斯一案的西吉斯孟皇帝就曾说,只要符合教皇利益,可以背信弃义。当时几乎所有欧洲各国的宗教裁判员都认为,即使伪证致使一位无辜者被烧死,这位无辜者也应该高兴,因为他也是为宗教而牺牲的。至于诬陷致使一位无辜者名誉遭污,这位无辜者更应懂得现世名誉是身外之物,彼岸世界为他准备了桂冠。
  总之,怎么诬陷都可以,怎么焚烧都可以。
  当然宗教裁判员之上还有裁判员,那就是历史。一位布拉格大学校长被活活烧死,人们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罗马教廷对于捷克民族的侵犯,于是引发了一场以胡斯名字命名的大起义,为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写下了序篇。
  因此,布拉格还是有点脾气的。
  (选自余秋雨文化散文集《行者无疆》)
  师:上面提到的一个重要的选材思维,就是联想思维。而这篇散文,主题是表现的一个城市的暴政、蒙昧与反抗,选材从广场古钟设计者到皇陵建筑者被杀,再到这个城市的改革先锋派胡斯的例子,属于一类集中为主题服务的材料,联想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思想深刻,凸显前面所讲的“勾连原则”。
其他文献
近日,湖北八旬老母亲不离不弃照顾患“渐冻症”女儿37年的故事刷屏了。  1980年,15岁的向翠华突患全身关节内风湿,由于家中无钱医治,全身关节慢慢变得僵硬,肌肉萎缩,成为“渐冻人”,失去自理能力。2002年,父亲因肺癌离世。从此,向翠华和母亲李望芳相依为命。一转眼,向翠华已是52岁,而母親李望芳,更是82岁高龄了。37年,向翠华自己完全不能行动,母亲就像她的拐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如果不是
期刊
吉林一考生  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序言中提过,贾樟柯在《天注定》的宣传讲座上讲过,翁贝托·埃柯在《试刊号》的谈话中也讲过——如今,人们对铺天盖地的消息应接不暇,灾难或欣喜总被迅速地瞥见,然后很快又被新消息掩埋。  人们见过的“大场面”太多,科技发达了,人们甚至可以选择看或不看那些不喜欢的部分,但遗忘和不见都是逃避,“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这是鲁迅的教导。  如今的书
期刊
[编者按]  高考作文不限文体,本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华南师大的陈妙云教授曾说:“评卷场上,议论文一统天下,千人一面,文章已没了个性。考生只知道推理判断,满脑子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导致封闭禁锢思维……”而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散文忠于生活现实,以我手写我心,有利于打破封闭状态,克服思维定式,拓展写作的运思及表现空间。因此,学习记叙性散文的写作对改变高考作文文体单一的局面、提高考
期刊
易安居士傲骨铮铮:“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而我斗胆同她唱个反调:“莫为‘一流’骗。”  我知道“庭前芍药妖无格”,亦知“唯有牡丹真国色”,可我们不是没见过妖娆芍药开出锦绣、灼灼其华,也并非没见过开得破败的牡丹一片灰土色。牡丹不愧花中第一流,但若因了一流的名号而弃其真实风采于不顾,却是本末倒置。我们自是会为了这“一流”的尊号奔赴洛阳一睹“真国色”,可若见一片灰败,我们依然会嘘声而归。  
期刊
教  生:老师,我的作文总被写上这类评语:“议论分析缺少层次。”什么叫“有层次”呢?  师:目前考场上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而这些议论文大多说理浅显,“多在同一平面上滑行”,写出的议论文大都是“提出论点、选择一个事例简单联系论点,然后匆匆解决问题”,缺少深入说理的层次和能力。分析道理不能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无深无浅,表里不分,否则就会混淆成一片,说不清,讲不透。考生应学会深入说理,学会在前一说理
期刊
中国的大美不仅在于壮丽山河、济济雄才,更在于经济状况、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共同折射出的“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推崇经济互容。“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将驱动世界。“一带一路”的倡议与中国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相承接,与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匹配。它摒弃了国际上长期的“零和博弈”思维,用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和”文化为核心思想,搭建了新的互利互
期刊
请允许我把它写给我“狠心”的父亲。  光阴荏苒,往事依稀不见;时光的碎片,在脑海中点点闪闪。父亲的身影,始终没有一个定格的画面,他就这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地陪伴在我成长的日子里。  从儿时记事起,父亲就是我记忆中一块未曾开垦的土地,没有印迹。我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高大魁梧,我见到他应该叫“爸爸”;只知道这个在我头脑中模糊的人,会隔三差五地给我买“旺旺”大礼包;只知道当我躺进被窝里时,妈妈会和我印
期刊
屋脊的组成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位,特别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庙的主殿上,屋脊上都有一些兽形的装饰瓦件,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能单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们,每种形象似乎都有着它的寓意和象征。  屋脊上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后面是跑兽。这些跑兽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
期刊
导语  明天,近在咫尺,也远在天涯。因为人生充满了变数,所以,于世人而言,明天永远是谜,是未知。时光从来都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不管今天你是春风得意,还是怀才不遇;不管今天你是一帆风顺,还是举步维艰;不管今天你是逍遥自在,还是身受束缚;不管今天你是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明天,已在路上,正向我们走来。  无论明天的行程和结局是怎样,明天永远可以成为每个人的期待和赌注。在向往明天的人们的心目中,明天是今
期刊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文化源远流长,脊饰的发展演变与封建礼制、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结构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建筑脊饰本质特征就是不能割裂的传统,它自古以来就自然含蓄地踞于大屋顶上,以传统的线条与形象去修饰着这个庞大的几何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单体建筑的边际线构成了建筑的轮廓剪影,也成了装饰分布的着力点,在这方面建筑的“下分”和“上分”也表现得很明显。如果说“下分”主要通过石栏杆形成丰美的剪
期刊